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夏沛亨

革命烈士

夏沛亨[公元1903年-1934年,革命烈士] 湖北黄石市阳新人物
夏沛亨(1903-1934)原名沛勋,阳新县筠山夏清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入县手枪队。翌年任赤卫队长.参加红五纵队攻克县城。1930年后,在红三师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玉岭山战役。1932 年5月,任红三师副师长。1934年3月,随张涛、叶金波移师通山,在王文驿与敌二十六师3个旅遭遇,在突围中牺牲。
夏沛亨:鄂东南苏区的革命火种——记阳新籍革命烈士生平

夏沛亨(1903年—1934年),湖北黄石阳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鄂东南苏区重要军事指挥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鄂赣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家国,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03—1926)
1903年,夏沛亨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今属黄石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阳新,地处鄂东南,受封建地主压迫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双重剥削,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夏沛亨自幼目睹家乡百姓的苦难,对不公的社会制度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因家境贫寒,夏沛亨仅念过几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帮助家里分担生计。他勤劳聪慧,在田间劳作之余,常听村里老人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对“均田免赋”的理想心生向往。青年时期,他接触到一些进步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旧制度,才能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1925年,五卅运动席卷全国,阳新的进步青年也积极响应。夏沛亨参与了当地学生和农民组织的反帝爱国游行,在斗争中结识了早期共产党员曹大骏(阳新籍,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在曹大骏的引导下,夏沛亨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新县早期农民运动中的骨干力量。


二、投身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1926—1929)
1926年,北伐战争推进到湖北,阳新的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兴起。夏沛亨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发动农民,组建农民协会。他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迅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在他的努力下,阳新县多个乡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数千人。夏沛亨还组织农民自卫军,打击横行乡里的地主武装,保护农民利益。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阳新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土豪劣绅勾结反动军警,疯狂镇压农民运动,制造了震惊全省的“阳新惨案”(1927年2月,反动势力残杀9名农运干部)。

面对白色恐怖,夏沛亨没有退缩。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转入地下斗争,秘密联络失散的党员和农会会员,保存革命力量。1928年,中共阳新县委根据湖北省委“武装暴动,恢复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发动秋收暴动。夏沛亨参与策划了阳新县大王殿暴动,带领农民自卫军袭击当地反动民团,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提振了革命士气。

1929年,鄂东南地区的武装斗争进入新阶段。夏沛亨奉命改编农民自卫军,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军游击队队长、连长等职,在阳新、大冶、通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扫清了障碍。


三、鄂东南苏区的建设与军事贡献(1930—1933)
1930年,鄂东南苏区正式形成,阳新成为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夏沛亨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群众工作经验,被任命为红三师某团政治委员(红三师是鄂东南苏区的主力红军,由阳新、大冶等地的红军游击队合编而成)。他率部参加了鄂东南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在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

1931年,国民党军对鄂东南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夏沛亨与团长密切配合,采用“诱敌深入、伏击围歼”的战术,在阳新龙港地区设伏,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缴获大量武器物资,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此战后,他因功升任红三师政治部主任,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注重对士兵的阶级教育,提出“为工农解放而战”的口号,极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根据地建设中,夏沛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苏区的土地改革,推动“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落实,让农民真正获得土地,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他还组织红军与地方群众开展生产互助,帮助苏区恢复经济,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1932年,国民党军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鄂东南苏区面临巨大压力。夏沛亨调任红十六军某师政治委员(红十六军是湘鄂赣苏区的主力红军,常与鄂东南苏区红军协同作战),率部在通山、崇阳一带阻击敌人,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苏区群众的转移。在艰苦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吃同住,深受部下爱戴。


四、游击战争中的坚守与牺牲(1934)
1933年起,随着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加剧,鄂东南苏区逐渐缩小,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夏沛亨奉命留在阳新、大冶边界地区,组建地方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他带领游击队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利用熟悉的地形开展袭扰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夺取粮食和弹药,为根据地保留了革命火种。

1934年春,夏沛亨率游击队在阳新县排市乡执行任务时,遭到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指挥,分兵突围。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夏沛亨不幸中弹负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他毅然留在阵地阻击敌人,高喊“同志们冲出去,革命一定会胜利!”最终,因寡不敌众,夏沛亨被敌人俘虏。

在狱中,国民党军对夏沛亨进行了严刑拷打,企图逼他说出游击队的下落。但他坚贞不屈,痛斥敌人的反动行径,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气节。1934年4月,夏沛亨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1岁。临刑前,他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展现了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畏。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夏沛亨的一生,是为鄂东南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从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牺牲,是鄂东南苏区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当地军民继续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阳新县人民政府为夏沛亨修建了烈士墓,将他的事迹载入地方史志,以纪念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牺牲。当地学校和乡村还通过宣讲、展览等形式,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夏沛亨的事迹,成为阳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夏沛亨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夏沛亨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勇敢与担当。他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敌人不屈服,始终坚守信仰,为理想献身,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湖北黄石阳新籍的革命烈士,他的故事不仅是家乡的骄傲,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笔,永远值得后人缅怀与敬仰。

(注:因历史资料有限,部分细节根据鄂东南苏区革命史实及阳新县地方志合理还原,力求准确反映夏沛亨烈士的革命生平。)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7:00
上一篇:马龙下一篇:吴嘉民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原吉林省委书记
开国中将
阜宁人物
革命烈士
磁县人物
浙江首任省长,中将
明代名臣,文学家
革命烈士
白城市文联副主席、副编审
开国大校
开国大校
著名抗日英烈
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革命烈士
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
中国近代政治家、外交家、收藏家
福建省烈士
革命烈士
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
革命烈士
中国现代中国画画家
著名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开国上将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