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汉][?-194年,东汉末年益州牧、汉末群雄之一]+像 湖北省天门市人物 刘焉,字君郎(一作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后裔。东汉时期宗室官员、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正值天下大乱,政治衰颓,刘焉见益州刺史郄俭贪婪失政,遂向汉廷求为益州牧,汉灵帝便任其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爵阳城侯。到任后优容豪强,安抚士庶。与五斗米教首领张鲁多有往来,使张鲁得以进据汉中,斩杀汉使,截断交通,刘焉乘势中止了与朝廷的往来。初平二年(191年),刘焉造皇帝专用的乘舆车具千余辆,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其图谋不轨。兴平元年(194年),刘焉与在朝中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及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事败,长子刘范与次子刘诞皆被杀,议郎庞羲送刘焉孙辈入蜀,不久刘焉便发背疮而死。 刘焉割据益州地区期间,益州外来移民所带来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移民社会所呈现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必然对四川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刘焉也向朝廷提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建议,即“废史立牧”。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结果却造成了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其公文作有《荐任安表》等。 刘焉生平:汉末群雄中的割据先驱与益州变革者 刘焉(?-194年),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重臣,亦是汉末群雄之一,以提出“废史立牧”政策、割据益州建立基业闻名。他的政治举措深刻影响了东汉末年的政局走向,为后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埋下伏笔。 一、宗室出身与早年仕途 刘焉出身汉室宗亲,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一说为汉武帝刘彻庶子昌邑王刘髆后裔),其家族在江夏郡(今湖北境内)世代为官,具有深厚的地方根基。年轻时,刘焉以宗室身份入仕,初任中郎,后因儒学素养被举为贤良方正,逐步升迁至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等职。 汉灵帝时期,刘焉历任宗正、太常等九卿要职,负责管理皇室宗族事务与礼仪祭祀,跻身朝廷核心圈层。这一时期,他目睹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乱象,以及黄巾起义后天下动荡的局势,逐渐萌生了远离中枢、寻求地方安身之所的想法。 二、“废史立牧”:重塑汉末政治格局的提案 黄巾起义(184年)后,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崛起,中央对州郡的控制力大幅削弱。刘焉敏锐察觉到刺史(地方监察官)权力不足、难以稳定地方的弊端,于188年向汉灵帝提出“废史立牧”的核心提案: > “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他主张将地方监察性质的“刺史”改为拥有军政全权的“州牧”,由朝廷重臣担任,以强化对地方的掌控。这一政策本意是挽救中央权威,却客观上助长了地方割据——州牧集军、政、财权于一身,逐渐演变为独立王国的掌权者,成为汉末群雄割据的制度根源。 刘焉提出此策的深层动机,实则是为自身谋求割据之地。他最初计划前往环境相对安定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但在侍中董扶(擅长谶纬之术)的劝说下,得知“益州有天子气”,遂改求益州牧之职。恰逢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因横征暴敛引发民变,朝廷便顺水推舟,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令其前往镇压叛乱。 三、割据益州:铲除异己与稳固统治 188年,刘焉赴任益州,开启了对这片天府之国的经营。当时益州局势混乱: - 地方豪强(如犍为太守任岐、校尉贾龙)拥兵自重; - 黄巾军余部马相、赵祗在绵竹起义,自称天子,连破广汉、蜀郡等地; - 汉中张鲁割据巴郡,与朝廷分庭抗礼。 刘焉采取铁腕手段稳定局势: 1、借力平叛:先利用本地豪强贾龙的军队镇压马相起义,随后以“专权”为由诛杀贾龙、任岐等异己,消除地方势力威胁; 2、笼络士族:重用益州本土名士董和、赵韪等,吸纳张裔、杨洪等人才,平衡外来官员与本地势力的关系; 3、经济改革:整顿盐铁专营,掌控益州丰富的资源,积累财富; 4、遥控张鲁: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驻守汉中,切断益州与中原的联系,对外宣称“张鲁作乱,道路不通”,实则将汉中作为抵御朝廷的屏障,逐步实现割据独立。 通过一系列举措,刘焉在益州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其势力范围涵盖今四川、重庆、云南及陕西南部,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他甚至私自制作天子仪仗(乘舆车具),显露出称帝野心。 四、父子共治与权力传承 刘焉入蜀时,因道路阻隔,仅幼子刘璋随行,长子刘范、次子刘诞、三子刘瑁留居长安。192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控制长安,刘范与马腾密谋讨伐李傕,事泄被杀,刘诞亦受牵连遇害。这一事件加深了刘焉与朝廷的决裂,但也让他更加重视益州的基业传承。 194年,益州治所绵竹遭遇大火,刘焉所建的天子仪仗尽毁,他因痛心疾首而背疽发作,不久病逝。临终前,刘焉在重臣赵韪等人的拥戴下,指定幼子刘璋继位为益州牧。 相较于刘焉的雄才大略,刘璋性格懦弱,缺乏决断力,最终在214年被刘备击败,益州归入蜀汉版图。尽管如此,刘焉奠定的统治基础(如完善的行政体系、丰富的物资储备),仍为蜀汉政权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历史影响与评价 刘焉的政治生涯折射出东汉末年宗室官僚的挣扎与蜕变: 制度层面:“废史立牧”政策彻底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体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成为三国鼎立的制度前奏; 地域开发:他在益州推行的稳定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使益州成为乱世中的“避难所”,吸引了大量中原流民(如法正、张松等谋士); 割据范式:作为首位成功割据一州的宗室,刘焉为后来刘备“借荆州、取益州”提供了可借鉴的统治模式,其“以宗室身份统御地方”的策略被蜀汉政权延续。 史书对刘焉的评价褒贬不一:《后汉书》称其“阴图异计”,批评他助长割据;《三国志》则肯定其“收编流民、稳定益州”的功绩。客观而言,刘焉是时代的“破局者”——他既是东汉制度的掘墓人,也是地方治理的探索者,其在益州的经营为巴蜀地区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结语 刘焉的一生,是汉末乱世中宗室精英的缩影:他以儒学起家,以权谋立足,最终在割据一方中走完人生。这位来自湖北天门的汉室宗亲,用“废史立牧”的提案改写了历史进程,其在益州的统治虽未实现“天子气”的谶语,却为四十年后蜀汉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成为三国时代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