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勋[公元1910年-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黄石阳新人物 ### 王义勋:从鄂南赤卫队员到开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王义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今属黄石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6年在南京逝世。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革命的诸多关键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赤卫队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建设的骨干,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 #### 一、苦难童年与革命启蒙(1910-1928) 王义勋出生于阳新县王家庄的一个佃农家庭,家中世代租种地主土地,常年在饥饿与压迫中挣扎。他自幼目睹地主豪强对农民的盘剥,以及官府的腐败无能,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社会的反抗种子。 1926年,北伐战争推进到湖北,阳新地区的农民运动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蓬勃兴起。年仅16岁的王义勋被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深深吸引,主动加入了村农民协会,参与清算地主、减租减息的斗争。他干活勤快、立场坚定,很快成为农会骨干,开始接触到“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等革命思想。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阳新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农会被迫转入地下。王义勋并未退缩,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员传递情报、掩护同志转移,在白色恐怖中坚定了追随共产党的信念。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赤卫队员到红军指挥员(1928-1937) 1928年,阳新县委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王义勋加入了农民赤卫队,拿起土枪、梭镖参与战斗。他作战勇猛,多次在伏击地主武装的战斗中冲锋在前,很快被提拔为赤卫队小队长。 1930年,阳新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王义勋正式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名战士。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红军中,他先后参加了鄂东南苏区反“围剿”作战,在攻打阳新县城、保卫龙港根据地等战斗中屡立战功,逐渐从班长、排长晋升为连指导员。 1932年,王义勋进入湘鄂赣红军学校学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政治工作知识。毕业后,他调任红十六军政治部干事,负责部队宣传鼓动工作。他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革命道理,编写快板、歌谣鼓舞士气,在士兵中威信很高。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湘鄂赣苏区成为独立坚持斗争的根据地。王义勋任红十六师四十六团政治处主任,随部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他多次带领小分队突破敌人封锁,筹集粮食和药品,为保存红军有生力量作出重要贡献。 1935年至1937年,湘鄂赣苏区遭受国民党军重兵“清剿”,部队损失惨重。王义勋在一次突围中与大部队失散,他隐蔽在深山密林中,靠野菜充饥,历经数月辗转,最终找到湘鄂赣军区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的磨砺(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王义勋任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38年春,他随部队开赴苏南敌后,参与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在苏南战场,王义勋先后担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参与了韦岗伏击战、夜袭新丰车站等著名战斗。他注重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在部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抗日政权,使茅山根据地逐步巩固。 1940年,王义勋调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协助陈毅、粟裕等领导开展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同年10月,他随部北上参加黄桥战役,在战斗中负责后勤保障和伤员救治,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王义勋任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他随部队在苏中地区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针对日伪军的残酷封锁,提出“分散游击、集中歼敌”的战术思想,组织部队灵活打击敌人。在1943年的东台反“清乡”战斗中,他带领一个营牵制日军一个联队,激战三天三夜,成功掩护根据地机关转移,被苏中军区记功一次。 1944年,王义勋任苏中军区特务团政委,率部参加车桥战役,负责主攻日军碉堡群。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用炸药包炸开突破口,全歼守敌,受到军区通令嘉奖。1945年大反攻中,他任苏中军区教导旅政治部主任,参与解放高邮、泰州等城市的战斗,为收复华中失地作出贡献。 #### 四、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华东与南下进军(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义勋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高邮战役和陇海路东段破击战。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他随部在苏中战场参加“七战七捷”,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指战员奋勇杀敌。 1947年,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王义勋任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他先后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协助纵队首长组织部队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针对部队连续作战的疲劳状态,提出“消灭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的口号,极大鼓舞了士气。 1948年,王义勋调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参与淮海战役。在战役中,他带领政工干部深入前线,开展战场动员,同时做好俘虏改造工作,将大批解放战士补充到部队,增强了战斗力。1949年4月,他参加渡江战役,随部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南京、芜湖等城市,随后进军浙江,参与解放杭州、宁波等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王义勋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提出的“战时政治工作要快、准、活”的原则,被推广到华东野战军各部队,成为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 五、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军队建设与地方工作(1949-199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义勋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负责部队的整编和思想建设。1952年,他调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参与组建公安部队,加强沿海边防和城市治安保卫工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王义勋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后,他任南京军区公安军政委,致力于公安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推动建立了一套适应和平时期的训练和管理体系。 1960年,王义勋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他深入基层部队,调研装甲兵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建设目标,组织编写了多套装甲兵训练教材,为提高装甲兵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文革”期间,王义勋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与错误路线进行斗争。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任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协助军区领导整顿部队政治工作,恢复优良传统。 1982年,王义勋离职休养,但他仍关心军队建设和家乡发展,多次为阳新县的党史编撰提供资料,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事业。1988年,他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9月24日,王义勋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对人民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