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方复[公元1911年-200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黄石阳新人物 彭方复(1911年—2001年12月16日),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国和彭家湾人。1911年出生,1929年在家乡参加了农民暴动,参加农民赤卫队。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医院看护员、看护排长,团卫生队队长、师卫生部部长、军团卫生部副部长等职,随 部队转战南北,尤其在攻打长沙、高兴土寺和便水战斗中,不怕牺牲,全力抢救伤员,圆满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他先后经受住了五次反“围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与军事斗争的严峻考验。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挺进军卫生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医务科长,察哈尔军区卫生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北岳军区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二十兵团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绥远、石家庄和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卫生部医政处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第十三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等职。 2001年12月16日,彭方复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彭方复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走出的一位杰出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他一生历经风雨,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早期革命启蒙 1911年,彭方复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团林村(原国和乡彭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他曾念过一年私塾,后因母亲去世而辍学。幸运的是,摆烟酒小摊的父亲与教书先生有交情,他得以半工半读了几年,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 当时,阳新县是革命火种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深受大革命浪潮影响。1929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彭方复毅然投身其中,参加了农民暴动,并加入农民赤卫队,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展现出非凡的革命热情与坚定信念。 红军时期:战火中的医疗尖兵 1930年,彭方复背着家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5军5纵医院当看护员。从此,他与军队医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红军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是常态,但彭方复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 为解决药品极度匮乏的问题,他曾带着战友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敌占区,抓了两个比利时传教士当人质,与国民党当局交换医疗物资,这一壮举在红军中传为佳话。同时,他还和战友们利用有限的资源,自己动手制作“膏、丹、丸、散”等药品,用于预防感冒、缓解疼痛等,为伤员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彭方复任红3军团总医院看护排长。他还先后三次参加医务培训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1932年2月,湘赣独立1师和3师合编为红8军,彭方复调任红23师卫生队队长。1933年5月,红8军整编为红6军团17师,他担任49团卫生队队长,1934年升任17师卫生部部长。1936年,红2、6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彭方复任红2军团卫生部副部长。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方复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攻打长沙、高兴土寺和便水等诸多战斗,在枪林弹雨中,他不怕牺牲,全力抢救伤员,圆满完成了无数次战地救护任务。他还经受住了五次反“围剿”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重大考验,为红军的医疗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战的医疗保障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方复继续在医疗卫生战线上为抗战事业奋斗。1938年,他任120师卫生部防疫科科长。1939年,担任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卫生部部长。 当时,挺进军所处地区狭小、地瘠民贫,物资保障困难,且远离上级,组织不够健全,同时还要面对敌人频繁的“扫荡”。但彭方复没有退缩,他加强协调和内外联系,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一年内健全了卫生部,还组织成立了可接收2000人的医院,为伤病员提供了宝贵的救治场所。此外,他开办了30多人参加的医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医疗骨干,有效提高了医疗队伍的素质。 在晋察冀军区历次反“扫荡”斗争中,彭方复始终坚守岗位,带领医疗队伍冒着敌人的炮火,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及时救治,为敌后抗战的卫生勤务保障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942年,他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医务科科长,1944年任冀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继续为抗战医疗事业奔波操劳。 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事业保驾护航 解放战争时期,彭方复担任北岳军区卫生部部长,后任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副部长。他先后参加了绥远、石家庄和平津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他认真组织后方医疗和战地救护工作,精心调配医疗资源,确保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例如在绥远战役中,他提前做好医疗物资储备和人员部署;在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中,他更是亲临一线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后勤医疗保障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军队医疗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彭方复历任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等职。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完善军队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他深入基层部队,了解官兵医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方复四次入朝考察、指导志愿军卫生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各个战场,了解伤员救治情况,针对志愿军面临的医疗物资短缺、救治条件艰苦等问题,积极协调国内资源,指导医疗队伍合理分配物资,提高救治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障。 后来,彭方复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疟疾防治科研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医学科研人才,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0年,彭方复担任第13研究院院长,后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委顾问等职,继续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1961年,他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认可。 心系家乡:桑梓情深 彭方复虽然长期在外为国家事业奔波,但他始终心系家乡。他生前多次回到家乡阳新县,向村民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家乡的年轻人投身建设事业。 1985年,他向家乡捐建了一座石拱桥,并题名“为民桥”,这座桥不仅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更体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情谊。1986年,阳新湘鄂赣边区烈士陵园落成,彭方复将军回到家乡,看到彭德怀书写的“烈士鲜血染红革命之花”几个大字时,心潮澎湃,欣然提笔写下一首诗,表达对革命岁月的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01年12月16日,彭方复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将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