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汪东波

革命烈士

汪东波

汪东波[公元1915年-1946年] 湖北随州市广水人物
汪东波,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出生于应山县(今广水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汪东波的家乡,是应山县西南的一个偏僻小镇。他的父亲汪本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裁缝,长期靠租种地主的田和做裁缝手艺为生,四季辛劳,所得甚微,生活甚苦。汪东波7岁就开始放牛、拾柴,并随父进行田间劳作;13岁随父学做裁缝手艺;19岁挑起货郎担,巡回在寿山周围乡村。为行商所需,他开始自学文化。
# 汪东波:鄂北抗日烽火中的革命英烈
汪东波(1915年-1946年),原名汪兴汉,湖北随州市广水市蔡河镇人,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初期鄂北地区杰出的革命领导者。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家国,从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在鄂豫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1946年,他在掩护战友突围时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其生平折射出鄂北人民在民族危亡与解放斗争中的不屈精神。


## 一、少年壮志:贫寒岁月里的觉醒
1915年,汪东波出生于广水蔡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广水,地处鄂豫交界,是南北交通要道,却长期受军阀混战、地主盘剥之苦,农民生活困顿。汪东波的父亲汪守业靠租种地主土地谋生,母亲早逝,家中兄妹4人,他排行第二。为了让孩子能识几个字,父亲咬牙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汪东波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读书格外刻苦,不仅熟背《论语》《孟子》,还常向先生请教“为何穷人总受欺负”的问题,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思考力。

1929年,14岁的汪东波因家庭无力承担学费辍学,到广水镇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彼时,鄂北地区已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影响,蔡河镇一带常有进步青年秘密传播革命思想。汪东波在杂货铺接触到往来的商贩、脚夫,听他们讲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他利用空闲时间偷偷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虽有不少字不认识,却逐渐明白“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必须推翻旧世界”的道理。

1933年,广水遭遇大旱,粮食歉收,地主却照旧逼租。汪东波目睹邻居因交不起租被地主家丁殴打,父亲也被逼迫卖了小女儿抵租,这件事让他彻底觉醒——仅靠个人努力无法改变穷人的命运,必须团结起来反抗。同年冬,他毅然离开杂货铺,回到家乡联络同村青年,组织“抗租互助会”,带领村民与地主谈判,要求减免租税,虽最终因地主勾结民团镇压失败,却让他积累了初步的群众工作经验,也坚定了他寻找革命组织的决心。


## 二、投身革命:从抗日救亡到加入党组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浪潮。此时的广水,因地处平汉铁路沿线,成为日军觊觎的战略要地,各界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汪东波看到《新华日报》上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深受鼓舞,立即联络昔日“抗租互助会”的伙伴,在蔡河镇成立“抗日宣传队”。他们走村串户,用快板、山歌等形式宣传抗日,揭露日军暴行,号召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一个月就动员了200多名青年加入抗日队伍。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随即向鄂北进攻,广水、随州相继沦陷。日军在广水烧杀抢掠,蔡河镇半数房屋被烧毁,数百名村民惨遭杀害,汪东波的父亲也在日军“扫荡”中被刺成重伤。国仇家恨交织,让汪东波坚定了“拿起武器抗日”的决心。他带领抗日宣传队的骨干,收集民间散落的枪支、刀矛,组建“蔡河抗日自卫队”,在平汉铁路广水段两侧开展游击斗争——破坏日军铁路、袭击日军运输队、营救被抓的民夫,多次以少胜多,成为鄂北民间抗日武装的代表。

1939年春,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派干部到广水开展工作,联络民间抗日武装。汪东波得知后,连夜跋涉30里找到边区干部,详细汇报自卫队的情况,并请求党组织领导。边区干部对他的抗日热情和组织能力十分认可,安排他参加边区举办的抗日骨干培训班。在培训班里,汪东波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游击战争战术和群众工作方法,思想觉悟大幅提升。同年6月,经边区干部介绍,汪东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入党时,他激动地说:“从今往后,我汪东波的命就是党的命,只要能把日军赶出中国,粉身碎骨也不怕!”

入党后,汪东波被任命为中共蔡河区委委员,负责武装工作。他按照边区党委的指示,对“蔡河抗日自卫队”进行整顿,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将其改造为党领导下的正规抗日武装——“蔡河抗日游击队”。他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提出“村村有岗哨、户户有民兵”的口号,组织群众成立“担架队”“运输队”“情报网”,形成“军民联防”的抗日格局。在他的领导下,蔡河游击队先后取得“夜袭广水火车站”“伏击日军粮道”“收复蔡河镇”等战斗的胜利,歼敌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物资,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成为鄂豫边区连接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 三、扎根边区:建设根据地与坚持敌后斗争
1940年,鄂豫边区党委为加强对广水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任命汪东波为中共广水县委军事部长兼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当时的广水,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三方夹击”,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日军频繁“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伪军勾结地主恶霸,破坏抗日政权;国民党顽固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汪东波临危受命,采取“灵活机动、分化瓦解”的策略,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军事上,汪东波总结出“避强击弱、昼伏夜出、打了就走”的游击战术。1941年夏,日军调集500余人对广水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汪东波不与日军正面硬拼,而是将游击大队分成若干小队,分散到各村,利用山林、稻田作掩护,不断袭击日军小股部队。他亲自带领一支10余人的突击队,夜袭日军设在广水镇的指挥部,炸毁日军弹药库,迫使日军因补给中断撤回。此次“反扫荡”,游击大队仅伤亡5人,却歼敌80余人,被鄂豫边区党委评为“敌后抗日模范战例”。

在政权建设上,汪东波积极推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吸收开明绅士、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他领导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规定地主租息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废除高利贷,让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创办“抗日小学”“农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宣传抗日思想,仅1942年就培养了300多名抗日骨干。此外,他还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解决根据地的粮食短缺问题,使广水根据地成为鄂豫边区“自给自足、兵民团结”的典范。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汪东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1943年春,国民党顽军某部进驻广水北部,多次袭击抗日根据地,杀害共产党员和群众。汪东波一方面派人向顽军喊话,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另一方面,在顽军再次进攻时,果断予以反击,俘虏顽军连长以下30余人。战后,他释放被俘人员,赠送他们《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让他们带回“停止摩擦、共同抗日”的 message。此举不仅打击了顽军的反共气焰,还争取了部分顽军士兵的同情,为后来根据地的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


## 四、英勇就义:突围战中的最后荣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夺胜利果实,迅速调集兵力进攻解放区,鄂豫边区成为国民党军重点“围剿”的目标。1946年6月,国民党军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调集10万余人对鄂豫边区进行“清剿”,企图消灭边区的中共武装。

当时,汪东波已升任中共随县(今随州)县委副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负责领导随县、广水一带的武装斗争。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边区党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组织主力部队突围,留下部分武装坚持游击斗争。汪东波主动请缨,要求留下掩护主力突围,他说:“我是本地人,熟悉地形和群众,留下我能更好地牵制敌人,为主力争取时间。”

1946年7月,主力部队开始突围,汪东波带领县独立团300余人,在随县、广水交界的大悟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频繁袭击国民党军的据点、交通线,吸引了国民党军两个团的兵力。国民党军恼羞成怒,调集兵力对大悟山进行“拉网式”搜剿,悬赏500块大洋捉拿汪东波。

7月25日,汪东波带领独立团在大悟山王家冲休整时,被国民党军发现。为掩护战友突围,汪东波带领警卫员和一个班的战士断后,将国民党军引向相反方向。在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左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手枪向敌人射击。当国民党军逼近时,他为了不让随身携带的党组织名单和机密文件落入敌人手中,毅然将文件烧毁,然后举枪对准自己的胸膛,壮烈牺牲,年仅31岁。

汪东波牺牲后,国民党军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广水镇城门上“示众”。根据地群众得知后,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夜将他的头颅取下,与遗体合葬在蔡河镇的一座山坡上。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山坡命名为“东波岭”,每逢清明,都会自发前往祭扫。


## 五、精神永存:英烈事迹的传承与回响
汪东波牺牲后,鄂豫边区党委专门召开追悼大会,追授他“抗日民族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称赞他“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鄂北人民心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广水县人民政府将汪东波的遗骸迁葬到广水市烈士陵园,立碑纪念,碑文中写道:“东波同志,鄂北骄子,抗日先锋,为党为民,壮烈牺牲,英名永垂。”

汪东波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水人。在他的家乡蔡河镇,当地政府修建了“汪东波纪念馆”,陈列他的生平事迹、革命文物,成为广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学生前往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他的革命故事,传承他的爱国精神。

从贫苦学徒到革命英烈,汪东波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与悲壮。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领导的鄂北抗日斗争,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如今,广水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但汪东波等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始终是广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汪东波的事迹,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个缩影——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民众,在民族危难、人民困苦的时刻,挺身而出,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铭记,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将永远被后人珍视。正如广水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那句话:“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23 14:52
上一篇:张伯烈下一篇:李道南
开国少将
革命英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泰州地委副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甘肃省委书记
太平天国康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元末明初的文学隐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青海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伯承的夫人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革命烈士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著名的军事家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民国十大汉奸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林六君子
革命烈士
献身国防的英雄战士
武汉军区空军纪委原副书记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