明骥[公元1923年-2012年]+像 湖北十堰市竹溪县人物 中影公司制片厂原厂长明骥,中国台湾资深电影制作人,曾担任“中影公司”经理,他开办电影技术人员训练班,大力拔擢吴念真、小野、万仁及李屏宾等新锐电影工作者,开启“台湾新电影”风潮。他曾参与制作的知名电影有:《竹剑少年》《小爸爸的天空》《老师斯卡也达》《光阴的故事》《龙的传人》《苦恋》《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一个女工的故事》等。2009年,明骥获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15日晚在台北病逝。 ### 早年经历 明骥自幼聪颖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私塾。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未因此而减退,反而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不断地自我提升。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明骥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涯。1946年,他流落四川达县,以经营书刊、字画为业,并在此期间致力于剪纸技艺,尤其擅长人物剪纸。 ### 赴台后的发展 1949年,明骥赴台,这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毕业于政工干部学校暨管外语学校。之后,他进入国民党军队,成为了一名将军。在军队中,明骥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为他日后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电影事业生涯 - **中影制片厂厂长时期**:1972年,明骥担任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的制片厂厂长。在职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和魄力,不仅修建了现代化的外景基地电影城,为电影拍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还开办了电影技术人才训练班,培养了摄影、录音、剪辑等众多专业人才。如今在电影界声名赫赫的录音师杜笃之、摄影师李屏宾、剪辑师廖庆松等,都曾受教于这个训练班。 - **中影副总经理及总经理时期**:之后,明骥升任“中影”副总经理,并于1978年接替梅长龄任“中影”总经理。初期,他延续了梅长龄政宣军教电影的策略,推出了《黄埔军魂》等影片。但随着对台湾电影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他敏锐地意识到,电影题材需要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于是,他开始发掘以李行导演为主的,表现台湾乡土人文风情的电影作品,出品了《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等带有浓厚台湾特色的乡土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台湾本土获得了广泛好评,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台湾电影的知名度。 - **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明骥进一步调整运营策略,在台湾岛内外广泛召集电影人才。吴念真、小野、陶德辰等新生力量陆续被招入“中影”,担任编审、企划、制片、宣传等工作。从1982年开始,他以低成本的制片预算,大胆启用新人导演,拍摄出了风格和内容都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影片。其中,《光阴的故事》这部由四位年轻新导演联合创作的电影,被公认为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端。此后,他又陆续启用了曾壮祥、万仁、侯孝贤等新人导演,摄制了《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海滩的一天》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影片,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情感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为台湾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台湾新电影风潮的产生,让台湾电影一举跃上了世界电影的舞台。 ### 学术研究与其他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明骥离开政坛,开始专心研究东欧问题。他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著述丰硕,在在美国和台湾学术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他的著作包括《传情一海鸥》上、下集(俄文版)、《现代俄语复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苏联民族问题之兴起与发展》《访苏见闻记》《北国探索》等。此外,明骥还担任了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俄文系教授)、台湾电影戏曲协会理事长、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院院士等职务,为推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晚年生活与逝世 明骥晚年虽身体不适,但仍关心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2009年,他荣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台湾电影事业的卓越贡献。当时,他挺著不适的身子、耐著车程劳顿亲自出席领奖,从子弟兵、知名作家小野手中接过奖座时,全场影人起立鼓掌致意,这一情景令人动容。2012年6月15日下午五点四十分,明骥因为器官衰竭病逝于三军总医院,享年八十九岁。同年7月11日,他的告别式在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景仰厅举行,并以高规格礼遇入葬,以表达对他的最高敬意。 明骥被誉为“台湾新电影之父”,他的一生见证了台湾电影的发展与变迁,为台湾电影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电影事业家,更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