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治军

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殉难烈士

王治军[公元1881年-1912年,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殉难烈士] 河南平顶山市宝丰人物
王治军,幼名河,字经武,祖籍宝丰县,后迁郏县城关南后街。1903年,王治军入开封河南武备学校就读。 1906年,他游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其间,他参加同盟会。1907年,王治军回国,任宝丰县教育会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 王治军赴鄂,谒见黎元洪、黄兴,并组织河南旅鄂奋勇军,参加北伐。黎元洪委任他为总办河南全属粮台兼北伐左军执法官。同年12月,王治军随左路先锋队经襄阳北进河南。次年2月进据南阳。而反正归入革命军的原襄阳招讨使季雨霖,亦率大军万余由河口抵达邓县,并委任应城李宜吉为邓县知事。次日,王治军至邓县,认为李宜吉属旧官僚,不合革命潮流,即致书李宜吉, 促其自动离任,并于邓县旧察院召开大会,宣言县知事应由本地绅民公举,或由先锋队呈委,季雨霖职守襄樊,不应越省任人。散会后,王治军途经县署门前,被李宜吉派人枪杀。
王治军:辛亥革命河南起义的热血先驱
在辛亥革命的壮丽篇章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王治军,这位来自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的英雄人物,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着光芒的革命先驱。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河南的辛亥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和敬仰。
寒门崛起,心怀壮志
1881 年,王治军出生于宝丰县一个贫寒家庭,幼名河,字经武(亦作敬五)。早年,全家为谋生计,曾逃荒至临汝城,以卖饭勉强维持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但王治军从小便展现出聪敏好学的特质,性格耿直的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父亲的努力下,他得以在临汝跟随私塾先生读书识字,开启了知识启蒙之路。
1903 年,对于王治军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他成功考入开封武备学堂。在学堂里,他接触到了军事知识以及来自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这里,他结识了阎子固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跟随同盟会员刘积学等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颗革命的种子在王治军心中悄然种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列强侵略,清廷腐朽,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年轻的王治军目睹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清廷统治的不满,更加坚定了他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
东渡求学,投身革命
1906 年,河南抚院选拔一批学生赴日深造,王治军有幸入选。然而,在军校选拔中,因身体条件未能达标,他未能进入理想的军校,转而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留学期间,王治军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思想转变。在日本,他深入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彼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海外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吸引了众多爱国留学生的加入。王治军深受感召,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正式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将自己的一生与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全身心地投入到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使命中,开始在异国他乡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治军不仅努力学习知识,还积极参与同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与其他革命志士一起,通过创办刊物、组织集会等方式,向海外华人以及留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廷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他以笔为剑,撰写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在留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更多人投身革命。
归国谋划,革命潜行
1908 年,王治军学成回国,回到家乡宝丰担任教育会会长。他深知教育对于启迪民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性,于是利用这一职位,积极在教育领域开展革命活动。在宝丰县的学校里,他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巧妙地向师生们灌输民主革命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意识的青年人才。
然而,王治军并不满足于此,他胸怀更大的革命抱负,渴望为推翻清廷统治做出更直接、更有力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变卖家中两顷土地,筹集资金前往京师活动。他试图通过抛掷巨款、捐献銮舆等方式,混入清廷内部,接近权贵,寻找机会进行暗杀行动,从内部给予清廷致命一击。然而,清廷内部戒备森严,王治军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暗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尽管遭遇挫折,但王治军并未气馁。他迅速调整策略,返回河南开封等地,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开封南关中州公学,他积极参与设立河南省同盟会总分会,与杜潜、阎子固、杨懋源等革命同志频繁集会,共同研究组织各县分会以及招收会员等重要事宜,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他们深入民间,发动群众,传播革命火种,为河南地区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王治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河南革命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武昌响应,投身北伐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如同一声春雷,响彻华夏大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正式爆发。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王治军得知后,激动不已,他深知革命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怀着满腔热血,他毅然冒险前往武昌,谒见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当面陈述自己对革命局势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黎元洪对王治军的义勇行为和卓越见识十分赏识,当即任命他为 “北伐左军粮台总办兼执法官”,负责筹备北伐事宜。当时,由豫人组织的奋勇军被编入北伐队伍,然而,当队伍进入襄樊地区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境。由于豫鄂两省连接之地襄樊、宛城防卫森严,南北往来受阻,北伐军军需品极度匮乏,饷银无处筹措,陷入了艰难困苦的境地。
面对如此困境,王治军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一方面积极设法在当地筹措物资,另一方面向邻省发送《敬告各省乞援书》,言辞恳切地请求支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伐军的物资供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继续进军提供了保障。在他的精心筹备和组织下,北伐军于 1912 年正月一日顺利兵不血刃地进据南阳,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成果。
邓县喋血,壮烈牺牲
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过程中,襄阳招讨使季雨霖也于 1912 年正月一日率大军万余人抵达邓县,并擅自委任应城李仪吉为邓县知事。李仪吉到任后,不仅对地方治理一窍不通,而且沿袭满清旧习,鱼肉百姓,引起了当地民众和革命志士的强烈不满。
1912 年 2 月 19 日,王治军带领两名马弁来到邓县,在旧察院召开民众大会。他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宣讲北伐的重大意义和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美好前景,呼吁民众积极支持北伐事业。同时,他针对季雨霖越省委任李仪吉一事,义正言辞地指出:“邓县知县,应由本地绅民共举,或由先锋呈委,季雨霖职守襄樊,不应越省委人。吾辈掷无数头颅,推倒满清专制,今复来一专制,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的演讲赢得了民众的阵阵掌声和共鸣,但也因此引起了李仪吉的忌恨。
散会后,当王治军与两名马弁行经县署时,早已心怀不轨的李仪吉指使护兵将他们强行架入署内。王治军等人还未来得及反抗,李仪吉的护兵便残忍地向他们连开三枪。王治军和两名马弁当场遇难,这位年仅 31 岁的革命志士,就这样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治军牺牲后,他的灵柩由部下王天同运回宝丰,安葬于磁石八岭村南祖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家乡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英名不朽,精神永传
1935 年,河南省府追认王治军为辛亥革命烈士,并树碑表彰。碑文称:“王治军因北伐演讲而被害,其赍志以殁,较之北伐阵亡之将士,其惨痛尤甚!” 这是对王治军革命功绩的高度肯定和沉痛缅怀。
王治军作为辛亥革命河南起义的殉难烈士,是早期同盟会员中的杰出代表。他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学子,成长为坚定的民主革命先驱,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河南的辛亥革命事业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如今,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王治军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依然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在宝丰县,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对他的故居等相关遗迹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实物,更好地了解和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都有许多民众和学生来到他的墓前,敬献鲜花,寄托哀思,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王治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1:22
上一篇:戴民权下一篇:祁建华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落马官员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祖母
中国留学生之父
孙中山的妹妹
张作霖二哥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烈士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殉难烈士
辛亥革命元勋
北京大学校长
国军陆军上将
辛亥革命的坚强志士
日英雄、双枪老太婆
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家
光泽县历史人物
护国军将领
清末民初画家
云南省原内务厅厅长
民初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
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殉难烈士
宋朝词人
清代康熙朝官员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