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珍[元][公元1331年-1366年,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湖北随州市曾都区人物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 ,原名瑞,字玉珍,一说本姓旻,后因崇信白莲教而改姓明。湖广省黄州路随州随县梅丘里(今湖北省随县柳林)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1353年(一说1351年 ),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1357年,由巫峡引兵入蜀,攻克重庆,被授为陇蜀右丞。1358年,攻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1360年(一说1361年),自称陇蜀王 。1363年(一说1362年),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1363年,派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击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孛罗帖木儿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只得退回。1365年,明玉珍遣使与朱元璋通好,翌年病故,庙号太祖,谥号钦文昭武皇帝(一说文武至圣皇帝),享年三十八岁,在位六年。太子明升继位。 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中一位较为杰出的领导人,他在四川当政期间,减轻赋税,建立各项制度,在其管辖范围内较早实现了社会安定,使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是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出生于湖广随州梅丘里玉沙村(今湖北随州市随县梅丘镇村)。 ### 早年经历 明玉珍家里世代务农,但他“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明玉珍聚众千余人屯据青山,结栅自固,以保护当地百姓。1353年冬,徐寿辉派人招降明玉珍,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明玉珍遂引众归降,参加了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隶属于倪文俊部,驻守沔阳。在与元将哈麻秃的战斗中,明玉珍的右眼被流矢射中,伤愈后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 ### 占据巴蜀 1355年,沔阳连年遭受洪涝灾害,军粮不济,明玉珍奉命率领万余人、船50艘,溯江而上到巫峡一带筹粮。1357年,明玉珍在筹粮过程中,得知重庆城无重兵防守,且镇守重庆的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与左丞哈麻秃不合,于是决定西进。同年四月,明玉珍兵抵重庆城下,元朝守军惊恐,完者都连夜北逃果州,哈麻秃出战被擒,重庆父老欢迎义军入城,附近州县也纷纷遣使归顺。接着,明玉珍指挥起义军攻下泸州等地,据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川南地区,并被徐寿辉授予陇蜀行省右丞相之职。 此后几年,明玉珍继续拓展势力,虽与四川元军多次交战,但仍逐渐占据了更多地区。1360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并在重庆城南为徐寿辉立庙,四时致祭。 ### 建立大夏 1363年正月,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在重庆即皇帝位,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他以光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设立太庙,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皇后,祭祀时以天子礼乐。 大夏政权效仿周制,设六卿,置翰林院;内设国子监,外设提举司、教授所;设科举,策试进士。明玉珍还去佛、道二教,而专奉弥勒教,并将蜀地分为八道,变更府州县官名。在经济方面,大夏政权规定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同时在边地行军屯,军队开展生产,自给军需,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 军事与外交 明玉珍在位期间,积极开展军事行动。1363年,他派万胜由叙南界首,邹兴由建昌,芝麻李从八番分三路进攻云南。万胜孤军深入,攻占云南首府中庆路,迫使梁王逃到金马山,但后来梁王挟大理军出击,万胜以孤军之力无继引还。1364年春,万胜率兵攻兴元,围城三日未陷便回返。 在外交上,1365年秋,朱元璋派遣都事孙养浩送信,希望与大夏政权效仿孙权刘备的关系,明玉珍派遣参政江俨回复,表示愿意通好往来,此后,两方信使互有往返。 ### 逝世与政权后续 1366年3月17日,明玉珍召众臣留遗命,命众人不得出兵攻打中原,也不要和周边邻国生隙,守好蜀地以求自保,语毕即殒命,在位六年,享年三十八岁,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九月,葬于睿陵。 明玉珍去世后,其子明升继位。当时明升年仅10岁,无力控制局面,大夏政权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1371年,朱元璋派出大将汤和伐夏,明升母子在今朝天门外奉表投降,大夏国灭亡。1372年,朱元璋将明升遣送至高丽延安,明升在高丽繁衍后代,至今已传逾28代。 ### 人物评价 明玉珍起自陇亩,深知民众疾苦,他在位期间采取的减轻赋税、屯田自养等政策,使得蜀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清代大臣傅维鳞称赞他仁爱义气是其本心,宽宏雅正。张廷玉所著《明史》中认为明玉珍素无远谋,然而性情节俭,懂得好学进步,礼贤下士。方孝孺也在《明氏实录》中评价他“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 总的来说,明玉珍作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和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在元末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他的统治对蜀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事迹和精神也为后世所铭记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