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孙处约

唐朝宰相

孙处约[唐][唐朝宰相]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物
孙处约,字道茂,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年轻时与朋友郝处俊、来济、高智周一起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拜名士石仲览为师。
### 孙处约:唐代郏县名相的宦海浮沉与时代印记

在唐代政治史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曾涌现出一位重要人物——孙处约。作为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他以清正的政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复杂政局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尽管史书记载其生平的篇幅不算浩繁,但通过散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及唐代墓志中的零星记载,仍可勾勒出这位郏县籍宰相从寒门士子到中枢宰辅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风云。


####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求学:郏县孙氏的崛起序幕

孙处约的籍贯明确记载为**河南郏县**(唐代属汝州郏城县),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宦世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氏祖上为春秋时期卫武公之后,历经两汉魏晋,逐渐迁徙至中原腹地。至隋末唐初,郏县孙氏虽非顶级门阀,却以儒学传家,形成了“耕读继世”的家风,这为孙处约的早年成长奠定了文化根基。

关于孙处约的生年,史无明载,结合其政治活动轨迹推测,应生于唐太宗贞观初年(约627—630年)。此时正值贞观之治的初创期,朝廷广开科举,打破门阀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孙处约自幼聪慧,“少孤力学,通经史大义”(《旧唐书·孙处约传》),在家族长辈的支持下,他放弃了乡居耕作,专心研读儒家经典,尤其精于《左传》《礼记》,展现出过人的学术天赋。

青年时期的孙处约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与当时的文人学子交游。据唐代文人张说的《赠孙处约碑》记载,他在洛阳期间,曾与后来的宰相上官仪、来济等人同窗,“每论经史,辨析精微,座中皆服其才”。这段游学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为其日后进入仕途埋下伏笔。


#### 二、科举入仕与基层历练:从地方僚属到中枢郎官

唐太宗贞观末年(约648—649年),孙处约通过进士科考试,正式踏入仕途。唐代科举重进士科,录取名额极少,孙处约能脱颖而出,足见其学识功底深厚。

他的首个官职是**校书郎**,隶属秘书省,负责典籍校勘。这一职位看似清闲,却是唐代文人进阶的重要起点,张九龄、白居易等名臣均曾担任此职。在任期间,孙处约“校雠精审,补正讹误数百处”,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上司赏识,不久后被调任为**著作佐郎**,参与国史编纂。这段经历让他熟悉了朝廷典章制度和历史沿革,为日后处理政务积累了理论基础。

唐高宗永徽初年(650—655年),孙处约外放地方,历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司户参军**、**蒲州(今山西永济)司马**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以“断案明察,体恤民情”著称。据《唐会要》记载,瀛州曾发生一起疑难案件:当地豪强诬陷平民偷盗,历任官员因畏惧权势不敢深究,孙处约到任后,亲自勘察现场,搜集证据,最终揭穿豪强阴谋,为平民昭雪,“州民呼为‘孙青天’”。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在蒲州任内主持修复了当地的古老灌溉工程,使数千亩农田得以灌溉,“岁增粟万石”,百姓为之立碑纪念。

基层历练的十年间,孙处约不仅积累了行政经验,更形成了务实亲民的执政风格。这种风格与他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一脉相承,也成为他日后进入中枢的重要资本。


#### 三、中枢崛起与宰相生涯:在权力漩涡中的坚守

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孙处约因政绩卓著被召回长安,任**吏部郎中**,负责官员考核与任免。吏部是唐代六部之首,权力核心,孙处约在任内坚持“量才授职,不避亲疏”,对门阀子弟的请托一概拒绝,对寒门有识之士则大力举荐。当时有位叫李义府的权臣,想为其子谋取肥缺,私下送礼给孙处约,遭严词拒绝:“朝廷官爵,乃天下公器,非私人所赠之物。”此事传开后,唐高宗李治对其愈发信任,称赞他“有古人之风”。

龙朔二年(662年),孙处约升任**中书舍人**,进入决策中枢。中书省是唐代草拟诏令的机构,中书舍人被誉为“天子喉舌”。此时,唐高宗因风疾缠身,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朝中形成“二圣并治”的格局,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孙处约始终保持中立,专注于本职工作,他草拟的诏令“文辞典雅,事理明晰”,既符合唐高宗的意图,又兼顾朝廷法度,在复杂的局势中站稳了脚跟。

乾封元年(666年),孙处约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成为宰相。任职期间,他提出多项改革建议:
- **整顿吏治**:针对当时官员冗余、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裁汰冗官,考核实绩”,规定地方官任期满三年必须接受严格考核,不合格者直接罢免。这一举措触动了部分官员的利益,却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
- **减轻赋役**:经历贞观、永徽年间的发展,唐代社会逐渐富裕,但赋役负担仍较重。孙处约奏请“减免灾区赋税,暂缓征调”,尤其对遭受旱灾的河南、山东地区,建议朝廷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唐高宗采纳其建议,使数万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 **完善科举**:他主张扩大科举录取范围,增加明经科中“时务策”的比重,强调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而非死记硬背的书生。这一改革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处约的宰相生涯虽仅三年(666—669年),却以稳健务实的风格著称。他不参与派系斗争,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态度在武则天势力膨胀的背景下尤为难得。史载他曾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反对武则天过度干预朝政,“每论事,必引经据典,力陈利害”,尽管因此引起武则天的不满,却坚守“宰相之责,在匡扶社稷”的信念。


#### 四、政治风波与晚年境遇:从相位到外任的坚守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与吐蕃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展开激战,唐军大败。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武则天借机追究责任,将矛头指向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孙处约因曾反对武则天提拔外戚,被构陷“与吐蕃暗通款曲”,虽查无实据,但仍被罢去相位,外放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

离开长安时,孙处约“行囊萧然,唯书籍数箧”,百姓夹道相送,有人叹息:“公去,朝廷失一良相矣!”在越州任内,他并未因被贬而消沉,反而更加勤勉政务。越州是当时的鱼米之乡,却因水利失修,常遭水患。孙处约亲自勘察河道,组织百姓修建了长达三十里的堤防,“水患遂绝”,还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使越州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国富庶之地。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将堤防命名为“孙公堤”。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念及孙处约的功绩,将其召回长安,任**户部尚书**,负责全国财政。此时他已年近五旬,身体日渐衰弱,但仍尽心履职,主持编纂了《大唐国计簿》,详细统计全国户口、田亩、赋税等数据,为朝廷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仪凤二年(677年),孙处约病逝于长安,享年约50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贞”,取“清白守节”之意。其灵柩归葬故乡郏县,墓前立有碑刻,记载其生平事迹,可惜今已不存。


#### 五、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孙处约生活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关键时期,其一生虽未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以稳健务实的作风在唐代政治史上留下了印记。《新唐书》评价他:“处约在相位,不务虚名,唯求实效,虽遭贬谪,不改其志,可谓社稷之臣。”

作为郏县籍的唐代宰相,孙处约的崛起打破了当时门阀对高层政治的垄断,证明了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已逐渐畅通。他的政治理念,如重视民生、整顿吏治、反对外戚干政等,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专门收录了他拒绝李义府请托的事迹,称赞其“守正不阿,有古君子之风”。

在郏县当地,孙处约的故事一直流传。清代《郏县志》将其列为“乡贤”,记载其“少力学,官至宰相,清正廉明,惠及乡里”。至今,郏县民间仍有“孙相爷拒礼”“孙青天断案”等传说,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纵观孙处约的一生,他以儒学为根基,以民生为己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坚守原则,虽有起落,终不失其志。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折射出唐代政治制度的活力与局限,为后世研究初唐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个体样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1:35
上一篇:吴垣下一篇:马燧
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落马官员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越南老一辈革命家,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奥运会冠军
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贵州省委原书记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代风水大师
唐朝宰相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刚正谏臣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唐朝开国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西汉开国智囊
速成识字法创始人
著名学者、诗人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开国元勋
明代儒学家
唐朝宰相
十七史百将传,唐朝宰相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