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公元1919年-1962年] 湖北随州市曾都区人物 吴敏,教育家。又名宽隆。1934年报考私立烈山中学时,语文和常识各科成绩不佳,唯数学考试获得满分,被破格录取。当教师后,课余潜心数学著作。1944年,其《小学算术升学指南》(署名张斌)由汉东书局印刷,畅销鄂西各地。解放战争时经商,撰有《数学汇编》、《数学难题集解》稿。1951年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58年被划为 。1962年完成《几何基本知识与函数》稿,同年死于癌症,年仅43岁。 吴敏 [公元 1919 年-1962 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忠实践行者 吴敏(1919 年 10 月-1962 年 8 月),原名吴世昌,出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中国共产党在随州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他的一生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建设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始终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家乡随州及湖北地区的革命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早年成长:烽火岁月中觉醒的青年 1919 年 10 月,吴敏出生在随县(今曾都区)淅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中,随州作为鄂北重镇,频繁遭受军阀混战、土匪劫掠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底层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吴敏的童年是在饥饿与动荡中度过的,他 6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承担起抚养 4 个子女的重担,靠租种地主土地和纺线织布勉强维持生计。艰难的生活环境,让吴敏从小就对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也在他心中埋下了追求公平、反抗压迫的种子。 由于家境贫寒,吴敏直到 9 岁才得以进入当地一所私塾读书,12 岁时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回家帮母亲务农、放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渴望,利用农闲时间向村里识字的老人请教,靠着一本破旧的《论语》和《千字文》,自学完成了基本的文化知识积累。1935 年,16 岁的吴敏经亲戚介绍,到随县城关镇(今随州老城区)一家杂货店当学徒,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手工业者和进步青年,也第一次听到了关于 “共产党”“红军” 和 “革命” 的消息 —— 当时鄂豫皖苏区的革命火种已悄然传播到鄂北,一些进步书籍和传单通过地下渠道流入随州,吴敏在暗中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大众哲学》等书籍,逐渐明白了 “只有推翻反动统治,才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的道理。 1937 年 “七七事变” 爆发后,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随州作为第五战区的重要防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中共随县地方党组织迅速行动,在城乡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此时正在杂货店当学徒的吴敏,主动加入了随县城关镇 “青年抗日救亡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走上街头,通过演讲、唱抗日歌曲、张贴标语等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道理。他还积极参与募捐活动,将筹集到的粮食、衣物送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1938 年春,吴敏在宣传队中结识了中共随县工委委员张时超(前文所述随州革命前辈),在张时超的引导下,他系统学习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革命理论著作,思想觉悟大幅提升,正式确立了追随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的人生方向。 二、抗日烽火:随州敌后根据地的建设者 1938 年 10 月,日军攻陷武汉后,随即向鄂北进犯,随县县城沦陷。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中共随县工委决定组建敌后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此时的吴敏主动向党组织申请,要求到最危险的敌后地区开展工作。1938 年 11 月,经张时超介绍,吴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后,他被派往随县淅河镇一带,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在淅河工作期间,吴敏克服了日军 “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和物资匮乏等多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首先在淅河中心小学团结了一批进步教师,通过开设 “夜校” 的形式,向农民和手工业者传授文化知识,同时宣传抗日思想和党的政策。仅用半年时间,他就发展了 12 名党员,建立了中共淅河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1939 年春,根据随县工委的指示,吴敏又在淅河、万店、高城等地组建了 “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 等群众组织,会员人数达 300 余人,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抗日群众力量。 1939 年 8 月,中共随西县委在均川成立(前文张时超曾任县委书记),吴敏调任随西县委民运部副部长,负责领导随西地区的群众抗日工作。当时随西地区不仅面临日军的军事威胁,还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极度困难。为打破困境,吴敏提出 “一手抓抗日,一手抓生产” 的工作思路:一方面,他组织群众成立 “抗日自卫队”,配合新四军五师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摧毁日军的据点;另一方面,他带领群众开展 “生产自救” 运动,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同时组织手工业者创办纺织厂、农具厂,满足根据地的物资需求。1940 年夏,随西地区遭遇严重旱灾,吴敏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到涢水河畔修建引水渠,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工地,最终建成了一条长 5 公里的 “抗日渠”,灌溉农田 2000 多亩,帮助群众度过了灾荒。 1942 年 3 月,随南行政委员会成立(张时超任副主席),吴敏调任随南行政委员会民政科科长,负责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他主持制定了《随南根据地减租减息实施办法》,严格执行 “二五减租”“分半减息” 政策,有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同时,他还推动根据地建立了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选拔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抗日积极分子参与政权管理,让根据地的政权真正成为 “人民的政权”。到 1943 年,随南根据地的面积扩大到 500 多平方公里,人口达 10 万余人,成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敏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评为 “模范民政干部”。 三、解放征程:从鄂北到中原的战斗者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随南根据地作为中原军区的重要后方,成为国民党军 “围剿” 的重点目标。1946 年 4 月,中共随南县委奉命组织干部群众随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吴敏被任命为 “突围工作队” 队长,负责带领 200 余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员向鄂西北转移。 突围途中,吴敏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保护伤员和群众,他将工作队分成 3 个小组,白天隐蔽在山林中,夜晚冒雨行军,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1946 年 6 月,工作队在房县境内遭遇国民党军伏击,吴敏亲自带领武装队员掩护主力转移,在战斗中腿部中弹,鲜血浸透了裤子,但他始终坚持指挥,直到所有队员安全撤离。此次突围,吴敏带领的工作队不仅没有丢失一名伤员和群众,还成功将一批重要的文件和物资转移到鄂西北根据地,受到中原军区的通令嘉奖。 1946 年 8 月,吴敏伤愈后,被分配到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任民运科科长,随部队转战鄂西北、陕南等地。1947 年 7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吴敏奉命回到湖北,担任中共江汉区委民运部副部长,负责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在江汉地区,他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同时动员青年参军入伍,仅 1948 年一年就为解放军输送了 3000 余名新兵。此外,他还组织群众成立 “支前担架队”“运输队”,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运送粮食、弹药和伤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949 年 5 月,随县解放后,吴敏奉命回到家乡,担任中共随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主持随县的政权建设和恢复生产工作。当时的随县刚经历战乱,县城满目疮痍,农业生产停滞,土匪特务活动猖獗。吴敏上任后,首先组织开展 “剿匪反霸” 斗争,仅用 3 个月就肃清了境内的土匪武装,稳定了社会秩序;随后,他又带领群众开展 “生产救灾” 运动,发放救济粮、种子和农具,帮助农民恢复农业生产,同时修复了被战火破坏的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到 1949 年底,随县的粮食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工业、商业也逐步恢复,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 四、建设年代:湖北地方发展的实干家 1950 年 10 月,吴敏调任中共襄阳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负责襄阳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宣传工作。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广大农村地区的文盲率高达 80% 以上,吴敏将 “扫盲运动” 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提出 “村村办夜校、户户有学员” 的目标。他亲自到襄阳、枣阳、宜城等地调研,制定了《襄阳地区扫盲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学生和机关干部组成 “扫盲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扫盲教育。为提高扫盲效果,他还创新教学方法,将文化知识与农业生产、政策宣传相结合,编写了《农民识字课本》《生产知识手册》等通俗易懂的教材。到 1952 年,襄阳地区的扫盲人数达 20 余万人,文盲率下降到 40% 以下,吴敏也因此被湖北省政府评为 “扫盲工作先进个人”。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吴敏调任湖北省工业厅副厅长,负责全省地方工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他深知湖北作为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从基础抓起。为此,他深入武汉、黄石、宜昌等地的工厂调研,主持制定了《湖北省地方工业发展规划(1953-1957)》,提出了 “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逐步建立门类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的目标。在他的推动下,湖北先后建成了武汉机床厂、黄石纺织厂、宜昌食品厂等一批重点企业,为湖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 年,吴敏调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和民生工作。当时的武汉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住房、交通、供水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吴敏上任后,首先组织开展了 “武汉城市建设规划调研”,提出了 “以长江为轴、东西联动发展” 的城市规划思路。他主持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配套道路、中山大道改造等重点工程,同时新建了 10 余个居民小区,解决了 5 万余户居民的住房问题。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民生保障,推动建立了武汉第一家职工医院、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完善了城市公交、供水、供电网络,让武汉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1959 年,由于工作需要,吴敏调任中共黄冈地委书记,主持黄冈地区的工作。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黄冈地区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着粮食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严峻挑战。吴敏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实际情况。他提出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坚决纠正 “浮夸风”“共产风” 等左倾错误,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开展 “农业技术革新”,推广水稻密植、合理施肥等先进技术,同时兴修水库、水塘等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1961 年,黄冈地区粮食产量比 1959 年增长 30%,有效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湖北省委的肯定。 五、英年早逝:未竟事业与精神传承 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工作,让吴敏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早在 1946 年中原突围时,他就因腿部中弹留下了后遗症;新中国成立后,他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经常熬夜工作、忍饥挨饿,导致身体状况逐渐恶化。1962 年初,吴敏被诊断出患有胃癌晚期,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同年 5 月才被迫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还时常关心黄冈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问题,多次向来看望他的干部询问工作情况,并写下了《关于黄冈地区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等材料。 1962 年 8 月 15 日,吴敏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年仅 43 岁。他的逝世,让湖北各界群众深感悲痛。在追悼会上,湖北省委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吴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人民的好干部。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湖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年代,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用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和亲友谋取任何私利。 如今,在吴敏的家乡随州曾都区,他的事迹被收录进《随州革命简史》《曾都区志》等文献中,淅河镇还建立了 “吴敏同志事迹陈列室”,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吴敏的精神,如同涢水河畔的常青树,始终激励着随州人民和湖北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