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复[公元1942年-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北黄石阳新人物 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孔祥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6月17日 11时10分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 孔祥复先生1942年9月4日出生于重庆,1969年毕业于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罗氏公司分子生物研究所(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等单位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孔祥复先生长期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应用组学研究和人类基因治疗。他于1981年在全世界第一个研制出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获得发明专利并由美国食品卫生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阐明了Ras 基因和肿瘤的关系、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以及HCG制品抗HIV的作用机理。 孔祥复先生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1997年获NIH杰出实验室主任奖;1998年获NIH杰出成就奖;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评“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5本,获国际专利19项。 ### 孔祥复:从阳新走出的生命科学巨匠 孔祥复(1942年-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肿瘤生物学家,湖北黄石阳新人。他的一生致力于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研究,在干扰素、生长因子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生命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一、故土与求学:烽火中的科学启蒙 1942年,孔祥复出生于阳新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孔庚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曾参与辛亥革命,家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幼年的孔祥复。尽管童年恰逢战乱,举家辗转于湖北、湖南等地,但父母始终坚持让他接受系统教育。孔祥复自幼聪慧,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学时期便常在课余阅读生物、化学相关书籍,埋下了探索生命奥秘的种子。 1959年,孔祥复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大学化学系。在台大期间,他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王应睐(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学习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1963年本科毕业后,他赴美国深造,进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学家亚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科恩伯格对DNA复制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让孔祥复深刻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在揭示生命本质中的核心作用,也奠定了他此后专注于基因工程研究的方向。 1968年,孔祥复获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早期基因克隆技术的研发,积累了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经验,为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 二、科研巅峰:干扰素与生长因子研究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孔祥复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将研究重心转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因子。 - **干扰素研究的里程碑**:干扰素是人体天然存在的抗病毒蛋白质,在肿瘤治疗与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1975年,孔祥复加入美国氰胺公司(American Cyanamid)生物研究部,主导人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当时,干扰素的分离纯化极为困难,产量极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孔祥复团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将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实现高效表达,大幅降低了干扰素的生产成本,为其临床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这一成果被视为干扰素产业化的开端,推动了全球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的诞生。 - **生长因子领域的开拓**:离开氰胺公司后,孔祥复于1980年加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教授,专注于生长因子的分子机制研究。他发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受体结构与信号传导通路,揭示了其在细胞增殖、伤口愈合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为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靶点。此外,他还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其在胚胎发育与组织修复中的功能,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被学界广泛引用。 #### 三、归国奉献:搭建两岸科研桥梁 尽管在海外已功成名就,孔祥复始终牵挂着祖国的科研事业。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他开始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8年,孔祥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后转为内地院士),此后更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他先后担任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顾问等职,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引入中国。 在香港期间,他主导建立了“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这是中国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生命科学界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在抗病毒药物研发、肿瘤标志物筛选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培养了大批青年科研人才。同时,他积极推动内地与台湾地区的学术合作,多次组织两岸科学家研讨会,促进了两岸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交流与协作。 #### 四、育人与传承:科学精神的播撒 孔祥复不仅是科研领域的巨匠,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始终认为,“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人才的培养”,毕生致力于提携后学。 在加州大学、香港大学等机构任教期间,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科研理念影响了无数学生。他常对学生说:“做科研要敢于挑战难题,更要耐得住寂寞。”他鼓励学生跨界学习,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学者,其中多人成为中美知名高校的教授或科研机构的领军人物。 归国后,他更是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内地的人才培养中。他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开设前沿课程,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体系。2005年,他发起设立“孔祥复生命科学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但成绩优异的生物专业学生,激励青年一代投身生命科学研究。 #### 五、故土情怀:情系阳新的赤子之心 尽管常年旅居海外,孔祥复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阳新。他多次回到家乡,关注当地的教育与发展。2000年,他为阳新县第一中学捐赠了一批图书与实验设备,设立“科学启蒙奖学金”,鼓励家乡学子追求科学梦想。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阳新的山水养育了我,无论走多远,这里都是我的牵挂。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做一点实事,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走进科学的殿堂。” 他还积极推动阳新与外界的科技交流,曾牵线香港高校与阳新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农业生物技术培训,助力家乡的现代农业发展。这份对故土的深情,彰显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 六、晚年与 legacy:生命科学的不朽丰碑 2010年后,孔祥复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科研工作,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呼吁加强基因技术的伦理规范与全球协作。他晚年的研究重心转向中医药现代化,试图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2月10日,孔祥复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77岁。他的逝世被学界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国际知名期刊《细胞》专门刊发纪念文章,称其“为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与全球生命科学合作搭建了不可替代的桥梁”。 孔祥复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也是践行家国情怀的一生。他在科研上的突破推动了医学进步,在教育上的投入培育了大批人才,在两岸交流中的努力促进了科学合作。正如他生前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位从阳新走出的科学巨匠,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与对祖国的热爱,其精神与成果将永远铭刻在生命科学的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