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明][明朝正德年间的著名学者、诗人]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物 王尚絅(1478~1531),字锦夫,号苍谷,河南郏县人,祖籍河南上蔡,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明朝郏县出过12位进士,王尚絅品级最高、学问最大、诗文著作最丰。 王尚絅一般是指王尚綗,字锦夫,号苍谷,是明代河南汝州郏县(今平顶山市郏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也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在文学、理学及政治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慧少年,科举入仕 王尚絅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成长于一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家庭。父亲王璇儒学修养很高,考定《冠射古礼》及《大学中庸心法》,著《谦卦图赞》,学者称平山先生。受家庭环境熏陶,王尚絅自幼聪敏好学,五岁开始读《孝经》,七岁每日能背诵数百言,被乡民视为神童。 弘治二年(1489年),他随父亲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受到南郑守长的赏识。弘治八年(1495年),18岁的王尚絅考中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登壬戌科第二甲第六名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 刚正不阿,仕途起伏 王尚絅任兵部主事期间努力尽职,革除弊端。弘治十六年(1503年),父亲去世,他回乡守丧三年。正德元年(1506年),守丧期满后复原职。正德三年(1508年),调吏部稽勋司主事,后升验封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 当时吏部尚书张彩是宦官刘瑾的死党,刘瑾得势时,张彩气焰嚣张。但刚正耿直的王尚絅决不看张彩眼色行事,在选用官员时,也不与张彩配合。后来刘瑾事发,张彩也一同被处决,王尚絅因此赢得朝野上下的极高评价。 正德七年(1512年),王尚絅出任山西参政。但他看不惯朝政的黑暗与腐朽,加上祖母和母亲年事已高,便上疏请求归养,未等皇帝批准即携家南归。此后,他在家乡郏县苍谷山下扈涧河畔隐居,给自建的房舍取名为“密止堂”。 ### 隐居著述,文坛留名 隐居期间,王尚絅专注于学问研究和文学创作,度过了19年的时光。他时常乘驴出游,又筑读书台,与古人神交,过着宁静而充实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著成了《义方堂集》《维正稿》《嵩游集》《密止堂稿》等多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 王尚絅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何景明曾将其与王九思、康海、李梦阳、边贡、何瑭一起称为“六子”,对其文学才华与创作水平给予了高度赞许,称其“读书迈左思,识字过扬雄。为辞多所述,结藻扬华风”。 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方面,有大量描绘家乡风物的诗文,如《出苍谷山二首》《扈涧观涨》《苍谷寺》等,对郏县的山水景色、风土人情进行了生动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还对家乡厚重的人文历史高度赞美,为三苏坟园正门处建造牌坊,亲题坊额“青山玉瘗”,并写下《祭三苏先生文》等,表达对“三苏”的钦敬之情。 另一方面,他也创作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存境遇。如《田禾叹》描写了自然灾害和社会负担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蓝靛根》则展现了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和繁重赋税挤压下的凄苦生活状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精神。 在文学创作理念上,王尚絅强调诗的教化作用,重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主张诗歌要言之有物,切于世用,同时强调文章以神为主,以“神”统摄“理”与“气”,这些见解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再度出仕,政绩斐然 王尚絅虽隐居乡里,但名望日高,内外大员皆上书引荐,前后达二十余疏。嘉靖四年(1525年),朝廷重新启用他为陕西参政。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仍单骑由故乡至西安赴任。当时陕西境内土匪横行,王尚絅到任后,设计将其平定,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 嘉靖五年(1526年),鞑靼军攻扰洮州、大同等地,边疆军情告急,王尚絅受命提督三边。他临危受命,积极部署军事,未足一月便击退鞑靼,凯旋而归,为保卫边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同年他的母亲聂氏去世,他不得不回乡守丧。 嘉靖九年(1530年),守丧期满后的王尚絅调任浙江右布政使。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改革宿弊,因事授功,严而能恕,深受吏民畏服。他夙夜勤勚,致力于地方治理,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了一位优秀官员的担当和作为。 ### 病逝任上,后世缅怀 嘉靖十年(1531年),王尚絅卒于浙江右布政使任上,享年54岁。他去世后,“士民遮道泣送”,可见其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河南抚使王诞亲自撰写了《明故浙江右布政使苍谷王子墓铭》,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人物。 王尚絅葬于苍山之原(今平顶山卫东区竹园村杨庄北),其墓地原规模宏大,有碑坊、华表、翁仲、甬道、石马、石羊等,但后来因岁月变迁和自然因素,墓地逐渐荒芜,现仅有墓碑二通藏于民间。 除了文学成就外,王尚絅在理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以伊洛之学为宗,客观评价二程在理学上的贡献,自觉维护二程及其学说的地位,对诋毁程氏学说的现象予以坚决反驳,为程学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直承张载“气一元论”思想,丰富了明代中期的“气本论”理论体系。 在伦理道德方面,王尚絅重视孝道和夫妇之道,强调伦理道德的“养心”教化作用,认为书院应注重培养性命道德之士,对明代的教育理念和伦理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在《中州人物考》中将王尚絅列入“理学”人物,与何瑭、崔铣和王廷相等并列,可见其在理学领域的地位。 王尚絅一生,无论是在仕途上还是在学术文学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理学素养,成为明代中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为家乡郏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