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金[公元1913年-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湖北黄石大冶人物 余立金(1913年10月4日—1978年12月2日),湖北省大冶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六军团十八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鄂东南武装起义、湘鄂赣苏区反“围剿”作战、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皖南事变”突围作战、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余立金(1913年—1978年),湖北省大冶县(今黄石市大冶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一、苦难出身与革命启蒙 1913年,余立金出生于大冶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父亲早逝,母亲靠务农和缝补维持生计,家境十分艰难。他7岁起帮家里放牛、打零工,10岁时在乡邻资助下进入私塾读书,仅两年后因家境破败辍学,到煤矿做童工。 大冶地区是近代中国产业工人集中地,也是革命思潮较早传播的区域。1926年,北伐军抵达大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余立金在煤矿工人夜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目睹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力量。1927年,他加入当地农民协会,参与抗租抗税斗争,同年秋收起义后,大冶地区农民武装响应革命,14岁的余立金成为儿童团骨干,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初步奠定了革命信念。 ### 二、土地革命时期:从红军战士到政治工作骨干 1928年,15岁的余立金参加大冶农民暴动,随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赣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勇猛,从战士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 1931年,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余立金调任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他利用在煤矿学到的识字能力,编写通俗歌谣、绘制宣传画,动员群众支援红军,因工作出色被选送进入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毕业后,他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参与苏区肃反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保护了一批干部战士。 1934年,余立金随红三军团参加长征,任卫生部政治委员。在突破湘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中,他带领卫生队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创造性地组织“担架队互助组”,提高转运效率。过草地时,他将仅有的青稞面分给伤员,自己靠野菜充饥,多次因饥饿昏迷仍坚持指挥。1935年到达陕北后,他调任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参与直罗镇战役,为巩固陕甘苏区作出贡献。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在江淮大地播撒抗日火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余立金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旅政治委员,随部队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8年,他率部在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汽车30余辆,缴获大批物资,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同年冬,他奉命东进冀中,与当地游击队合编,开展平原游击战,首创“地道战与麻雀战结合”的战术,多次粉碎日军“扫荡”。 1941年,余立金调任新四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随部队转战苏南、皖中地区。当时皖南事变刚结束,部队士气受挫,他深入基层连队,召开“复仇誓师大会”,编写《新四军抗日故事集》,极大鼓舞了官兵斗志。在反“清乡”斗争中,他提出“隐蔽精干、分散游击”策略,组织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保护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有生力量。 1943年,余立金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参与指挥金牛山战斗,歼灭日伪军500余人,创造了华中敌后战场的模范战例。他重视军民关系,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组织部队帮助农民春耕秋收,被当地群众称为“贴心的余政委”。抗战胜利前夕,他升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四、解放战争时期:从华东战场到解放大西南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余立金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朝阳集、宿北等战役。1947年,他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成钧率部参加孟良崮战役,负责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激战三昼夜,为主力部队歼灭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赢得时间。 1948年,余立金参与淮海战役,率七纵在徐州东南担任阻击任务,在双堆集围歼战中,他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结合”的方式,促成国民党军一个师起义,减少了战斗伤亡。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任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队开展渡江训练,提出“船为家、桨为枪”的口号,激励官兵克服水战难题,顺利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南京。 同年秋,余立金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他主持学校政治教育工作,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支援了剿匪和地方政权建设。 ### 五、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军队建设与航空事业 1950年,余立金调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支航空部队。他重视飞行员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的训练方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华东空军部队多次击落美军先进战机,涌现出王海等战斗英雄。 1955年,余立金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主持修建南京、合肥等军用机场,建立空军后勤保障体系,为东南沿海防空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1960年,余立金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分管干部工作。他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原则,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指挥员,推动空军现代化建设。“文革”期间,他遭到迫害,被关押5年,但始终坚贞不屈,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坚决斗争。1974年恢复工作后,他任空军政治委员,致力于纠正“文革”对空军的破坏,恢复正常训练秩序。 1977年,余立金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空军政治委员,协助邓小平推动军队整顿工作,强调“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 六、情系家乡与高尚风范 余立金始终牵挂家乡大冶的发展。1958年,他回乡视察时,看到家乡水利设施薄弱,当即协调军队工程部队支援修建水库,解决了数万农民的灌溉难题。他还多次捐赠图书、医疗器械给家乡学校和医院,叮嘱当地干部“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生活中,余立金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常说:“我是矿工出身,不能忘了本。”一件旧棉袄穿了十几年,子女上学从不用公车接送。他严格要求亲属,侄子想通过他安排工作,被他拒绝:“要工作,自己凭本事考。” ### 七、英年早逝与历史铭记 1978年12月2日,余立金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5岁。12月8日,追悼大会在京举行,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余立金的骨灰安葬于大冶市烈士陵园,家乡人民为他修建了纪念馆,陈列其生前用过的望远镜、公文包等遗物,传颂他的革命事迹。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余立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在人民军队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黄石大冶人民永远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