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楼[公元1910年-1937年,革命烈士] 湖北黄石市阳新人物 明安楼:热血铸忠魂的革命烈士 在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历史长河中,明安楼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以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壮举,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明安楼于 1910 年出生在阳新县三溪口镇一户佃农家庭,贫寒的家境使他未能踏入校门,但艰苦的生活却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小随父务农的他,亲眼目睹了豪绅地主的残酷剥削和欺凌,心中早早埋下了对旧世界不满与反抗的种子。 1928 年 1 月,中共阳(新)大(冶)县委领导的刘宣堍暴动震撼了阳大二县,大劣绅刘慧臣和大冶巨富罗巨舫被镇压,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明安楼。他满怀兴奋与憧憬,毅然告别父母,以打短工为掩护,踏上了寻找共产党人的道路。同年冬天,他终于找到了中共凤山区委书记彭裕霞,并在彭裕霞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共阳新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929 年春天,阳大县委派遣明安楼回到三溪口,肩负起发展革命武装的重任。彼时,国民党县政府捐税局局长舒逢时在三溪口肆意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明安楼深知,若不打击这股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便难以发动广大群众投身革命。于是,他迅速组织起几十名手持大刀、土铳的农民,趁着夜色突袭了舒逢时的住处。毫无防备的舒逢时吓得惊慌失措,带着几名随从狼狈逃窜。这一果敢的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民众的革命热情,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加入农民委员会和 “四抗” 委员会,为革命力量的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后,明安楼积极奔走,成功组建了凤山游击队,队伍约有 40 人。在他的带领下,凤山游击队与县游击队紧密配合,向全县各地的反动势力发起了猛烈进攻。他们先后消灭了金海、龙山、凤山、阳辛、龙港等地的保卫团,收缴了大批枪支弹药。这些胜利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为工农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930 年 5 月,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太子庙宣告成立,管辖范围包括阳新、通山、大冶、鄂城等十县。同年 7 月,根据中部军区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在阳新县大凤区太平地组建,明安楼率领的凤山游击队被编入其中,他本人也担任了该团的排长,凭借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后又升任连长、营长。 1931 年春天,鉴于活动在江北的红三师第九团在敌军 “围剿” 下解体,鄂东特委决定集中阳新、大冶二县的警卫营,在阳新龙港重建红三师第九团,明安楼调任该团政治委员。同年 4 月,国民党武汉行营为配合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 “围剿”,对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中心阳新苏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敌军兵力部署严密,对龙港形成了包围之势。为粉碎敌人的阴谋,鄂东特委制定了作战计划:由刘振山率领红七团实行外围作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牵制敌人兵力;明安楼则率领红九团与地方武装协同作战,正面迎击敌人,保卫苏区。明安楼接受任务后,一方面派遣部分党员打入敌军内部,开展兵运工作,从内部瓦解敌军;另一方面,他灵活运用 “避实就虚,寻找敌军弱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的战术,不断给予进犯苏区的敌军沉重打击。在小箕铺战斗中,他指挥部队一举消灭敌军一个营,缴获步枪 300 余支、迫击炮一门。随后,又在父子山、犀牛山、江西武宁之路口等战斗中接连取得胜利,歼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到 5 月中旬,除郭汝栋部仍盘踞在阳新城外,其余围攻阳新苏区的敌军均被成功击退,明安楼率领的红九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以弱胜强,为反 “围剿” 斗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年 6 月,湘鄂赣省主力红军红十六军七师抵达阳新。7 月 9 日,红三师与红十六军七师携手合作,共同进击富河南岸木石港的国民党驻军二十六师第三团胡荡部。战前,双方指挥员经过商讨,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七师佯装以浩大的声势进攻木石港,吸引敌军注意力;红三师则埋伏在县城通往木石港的要隘玉岭山,准备伏击从县城赶来的援军。战斗打响后,驻县城的敌军果然急忙派出一个营前往木石港救援。当敌军援军进入玉岭山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红三师如神兵天降,明安楼率红九团、刘振山率红七团迅速对敌军展开左右夹击,将该营敌军全部歼灭。随后,明安楼乘胜追击,率领红九团与红十六军七师一同对木石港守敌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守敌第三团胡荡部全军覆没。此役,共歼灭敌军 1000 余人,缴获步枪 800 余支、重机枪 20 余挺、迫击炮 10 门,俘虏敌军 300 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 “围剿” 计划。 1932 年 1 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红三师改编为红十六军第九团,明安楼调任该团二营营长,并于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 年 8 月,按照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三次常委扩大会议的决议,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下辖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个团,明安楼被任命为四十六团政治委员。 1934 年 6、7 月间,红十六师在江西省龙门遭遇强敌围攻,遭受了惨重损失。明安楼所率领的四十六团在突出重围后,仅剩下百余人,随后转移到鄂东南地区,与四十七团、四十八团余部一同编入红三师。同年 8 月,湘鄂赣省委决定恢复红十六师建制。10 月,省委在冷水坪将红三师千余人与红十六师收容部队合编为红十六师四十六团,明安楼继续担任该团政治委员。 1935 年 1 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二、六军团的行动,湘鄂赣省委命令红十六师四十六团离开冷水坪向西运动。31 日,部队行至大源桥宿营时,国民党五十师岳森部第三〇〇团紧追不舍。国民党五十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三〇〇团团长李邦藩是岳森的妹夫。该团兵力充足,装备精良,每月发放双饷,因此极为骄横凶残。在此次 “追剿” 行动之前,他们狂妄自大,每个士兵都携带绳索,妄图捆绑红军将士。战前,明安楼集合全团指战员进行动员。他深入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指出这场战斗关乎红十六师四十六团的生死存亡。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若不能击溃敌人,全团将士必将面临被敌人消灭的危险。最后,他振臂高呼 “消灭三〇〇团,为龙门牺牲的战友讨还血债!为湘鄂赣苏区人民报仇!” 的口号,激发了全团指战员的昂扬斗志,大家个个怒火中烧,摩拳擦掌,决心奋勇杀敌,夺取战斗的胜利。 1935 年 2 月 1 日清晨,大雾弥漫,红军四十六团一营迅速从左侧占领了大源桥附近的高地。与此同时,敌军先头部队也从右侧抢占高地。当敌人快要登上山顶时,红四十六团一营营长袁立生果断下令展开攻击。全营数百名战士如猛虎下山般向敌军冲杀过去,敌军顿时大乱,纷纷向山下逃窜。此时,明安楼和团长洪育云正在山下指挥主力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山上敌军的溃退,导致山下敌军阵脚大乱,军心动摇,开始四处逃窜。右翼敌军很快被红军消灭。红军乘胜追击,将敌军压缩到一座小山包上。敌军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战斗陷入僵持。关键时刻,师长徐彦刚下令部队全面进攻。明安楼高声呼喊:“同志们,冲啊!报仇的时刻到了,绝不能放走一个敌人!” 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向敌阵发起冲锋,最终成功将敌军击溃。 大源桥战斗结束后,湘鄂赣省委为了将修(水)武(宁)、崇(阳)通(山)苏区连成一片,命令明安楼、洪育云率领四十六团攻打高枧,控制这一重要的交通要冲。当时,驻守高枧碉堡的敌军仅有两个班的正规军和一个保安大队,而敌军主力国民党一〇五师的一部则驻扎在鼓响岭。针对这一情况,明安楼、洪育云和师长徐彦刚制定了 “围点打援” 的作战策略。3 日清晨,明安楼率领四十六团主力埋伏在高枧通往鼓响岭的大道两侧山上,布下了袋形阵地,等待敌军援军的到来。洪育云则率领团部侦察连悄悄前往高枧,将碉堡包围。国民党一〇五师属于东北军张学良部,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东北沦陷后,蒋介石将该部调至反共前线,企图借红军之手削弱其力量。加之东北沦陷,该部厌战情绪严重。明安楼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况,决定加强对敌军的政治攻势。他召开战地政工会议,详细分析了敌军的内部矛盾,要求政工人员利用这一矛盾,开展阵地宣传,瓦解敌军斗志。战斗打响后,驻鼓响岭的敌军一个加强连迅速驰援高枧,一头扎进了红四十六团的伏击圈。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敌军顿时惊慌失措,调头逃窜,却又被红军堵住退路。在敌军陷入混乱之际,红军停止射击,各前沿阵地的政工人员纷纷展开喊话等政治攻势。为了表示诚意,明安楼还派出代表与敌军进行谈判。下午,谈判取得圆满成功,国民党一〇五师的这个加强连全部投诚。对于投诚的官兵,红军以礼相待,杀猪备酒盛情款待。愿意留下的,欢迎他们加入红军队伍;愿意离开的,则由他们的连长带回原部队。这些投诚官兵后来大多成为红军的义务宣传员,为第二次攻打高枧时瓦解国民党一〇五师的另一支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红军第二次攻克高枧时,200 余名俘虏全部加入了红军,进一步壮大了革命力量。 1935 年 6 月,蒋介石在结束对中央苏区的 “清剿” 后,将进攻中央苏区的主力汤恩伯、樊松甫等部调往湘鄂赣地区,对红十六师形成了重重包围。6 月 14 日,红十六师从长庆突围至修水渣津,遭遇强敌阻击,被迫转向通城方向行动。15 日,部队翻越幕阜山,北走天岳关到达通城麦市。敌军紧追不舍,红军决定分三路从麦市渡河突围。16 日夜,明安楼和师长徐彦刚率领四十六团率先突出重围,随后四十八团也成功突围。两个团会合后,合兵东进,移师九宫山,在通山高湖一带连续摧毁敌人碉堡五座,恢复了部分苏区。20 日,敌新七旅、新三旅尾追至高湖,红军被迫继续东进。月底,明安楼和徐彦刚率领四十六团作为先头部队抵达阳新黄颡口。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他们找到了数十艘渔船。全团战士乘船顺江东下,在江西瑞昌码头镇登岸,随后转移到靖安、永修一带开展活动。然而,不久后他们便遭遇强敌 “围剿”,部队损失惨重,师长徐彦刚身负重伤。徐彦刚将部队托付给团政委明安楼,语重心长地说:“这是革命的本钱,你要把这个部队带回黄金洞,交给党,交给湘鄂赣人民,坚持下去。” 随后,徐彦刚带着一个排前往永修云居山治伤,不幸被敌人便衣队杀害。明安楼强忍悲痛,率领余部六七十人,历经艰难险阻,辗转返回省委驻地黄金洞。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明安楼和他的部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野洞安营扎寨,环境异常险恶。他们长期饱受饥饿的折磨,起初老百姓还能将米磨成粉送上山,煮成米汤供他们饮用,后来敌人严密封锁,连米汤也难以喝到。为了生存,明安楼发动大家挖苦菜、抽竹笋、摘野果充饥。由于没有油盐,他们就用山上带有咸味的五倍子花泡水当作盐来使用。有时地方老百姓想尽办法送点米上山,明安楼总是建议将这些珍贵的食物留给伤病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明安楼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他经常鼓励战士们:“同志们,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队伍,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坚信,不久的将来,革命必将迎来大发展。你们都是革命的骨干,是党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养好身体,坚持下去,日后好挑起革命的重担。” 1936 年,明安楼因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被任命为红十六军师政委。1937 年,为了适应联蒋抗日的新形势,8 月 29 日,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武汉行营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三条协议,至此,湘鄂赣边区的内战宣告结束。同年 9 月,湘鄂赣省委决定派遣干部前往全省各个红军游击区,收集整编红军游击队,明安楼被派往赣北岷山。9 月下旬,明安楼抵达赣北岷山,向赣北游击队队长刘为泗传达相关方针政策。由于赣北游击队长期在深山老林活动,与党组织长时间失去联系,对时局的变化以及当前党的政策、方针缺乏了解,他们认为国共两党势不两立,绝不可能合作。又因明安楼身着国民党军装,竟错将他认定为叛徒。11 月,明安楼不幸被误杀,年仅 37 岁。 明安楼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一生。他从一个饱受压迫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阳新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