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聘之[清][公元1840年-1912年,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像 湖北省天门人物 胡聘之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晚清重臣、山西巡抚,洋务派主将之一。 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北京市)知府。1891年起,他在任职期间主持建造了山西第一家工厂太原火柴局,又筹建山西招商局,借俄款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 戊戌变法失败后,力主革新的胡聘之遭到保守派排挤,被免官回家。胡聘之晚年闭门谢客,以诗词书画自娱。1912年,胡聘之病逝于上海霞飞路寓所。 胡聘之:近代工业先驱与晚清改革实践者 胡聘之(1840年—1912年),字蕲生,号景伊,湖北省天门县(今天门市)人,晚清重要官员、近代工业先驱。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在地方督抚任上推行了一系列实业、教育改革,尤以创办山西近代工业体系著称,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之父”之一。其一生跨越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改革者,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探索者。 早年求学与科举仕途(1840—1879) 1840年,胡聘之出生于天门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胡大绅为当地廪生,以执教为业,家教甚严。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让少年胡聘之早早感受到时局动荡。他6岁入私塾,12岁便能熟诵《四书》《五经》,且对经世致用之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常向父亲请教“西洋器物何以精巧”“民生何以安固”等问题,显露出不同于传统士人的视野。 1856年,16岁的胡聘之考中秀才,次年进入江汉书院深造。书院山长汪士铎主张“通经致用”,对西学持开放态度,其思想深刻影响了胡聘之。在此期间,他系统研读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初步形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认知。1864年,胡聘之赴武昌参加乡试,中举人;1874年,他北上京师参加会试,登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正式踏入仕途,时年34岁。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胡聘之并未沉湎于词章考据,而是专注于研究历代典章制度与民生利弊。他多次上书光绪帝,建议“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其务实文风与经世理念得到军机大臣张之洞的赏识。1879年,他外放为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因公正阅卷、拔擢寒门士子而获“公明”之誉,为其日后外放地方督抚积累了声望。 地方治理与实业探索(1880—1895) 1880年起,胡聘之历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任御史期间,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弹劾漕运总督恩寿贪墨舞弊,震动朝野。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他上书《筹边策》,提出“以战促和,以工辅战”的主张,建议在云南、广西等地创办兵工厂,生产新式武器,同时发展矿业以充实军饷,其观点已初具实业救国雏形。 1887年,胡聘之外放山西布政使,开始直接参与地方治理。山西地处内陆,工业基础薄弱,民生凋敝。他到任后,首先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将节省的经费用于赈灾与水利建设。1889年,山西遭遇大旱,他亲赴灾区督办赈务,首创“以工代赈”模式,组织灾民修建汾河大堤,既缓解了灾情,又改善了水利设施,受到光绪帝嘉奖。 在赈灾过程中,胡聘之深刻认识到:“民困源于贫,贫源于技,技不如人则利为外人夺。”1892年,他升任山西巡抚,正式开启实业改革。当时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却因缺乏近代开采技术,只能以原始方式挖掘,且多被外国商人低价收购。他顶住守旧派“弃本逐末”的非议,于1894年奏请朝廷批准,创办山西机器局(今太原兵工厂前身),引进德国蒸汽机与车床,生产步枪、弹药,成为华北地区首个近代军工企业。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胡聘之痛感清军武器落后,加速推进实业计划。他在太原设立“工艺局”,招募工匠学习纺织、冶铁技术;同时奏请开设晋丰公司,开采平定州煤矿,并修建铁路支线连接矿区与太原,这是中国北方第一条由地方政府主导修建的矿业铁路。这些举措虽因战争影响未能完全实施,却为山西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山西新政与工业体系构建(1896—1900) 甲午战败后,维新思潮席卷全国。胡聘之虽非维新派核心成员,却以务实态度推行新政,成为地方督抚中实业改革的领军人物。1896年,他在《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中提出“五策”:开矿务、兴制造、通铁路、办学堂、练新军,其核心是构建以重工业为基础的近代工业体系。 矿业与重工业的突破 1897年,胡聘之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合作,引进英国技术设备,扩建平定州煤矿,日产煤炭达300吨,不仅供应山西机器局,还远销天津。同年,他创办山西铁厂(今太原钢铁集团前身),采用马丁炉炼钢法,年产钢轨5000吨,用于铺设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打破了外国对中国铁路用钢的垄断。 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胡聘之创新融资模式:一方面奏请朝廷拨付“矿务专款”,另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设立“晋省矿务总公司”,允许绅商入股,开创了“官商合办”的近代企业制度。至1899年,山西已建成煤矿、铁矿、水泥厂等12家近代工矿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重工业链条。 轻工业与民生工业的发展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胡聘之重视轻工业对民生的改善。1898年,他在太原创办“晋华纺织厂”,引进日本纺纱机,雇佣工人2000余人,生产的“晋华布”质优价廉,畅销华北,有效抵制了洋布倾销。此外,他还设立“火柴局”“肥皂局”等民生企业,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通过黄河水运销往陕西、甘肃等地。 教育与人才培养 胡聘之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精其用,必先育其人”。1898年,他在太原设立“西学专斋”(今山西大学堂前身),开设机械、矿务、化学等课程,聘请英国工程师担任教习,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他还选派20名青年赴德国留学,学习冶金、机械专业,其中阎锡山(时为山西武备学堂学生)便是首批留学生之一,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山西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1899年,胡聘之因政绩卓著,加兵部尚书衔,仍留任山西巡抚。此时的山西,已从传统农业省转变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近代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湖北,其改革成效得到朝野认可。 政治风波与晚年岁月(1901—1912)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山西局势动荡。胡聘之主张“剿抚并用”,既镇压拳民冲击外国教堂的行为,又抵制列强借机扩大侵略,但其努力终因八国联军入侵而失败。同年8月,太原被联军攻占,山西机器局、晋华纺织厂等企业遭洗劫,胡聘之苦心经营的工业体系毁于一旦。他因“未能保护洋人”被革职,流放新疆。 1902年,经张之洞等大臣保荐,胡聘之获释,返回原籍天门。虽身处乡野,他仍心系实业,曾致信湖广总督端方,建议在湖北创办水泥厂、纱厂,并捐出部分家产支持天门劝学所(教育局)的建设。1905年,他被起用为候补侍郎,督办河南矿务,主持修复焦作煤矿,引进新式钻探设备,使该矿年产量恢复至战前水平。 1908年,胡聘之因积劳成疾,告老还乡。在天门期间,他创办“竟陵工艺学堂”,教授纺织、木工技术,培养本地工匠;同时整理毕生文稿,著有《晋省矿务纪要》《洋务管见》等书,总结实业改革经验。书中提出“实业者,国之血脉也,非独为利,实为强兵固本之基”,体现了他对近代工业的深刻理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致信胡聘之,邀请其担任实业部顾问,他因病未能赴任。同年10月,胡聘之在天门病逝,享年72岁。临终前,他仍嘱咐家人:“勿忘实业救国,若国家能兴工厂、开矿山,民可富,国可强,吾死无憾。” 历史地位与影响 胡聘之的一生,是晚清士人从“经世致用”走向“实业救国”的缩影。他突破传统士大夫“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地方督抚之力构建近代工业体系,其在山西的改革实践具有开创性意义: - 工业体系的奠基者:他创办的兵工厂、煤矿、铁厂等企业,构成了山西近代工业的骨架,至20世纪30年代,太原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基础即源自胡聘之时期的建设。 - 制度创新的探索者:他推行的“官商合办”模式、“以工代赈”政策、实业教育体系,为近代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影响了张謇、周学熙等后续实业家。 - 中西融合的实践者:他既坚持“中学为体”,注重传统治理智慧的运用;又倡导“西学为用”,积极引进西方技术与管理经验,体现了务实的改革精神。 尽管受时代局限,胡聘之的改革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但其实业救国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点燃了火种。正如历史学家章开沅所言:“胡聘之不同于空谈变法的维新派,也不同于固守传统的守旧派,他以实干者的姿态,在黄土高原上播下了近代工业的种子,其功绩不应被历史遗忘。” 如今,在太原兵工厂旧址、山西大学校园内,仍留存着胡聘之当年的建设遗迹;天门市为纪念这位乡贤,设立了“胡聘之纪念馆”,展示其推动近代工业的历史贡献。他的故事,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寻求自强的艰难历程,也为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