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燧[唐][公元726年-795年,十七史百将传,唐朝宰相]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物 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中国唐朝名将。 马燧好学兵书战策,沉勇多智略。安禄山反唐时,力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历任赵城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大历十年(775年),任河阳三城使。大历十四年(779年),马燧迁河东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加检校兵部尚书。后马燧奉诏讨魏博叛将田悦,击杀田悦部将杨朝光,大破田悦军于临洺。贞元元年(785年)三月,率军连败李怀光,平定河中府。次年,马燧为绥银麟胜招讨使,率军击吐蕃。贞元三年(787年),因其轻信吐蕃求和,奏请许盟,招致平凉会盟遭劫之耻,被剥夺兵权,仍为司徒兼侍中。于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逝世。 马燧治军严整,作战灵活,在反对藩镇,保卫中央政权,制止边境民族战争,捍卫唐王朝利益,治理地方,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在平定叛将李灵耀、田悦、李怀光等战斗中屡立战功,为唐王朝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一代名将。 浑瑊评价其:“予尝谓马公用兵与予不相远,但警怪累败田悦;今观其行兵料敌,吾不迨远矣!” ### 马燧:唐代中叶的军事巨擘与治世能臣 ####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磨砺 马燧(公元726年-795年),字洵美,河南汝州郏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出身于将门世家。其先祖可追溯至东汉名将马援,家族世代以军功显名,父亲马季龙曾任幽州经略军使,在北方边境颇有威望。生于这样的家庭,马燧自幼便耳濡目染军事谋略,加之父亲严格教导,少年时已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聪慧。 史载马燧“姿度魁杰,有大略”,青年时苦读兵书,尤精《孙子兵法》《吴子》,并注重实践演练,常与军中老将探讨战术。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以门荫入仕,初任效谷县尉,虽职位低微,却以廉洁干练闻名。当时唐朝承平已久,军备废弛,马燧敏锐察觉到潜藏的危机,曾上书朝廷建议整饬边防,未被采纳,却也因此积累了政治洞察力。 #### 二、平定叛乱:崭露头角的军事才能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震动。马燧毅然投身平叛战场,初随范阳节度使李光弼麾下。在河北战场,他多次献策,协助李光弼挫败史思明的精锐部队。尤其是在河阳之战中,他亲率敢死队夜袭敌营,烧毁敌军粮草,为唐军扭转战局立下大功,被擢升为左武卫将军。 唐代宗广德年间,吐蕃趁乱入侵长安,马燧随郭子仪收复京师,因功迁任殿中少监。此时,藩镇割据之势渐显,叛将田悦、李纳等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马燧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肩负起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悦的重任。 在临洺之战中,田悦率三万精兵围城,马燧援军赶到后,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先断绝敌军粮道,再以“疲敌战术”消耗其锐气。待敌军疲惫之际,他亲率中军冲锋,“燧自率锐兵破其阵,斩首万余级”,一举解围。此战后,马燧威名远播,被加授检校兵部尚书。 #### 三、讨平李怀光:再造唐室的旷世奇功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将朱泚称帝,李怀光率朔方军勤王,却因朝廷猜忌而倒戈,与朱泚联兵,局势危如累卵。此时,马燧临危受命,与浑瑊等将领共同主持平叛。 面对李怀光驻守的河中(今山西永济),马燧采取“攻心为上”策略:先遣使劝降其部将,瓦解敌军军心;再亲率大军压境,断绝其退路。他深知李怀光麾下多为朔方旧部,恩威并施,宣布“降者免罪,立功者封赏”,使得李怀光军心动摇。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马燧攻克河中,李怀光自缢而死,长安得以光复。此役被后世评为“再造唐室”之功,马燧因功拜司徒,封北平郡王,图形凌烟阁。 #### 四、治军理政:文武兼修的治世之道 马燧不仅是军事奇才,更深谙治国理政之道。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 **整顿军备**:淘汰老弱,训练精锐,创立“跳荡兵”(特种突击部队),使河东军成为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 **兴修水利**:在太原开凿“晋渠”,灌溉农田数千顷,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 - **安抚边疆**:与回纥、吐蕃等部族建立盟约,稳定北方边境,减少战事。 他为人清廉,“家无余财,赏赐皆分与将士”,深得军心民心。唐德宗曾称赞他“有周勃之忠,孔明之智”。 #### 五、晚年境遇与历史评价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马燧参与会盟吐蕃,因吐蕃背盟突袭,唐军损失惨重,他因此被罢去兵权,改任司徒兼侍中。虽遭贬谪,但其忠心不改,仍多次上书论政,提出加强边防、减轻赋税等建议。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马燧病逝,享年七十岁,追赠太尉,谥号“庄武”。唐德宗为其辍朝四日,命百官赴丧,葬礼规格堪比皇室宗亲。 #### 六、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马燧位列“十七史百将传”,与郭子仪、李光弼并称“中唐三大名将”。其军事思想注重“奇正相生”“攻心为上”,所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说为其后人整理)是中国古代重要兵书。 在郏县,至今留有“马燧故里”碑刻,当地民间流传着他“少年射虎”“单骑降敌”等传说。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艰难历程,以其智勇双全、忠君爱国的品格,成为后世武将的典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燧沈勇多算,善抚士卒,每战必身先士卒,故能所向有功。”他不仅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唐王朝,更以治政才能推动了中唐的社会稳定,堪称“文武兼资,一代之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