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臣[公元1914年-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省天门人物 杨虎臣,(1914年-2006年5月12日),湖北天门人,1914年出生。开国少将。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军需部副部长,副兵团职离休干部。 杨虎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革命,土地革命展锋芒 1914年,杨虎臣出生于湖北天门。早年的他深受旧社会的苦难,但也由此孕育了他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1927年,年仅13岁的杨虎臣参加了儿童团,开始接触革命思想,踏上了革命的初步征程。 1930年,杨虎臣加入天(门)汉(川)游击队,凭借着勇敢和机智,在游击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1931年,他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1934年,杨虎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更坚定的信仰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虎臣历任警卫员、红3军军部侦察排排长、红2军团5师14团特务连连长等职。他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在残酷的战斗中,杨虎臣充分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素养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多次出色完成侦察任务,为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为保卫苏区做出了贡献。 随后,杨虎臣跟随部队踏上长征之路。他历任红二方面军5师4团连长、营长等职。长征途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杨虎臣始终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带领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烽火,浴血奋战保家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臣积极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起初,他任山西兴县康宁镇游击队大队长,带领游击队在当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袭击日军据点、破坏交通线,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之后,杨虎臣担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独立第3支队8团3营营长等职。他参加了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挺进冀中作战,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39年6月,在冀中莲子口阻击日寇战斗中,杨虎臣右腿负重伤致残,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完成任务,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 1941年,在腿伤尚未痊愈的情况下,杨虎臣毅然接受新的任务,担任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卫生部卫生所所长。他深知医疗卫生工作对于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医疗力量,救治伤病员,为提高部队的健康水平和战斗力付出了大量心血。1943年后,他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负责部队的后勤管理工作,保障了部队的物资供应和日常运转。 解放战争,保障后方助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杨虎臣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和经济工作,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先后担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工商局局长兼贸易公司经理、第11军分区贸易公司经理等职。 在这些岗位上,杨虎臣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经济工作经验,积极组织物资生产和流通,为晋绥和西北野战军筹措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保障了作战需要。他通过发展贸易、组织生产等方式,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秩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后来,杨虎臣又担任甘肃军区贸易公司副经理,继续为部队的物资供应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障了当地军民的生活物资需求,同时为解放大西北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建国之后,建设国防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杨虎臣继续在军队后勤战线上发光发热。他历任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处长、西北军区后勤部营房部部长等职。他注重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 之后,杨虎臣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马政局局长、农垦部国营牧场管理局局长等职。他积极推动军马养殖和牧场建设工作,为部队提供了优质的军马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农牧业的发展。 后来,杨虎臣又先后担任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局长、军马部部长、企业部副部长、军需部副部长等职。他在这些岗位上,致力于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军需装备研发和生产,提高了部队的军需保障水平,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衔与荣誉,一生功绩获认可 1955年,杨虎臣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和军队建设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勋章和荣誉,见证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和卓越的功绩。 晚年岁月,心系国家终无悔 2006年5月12日,杨虎臣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杨虎臣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杨虎臣将军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