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道友[公元1914年-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黄石阳新人物 叶道友(1914年-1961年12月21日),籍贯河南省新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4舰队副司令员,江阴要塞司令员,海军淞沪基地副司令员,海军淞沪水警区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等职务。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叶道友:从鄂东南赤卫队员到海军少将 在湖北黄石阳新县的红色沃土上,曾涌现出一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叶道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从鄂东南山区走出的农家子弟,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最终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用一生践行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一、少年立志:鄂东南烽火中的革命启蒙(1914-1930) 1914年,叶道友出生于阳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鄂东南地区更是在封建地主与地方豪强的双重压迫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叶道友自幼目睹家乡的凋敝与乡亲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种子。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阳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年仅13岁的叶道友积极参与当地农会组织的活动,为农会传递消息、站岗放哨。1929年,阳新县建立苏维埃政权,赤卫队、少先队等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叶道友毅然加入少年先锋队,成为一名小战士。在斗争中,他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让穷人真正当家作主。 1930年,16岁的叶道友告别家人,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名战士。从此,他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革命征程。 二、长征淬炼:从鄂豫皖到陕甘宁的铁血征程(1930-1936) 加入红军后,叶道友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猛的作战风格,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他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在黄安、商潢等战役中,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完成爆破、冲锋任务,因功升任班长、排长。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地区转移。叶道友随部队西征,途中参与了无数恶战。在四川通江战役中,他所在的连队负责阻击国民党军主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带头冲锋,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掩护大部队顺利转移。伤愈后,他被提拔为连长,并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叶道友率部参与了强度嘉陵江、攻克剑门关等战役,在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中,他不仅要克服饥饿、严寒等自然挑战,还要应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次过草地时,部队断粮数日,他将仅有的青稞面分给伤员,自己则以野菜充饥,最终带领全连走出草地。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叶道友在这场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中,锻造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为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抗日烽火:在敌后战场的智勇博弈(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叶道友随八路军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等职,在冀南、冀鲁豫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灵活运用“麻雀战”“地道战”等战术,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叶道友率部参与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斗。他亲率一支突击队,夜袭日军据点,炸毁桥梁两座、铁轨数段,有力支援了主力部队的行动。战斗中,他独创“声东击西”战术,以少数兵力牵制日军主力,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受到师部通令嘉奖。 1942年,日军对冀鲁豫边区发动大规模“合围”,叶道友时任团参谋长,协助团长指挥部队突围。在关键时刻,他提出“分散突围、集中反击”的策略,带领部分兵力佯装主力吸引日军,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部队成功突围,他却因腹部中弹昏迷,被战友抬出战场。 抗日战争后期,叶道友调任冀鲁豫军区军分区副司令员,参与了反攻作战,收复了多个县城,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八年抗战中,他从一名基层指挥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骨干,其灵活机动的战术风格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受部下爱戴。 四、解放功勋:从华东战场到跨海作战(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叶道友投身华东战场,历任团长、副师长等职,参与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重大战役。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部负责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增援部队。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多层防御阵地,与敌人展开拉锯战。战斗持续三天三夜,部队伤亡过半,他始终坚守一线,最终成功阻挡了敌人的增援,为歼灭张灵甫部创造了条件。战后,他被记大功一次。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叶道友担任某师副师长,率部参与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他亲率突击营夜袭敌军指挥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后续总攻奠定了基础。在战役中,他提出“近战夜战、穿插分割”的战术,有效削弱了敌人的火力优势,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叶道友随部队渡过长江,参与解放南京、上海等城市的战斗。在上海战役中,他严格执行“不入民宅”的命令,带领部队露宿街头,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广泛赞誉。随后,他又率部进军福建,参与解放福州、厦门等战役,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五、海军初创: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1949-196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向现代化、正规化转型,海军建设成为国防建设的重点。1950年,叶道友奉命调入海军部队,投身海军初创事业。 他先后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某舰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等职,致力于海军舰艇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他带领官兵边学习边实践,从舰艇操作到战术演练,逐一攻克难关。他注重培养“爱舰、爱海、爱祖国”的海军精神,要求官兵既要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又要树立强烈的海洋意识。 1955年,叶道友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他晋升为海军少将,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海军高级将领之一。 在海军任职期间,叶道友参与了东南沿海的反袭扰作战,多次指挥舰艇部队打击国民党军的特务船和侦察机,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他还积极推动海军与地方科研单位的合作,为舰艇装备的改进和升级建言献策,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六、将星陨落: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1961年) 1961年,叶道友因长期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年仅47岁。这位从阳新山区走出的革命将领,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叶道友的一生,是革命战士成长的缩影。他从鄂东南的烽火中走来,历经长征的淬炼、抗日的洗礼、解放的征程,最终投身海军建设,每一步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英勇无畏、忠诚担当、开拓创新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如今,在阳新县的革命烈士陵园里,叶道友的事迹被永远铭记。他的故事,不仅是阳新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像叶道友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唯有珍惜当下、奋勇前行,才能告慰先烈、不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