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乙藜[公元1893年-1965年] 湖北十堰市郧西人物 邓乙藜,园艺家。原籍湖北省郧西县,幼时随家迁居西安。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民国7~14年(1918~1925)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体育系毕业。回国后,曾任渭北中学体育教员、胡景翼部副官、孙蔚如部副官。民国28年(1939),卖掉三原县所置土地,连同西安市房产,到凤县兴办实业。翌年秋,引进优良苹果、上海水蜜桃、蟠桃、早熟杏、石榴、葡萄等。次年,又引进安哥拉长毛兔、荷兰鼠、意大利蜂等。民国33年(1944)果树挂果,色泽鲜艳,品质优良,轰动全县。从此附近农民争相购买树苗,进行栽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红光园艺场技术指导,在建场规划、果树栽培、嫁接育苗、病虫害防治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邓乙藜(1893年-1965年),是一位著名的园艺家,原籍湖北十堰市郧西县,幼时随家迁居西安。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邓乙藜出生于1893年,尽管自幼离开郧西,但湖北人的勤劳与聪慧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年时期,邓乙藜积极投身进步事业,加入了同盟会,开始踏上追求真理与变革的道路。 1918年,邓乙藜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192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体育系。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体育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回国初期的经历 1925年,邓乙藜学成回国,先后担任渭北中学体育教员、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及杨虎城38军副官等职。在渭北中学任教期间,他将在日本所学的先进体育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邓乙藜逐渐对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感到失望。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国民党政治腐败,愤辞公职。为了谋生,他购买了一辆胶轮马车,往返成都一带经商。 ### 凤县创业,发展园艺与养殖 1939年,邓乙藜在道经凤县时,与留日同学黄锡九晤面。黄锡九向他介绍了凤县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希望他能在凤县落户,发展林、牧、养殖业。邓乙藜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卖掉了西安、三原的房地产,携带家眷来到凤县定居。 1940年秋,邓乙藜从三原县斗口农场引进苹果树苗120余株,水蜜桃、蟠桃树苗80余株以及早熟大杏、临潼石榴、珍珠、牛奶葡萄等一批苗木。他在凤州购置街房12间,房后土地5亩,又购猴石沟荒地50余亩,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他精心栽植这些苗木,并辟苗圃一处,进行育苗推广。为了掌握果树栽培技术,他刻苦钻研相关书籍和资料,还多次向外地的园艺专家请教。 1941年春,邓乙藜又从西安引进安哥拉长毛兔4只,繁殖到300余只;购进意大利蜂20箱,繁殖到30余箱;还受西安防疫处委托,代养荷兰白鼠,繁殖到800余只。他的这些养殖尝试,在凤县均属首创,为当地的养殖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1944年,邓乙藜所植果树全部挂果,果实色泽鲜艳,品质优良,上市后轰动凤州城,供不应求。附近农民纷纷争相购买树苗栽种,邓乙藜总是热情接待,廉价供应,并悉心传授科学栽培、管理技术。每年冬季,他还主动到农户家帮助修剪果树,不取分文报酬,深受当地农民的赞誉和爱戴。 ###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邓乙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将自己的果园并入凤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凤州乡羊蹄岭建苹果园(今红光园艺场),邓乙藜被聘请为技术指导,全家也随之迁入羊蹄岭居住。 在红光园艺场,邓乙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果园规划、果树栽培、嫁接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亲自制定果园的发展规划,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合理布局果树品种和种植区域。在栽培技术上,他推广先进的修剪、施肥、灌溉等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在嫁接育苗方面,邓乙藜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质果树幼苗,为果园的扩建和更新提供了保障。他还非常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经常深入果园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对果树的危害。 在邓乙藜的精心指导下,红光园艺场成为了全县种植苹果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地方,当地群众也因此较早地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当地园艺产业的发展,更在于他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晚年遭遇与逝世 然而,在1965年10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邓乙藜因涉嫌历史问题,怕受冲击,夫妇一同自缢而死,结束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邓乙藜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园艺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凤县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