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颉[公元1913年-1999年] 湖北随州市随县人物 顾学颉,字肇仓,号卡坎,别署坎斋,湖北随州人,中国古典文学家。193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1950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历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民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级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元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典文学各学会顾问。九三学社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1938年后随黎锦熙执教于西北师范学院,讲授诗歌、词曲等课程。1975年退休后担任《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主要校注作品包括《元人杂剧选》《今古奇观》《醒世恒言》,其中《元人杂剧选》被列为全国高校中文系必读书目。著作涵盖《顾学颉文学论集》《元曲释词》《说古道今》等 。 顾学颉(1913年-1999年9月26日),字肇仓,号卡坎,别署坎斋,是湖北随州市随县人,为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家、九三学社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 顾学颉出身于贫寒的书香之家,父亲顾复周为清末廪贡生,以教育乡里终身,是清末民初随县著名教育家、书画家。他5岁起开始学习,以读“经”为主,后就读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并于193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50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 毕业后,顾学颉先后在多所高校任职。1939年起,他历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南岳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院校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在高校任教期间,顾学颉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和同行赞誉,为培养文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顾学颉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级编辑。在此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文学编辑和研究工作中,参与了许多重要书籍的编辑和校注工作,为推动我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7年他因直言犯忌被错划为“右派”,这给他的人生和学术生涯带来了巨大的挫折。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研究和思考。 1969年9月,顾学颉下放到咸宁干校劳动,直到1973年才调回北京。1975年,他退休后,仍然心系学术事业,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各学会顾问,北京元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洛阳白居易故居国际白居易研究中心特别顾问等职务,继续为我国的古籍整理和文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顾学颉治学以元代戏曲和白居易研究为重点,是我国元代戏曲研究和白居易研究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在元代戏曲研究方面,他着重于元代语言的解释、研究,与王学奇合著的《元曲释词》(全四册),是元代戏曲语言研究的重要著作,为后人研究元代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编选的《元人杂剧选》,精选了元代众多优秀杂剧作品,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被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100部之一。 在白居易研究方面,顾学颉着重在诗、史互证方面,因崇拜白居易诗文曾将自己书屋取名“师白斋”。他与周汝昌合著的《白居易诗选》,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选注和分析,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他校注的《白居易集》(全四册),是国内第一部白居易全集白话注释本,为读者阅读和研究白居易的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顾学颉还著有《顾学颉文学论集》《坎斋诗词录》《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等著作,编注有《醒世恒言》《今古奇观》《随园诗话》等作品,其著作涵盖了文学研究、诗词创作、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文学才华。 顾学颉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1983年,他为《随县教育志》题签书名。1992年,为随州青年学者樊友刚编写的乡土著作《炎帝·编钟·随州》作序。同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州文史资料》文教专辑《艺文传家》,收录了顾学颉的《坎斋诗词录》(附楹联、砚铭)140首(幅)。1999年,随州市筹建名人作品珍藏馆时,他以86岁高龄大力支持,决定将自己潜心著述的18种著作和29幅草、隶、篆、楷书法作品捐献给家乡;他去世前亦曾留下遗嘱,愿将自己毕生收藏的1070种个人珍贵藏书、30多枚名人印章、多幅字画捐赠给家乡保管,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99年9月26日,顾学颉在北京去世,与夫人黎靖合葬于北京西山福田公墓。他的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