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颜[明][明代儒学家]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物 李希颜,字愚庵,河南郏县人,生平不详,明朝儒学家,他性格严峻,品行修养高,博览群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因人推荐,亲自书写了书信,把李希颜召进宫殿,选定他做王子们的教师。这些王子就是后来被皇帝分封的十位藩王。累授左春坊赞善大夫。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后,李希颜归隐,怀信守度,孤介寡合,卒忍茕以死,葬于塔亭乡,平生著述谏草诗文散逸,所及见者《大学中庸心法》二卷。正德七年(1512年),王尚絅为李希颜搆墓建祠,祀为乡贤,树碑而表之。 李希颜,字愚庵,河南郏县人,是明代著名的儒学家。他性格严峻,品行高洁,博览群书,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在明初的文化教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隐居求学,学问深厚 李希颜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李希颜选择隐居于郏县北山,潜心钻研学问。他以伊洛之学为宗,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及历代学术著作,逐渐形成了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见解。 在隐居期间,李希颜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从游者甚众,他也乐于传授知识,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在当地逐渐积累了较高的声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家。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精通上,还在于他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和学生,培养出了一批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学生。 ### 应召入宫,执教皇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称帝第二年便在皇宫修建大本堂,从全国取来古今图书充塞其中,延请天下名儒到里面当皇子们的老师。听闻李希颜博览群书、学问深厚且执教严厉,朱元璋便亲自书写诏书,派人飞骑传达手谕,邀请李希颜赴南京,担任皇子们的师傅。 李希颜接到诏书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朝廷的忠诚,决定出山入宫。他来到南京,进入大本堂,开始了他作为皇子之师的生涯。在他眼中,学生就是学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按照民间的教学方式,手拿戒尺,严厉督导皇子们的功课。 李希颜主要向皇子们讲授尧舜禹商汤等古代圣君行大仁、仗大义的道理与事迹,旨在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和治国理政的素养。然而,皇子们身为凤子龙孙,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难以适应这种严格的学习方式,上课期间经常开小差。李希颜毫不含糊,对于不服教诲或不认真学习的皇子,轻则严加痛斥,重则当众惩罚,经常用笔管打他们的脑门。 ### 严教获敬,累迁官职 李希颜的严厉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皇子们学习知识和培养品德,但也引发了一些小插曲。朱元璋格外在意儿子们的教育情况,每天下学后都要把皇子们叫到跟前考较学习情况。有一次,他发现有的皇子额头上有红肿,得知是被李希颜体罚所致,登时大怒,叫嚷着要惩罚李希颜。 马皇后在旁边劝解道:“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意思是哪有以圣人之道教育你的儿子,你反而对人家发怒的呢?朱元璋听后,深以为然,意识到李希颜是出于对皇子们的负责,才会如此严厉施教。此后,朱元璋不仅没有惩罚李希颜,反而对他更加尊敬,将皇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了他。 由于李希颜教学有方,在他的悉心教导下,皇子们的学业进步很快。朱元璋为了奖励他的严教之功,特意下旨升李希颜为左春坊右赞善,让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继续为皇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李希颜在左春坊右赞善任上,依然秉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明朝皇室培养了一批有学识、有素养的皇子。 ### 皇子就藩,归隐故里 随着皇子们逐渐长大,他们陆续被封为藩王,前往各自的封地就藩。李希颜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作为皇子之师的使命,于是向朝廷告辞,决定回乡归隐,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朱元璋对他的决定表示理解,并给予了他一定的赏赐和礼遇。 回到郏县后,李希颜重新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他不仗着曾经担任皇子之师的功劳以求封荫庇子,而是低调行事,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尽显品行之高洁。每当闾里有宴集活动时,他常著绯袍戴笠前往。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打扮,他笑曰:“笠本质,绯,君赐也。”表明自己虽然穿着皇帝赏赐的绯袍,但依然不忘本质,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态。 ### 晚年生活,著书立说 归隐后的李希颜,虽然远离了宫廷的繁华,但并未停止对学术的追求。他居住在简陋的居所中,时常饮酒自放,以抒发自己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州郡屡聘他课士,希望他能够出来传授学问,但他都婉言拒绝,选择坚守自己的隐居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 在此期间,李希颜将自己多年来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总结,著成《大学中庸心法》二卷。该书体现了他对《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蕴含着他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教育理念,对后世研究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除了这部著作外,他平生的著述、谏草、诗文等大多散逸,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李希颜晚年怀信守度,孤介寡合,最终在茕茕孑立中离世,葬于郏县塔亭乡。他去世后,官司罔恤,二子流落宛邓(南阳)之间,其墓也逐渐荒芜,被民田所淹没,仅剩下茔圹而已。 ### 后世纪念,彰显贤名 时光流转,到了正德七年(1512年),王尚絅归自山西,途经李希颜墓,见其墓地荒芜,为之怆然。王尚絅深知李希颜的学识和品德,认为这样一位贤能之士的墓地不应如此凄凉,于是与邑中耆民商议,赎回了被淹没的墓地原址。随后,他集义社之力,营建祠堂三楹,置左右厢,还积石环冢,树立碑刻,以表其贤,将李希颜祀为乡贤,让后人得以缅怀和纪念这位明代大儒。 李希颜作为明代的儒学家和皇子之师,以其严峻的教学风格、高洁的品德修养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明初的皇室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皇子们,也为后世的教育者提供了借鉴。他的著作《大学中庸心法》,更是他学术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长河中记载有限,但他的贤名却通过当地的纪念活动和相关史籍记载,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了郏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