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雷[公元1908年-1934年,革命烈士] 湖北黄石市阳新人物 李发雷,又名发黎,字曙光,是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杰出革命烈士,1908年11月7日出生于阳新县大王镇港东村。 李发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李德鉴在家务农,秉性刚直,好伸张正义、抑强扶弱,颇受村里人尊重。他7岁入乡塾读书,14岁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回家帮父兄耕作,以维持家庭生计。 1924年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共产党员曹大骏受中共武汉地委派遣,回阳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龙山镇石应高村建立“龙山书社”,并在中庄铺、柳林等地开设分社。书社社员以讲学作掩护,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李发雷在中庄铺参加了该书社的学习,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同年秋,南京河海工科大学学生曹壮父与其胞兄曹玉阶一道,在龙山镇发起成立“除毒会”,以禁吸鸦片为突破口,发动贫苦农民起来同土豪劣绅作斗争。李发雷经李品芳介绍加入“除毒会”后,积极在中庄铺、李清等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吸鸦片的危害,并责令土豪劣绅交出烟土烟具。他还在曹玉阶带领下,同数十名会员一道,先后冲进曹家湾、大箕铺、小箕铺等地烟馆,砸烟具,焚烟土,沉重打击了农村的反动势力。 1926年9月,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阳新县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工农革命运动席卷全县。此时,李发雷任龙山区农民协会委员,负责大王殿至中庄铺一带的农运工作。他带领农协会员,开展清算土豪劣绅罪行、减租减息、破除迷信、剪发放足、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男女平等、抵制日货、反对军阀走狗等一系列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工农运动的发展。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阳新的土豪劣绅纷纷成立“民团”“保卫团”,勾结国民党新军阀,捕杀共产党人和工农运动骨干。李发雷被迫潜往大冶亲戚家隐蔽。 同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胡朝珠、项升平到阳(新)大(冶)地区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了阳大县委。1928年5月,阳新县委成立,并根据省委指示,积极筹措枪支,组建工农武装。7月,阳新县游击队在中庄铺成立,李发雷任长枪分队队长。 当时,大王殿“保卫团”团长李督哉召集当地豪绅地主开“清乡”会议,企图扩充“保卫团”实力。县委得知情报后,命令县游击队前往消灭这股反动势力。李发雷随黄庭照、刘全三率游击队趁豪绅地主饮宴时袭击宴会厅,将与会者全部击毙,初展其军事才能。 1929年春,蒋桂战争爆发,阳新地区的桂系军阀部队调走,只剩下地方反动武装,出现了有利于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局面。县委抓住时机,命令县游击队出击,收缴反动武装枪支。李发雷随刘全三率游击队先后袭击龙山区“保卫团”、白沙铺“常练队”、金海“保卫团”等多处反动武装,缴获大量枪支,壮大了工农革命武装。 4月中旬,游击队攻打龙港镇。龙港镇是鄂赣边境重镇,敌人守备甚严。游击队拂晓发起攻击,敌死守关帝庙,久攻不下之时,李发雷急令队员在庙后堆积柴草,纵火焚烧,烧死过半敌人,缴枪30余支。经过一系列战斗,阳新县广大农村成为赤色区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929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在阳新县白沙铺成立,李发雷参加了红十二军,编入第二纵队一大队,任小队长。10月初,红五纵队在阳大边境的北山头与红十二军会师,两军并肩作战。李发雷在首战张谷才、奔袭湋源口、攻克大冶县城等战斗中,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所率小分队歼敌甚多,缴获丰厚,荣立战功,升任红十二军第二纵队一大队二中队队长。 12月中旬,阳新、大冶的国民党独立第十五旅举行起义(阳新大冶兵暴),起义部队加入红军。1930年1月初,红五纵队、红十二军和起义部队在阳新太平塘合编,李发雷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三支队一大队,任副连长。 部队合编后,红五纵队党委决定在鄂东南开展“年关斗争”。1月20日,红军攻克阳新县城,随后进击武岳路,歼灭多地敌军,缴枪4000余支。3月26日,红五纵队第三次攻打阳新县城,李发雷率连队追击南路逃敌,缴枪80余支,俘敌百余人。经过战火考验,他于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下旬离开鄂东南南下,在阳新龙港设立“红五、八军后方留守处”,因李发雷是本地人,情况熟,部队党委安排他留在后方留守处工作。7月,中共鄂东特委以阳新县游击大队和赤卫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李发雷任该团第一营一连连长。 12月,蒋介石对鄂东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12日,敌军四个团在飞机、军舰掩护下从黄颡口登陆,红军向太子庙方向转移,李发雷奉命留下担任阻击任务。他指挥全连和近千名地方赤卫队员,退守位于黄颡口与太子庙之间的凤凰山,据险阻击敌军,与敌激战终日,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为特委安全撤离赢得了时间。 此后,李发雷继续在阳新地区坚持革命斗争,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斗和根据地建设工作。1934年,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李发雷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李发雷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和优秀的军事干部,他在短暂的人生中,为阳新地区的工农革命运动、红军发展以及根据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成为阳新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其革命精神也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