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冠国[公元1903年-1935年,革命烈士] 湖北黄石市阳新人物 罗冠国,又名罗乃铭、罗家泰,化名鲁连,是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杰出革命烈士。他于1903年出生在阳新县福寿镇罗家大港坪村的一户殷实人家,父亲罗友林勤劳刚直,母亲心地善良,父母的品德对罗冠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接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事业 罗冠国7岁入私塾,16岁到大冶教会学校读书。随着知识增长和爱国主义、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产生反感,毅然离开教会学校,返回乡间继续读书。 1923年,邻村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罗伟等回乡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思想,带来《新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罗冠国深受影响,逐步产生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1924年1月,罗伟、曹大骏等组建了阳新最早的秘密革命团体“龙山文化促进社”,罗冠国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书社中的活跃分子,并在罗伟、曹大骏的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新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入党后,罗冠国积极走村串乡,访贫问苦,宣传发动群众。至1925年夏,福丰地区先后建立了“文化促进会”“除毒会”“妇女放足会”等革命群众组织,他还创作了《想起长工真可怜》《中国八大敌》等多首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 领导工农运动,经历革命挫折 1926年8月,首届中共阳新县委成立,罗冠国当选为县委执行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同月,中国国民党阳新县党部成立,他又当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9月,北伐军攻克阳新,工农革命运动由秘密走向公开,罗冠国负责领导福丰地区的工农运动。他带领农会会员镇压了北庄屋罪大恶极的陈汝龙、陈汝虎两兄弟及大土豪吴作超,为农友们报仇雪恨。同时,他注重党组织建设,培养吸收了一批农运积极分子入党,壮大了党的组织。 1927年2月27日,阳新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二二七”惨案,罗冠国不畏强暴,创作了《阳新惨案》《曹大骏搬兵》等戏,控诉土豪劣绅的暴行,歌颂烈士的英勇气概,激励工农运动更加迅猛发展。然而,蒋汪合流后,阳新工农运动转入地下,罗冠国遭到反动当局通缉,被迫转移外地。 ### 重建革命武装,巩固苏维埃政权 1927年11月,阳新县委成立,罗冠国返回家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福丰区筹建革命武装。1928年8月,福丰区委正式成立,罗冠国任区委书记。此后,他带领赤卫队镇压了企图破坏“四抗”斗争的反动税收官舒逢迟,推动“四抗”斗争风暴席卷全区。 1930年,罗冠国任阳新县委书记。在他领导下,阳新县游击队、赤卫队等工农武装发展到2万多人,与红五军配合,横扫阳新反动势力,巩固了各级苏维埃政权。5月,中共鄂东特委成立,罗冠国当选为特委委员,后任广济中心县委书记。他带领军民拔除了广济县东南乡六村这个反动据点,缴枪200余支,子弹3000多发。 1931年2月,广济中心县委和红九团被国民党十四师包围于老祖山,罗冠国和红九团团长张克勋决定分散突围,辗转回到阳新革命根据地,后继续担任阳新县委书记。5月,他当选为鄂东特委委员,并任彭杨学校校长。 ### 坚持斗争,壮烈牺牲 1932年6月,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成立,罗冠国任常务委员、文化部长兼秘书长,推动了鄂东南苏区文化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阳新县开办了众多列宁小学,各类教育都得到普遍发展。 10月,鄂东南苏区的中心龙港失陷,道委任命罗冠国为河北指挥部政治委员。他带领部队攻打阳新太子庙“铲共团”,全歼敌军,还与红三师协同作战,歼灭国民党驻鄂城马家铺的1个营,缴枪200余支。 1934年3月,罗冠国任中共龙湖瑞中心县委书记。1935年春,他率游击队在瑞昌开展游击战争。部队在红花园宿营时,突遭反动民团包围,在突围战斗中,罗冠国身先士卒,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 罗冠国从一个接受进步思想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阳新及周边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是阳新革命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