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公元1908年-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天门人物 李国良,湖北省天门市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国良(1908年—1983年)是湖北省天门市蒋场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土地革命生涯 1908年5月,李国良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地体验到了社会的苦难,6岁起就开始给地主放牛、做零工、当长工。然而,苦难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反而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27年,李国良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他加入了村农民协会,担任交通员,并参加了李市乡秋收武装暴动,因表现英勇,被任命为乡赤卫大队大队长。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1929年,李国良升任区赤卫大队大队长。 1932年,李国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湘鄂西红军独立师。之后,他历任红3军第7师20团班长、排长、新兵团连长。1933年,在鹤峰县战斗中,李国良身负重伤,但仍拼死掩护团长贺炳炎安全突围,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1934年10月,红3军与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地区会师后,恢复红2军团番号,李国良先后任红2军团4师10团总支书记、第4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1935年,在湖南慈利的战斗中,他左眼负伤,但依然坚持战斗。同年11月,李国良随军长征。 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李国良任红二方面军总部骑兵连政治指导员。他跟随部队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国良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1937年8月,他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营教导员,后任120师独立第2支队3大队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委。 1940年,李国良担任大青山骑兵支队第2团团长。大青山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日军在此部署了大量兵力,妄图扑灭抗日烽火。李国良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2年7、8月间,他率骑兵第2团700余指战员保护骑兵支队指挥机关,突破日军对绥中游击区的“铁壁合围”,转移至晋西北偏关县,为以后继续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保存了生力军。 1943年秋,李国良组织所部武工队返回绥中与绥西的连接地——归绥周围平川,开展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他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日军和伪政权,同时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发动群众,打开了平绥路南北旗下营至归绥一带的斗争局面,至1944年8月基本恢复了绥中游击根据地。 1945年春,李国良任绥蒙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他注重培养军事人才,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指挥人员。同时,他还率部参加了大反攻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征程 解放战争时期,李国良继续在战场上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拼搏。他先后担任绥蒙军区绥东军分区司令员,晋绥军区新5旅旅长,第10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在绥蒙地区,李国良动员、组织绥东解放区人民参加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承担了1.6万余副担架、8600余辆马车、90万公斤粮食的支前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同时,他领导了巩固十分区的斗争,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犯,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 他还参加了绥包、绥远等战役,在战斗中,李国良指挥有方,带领部队英勇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国良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工作。1950年1月,他任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负责维护广州地区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广州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之后,李国良调任江西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后又担任江西省军区参谋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在这些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部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江西省的军事工作水平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9年至1974年,李国良担任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他积极参与兵团的建设和发展,组织兵团战士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为江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军衔与荣誉 1955年,李国良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此外,他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是对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晚年与逝世 1983年6月23日,李国良在南昌逝世,终年75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雇农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少将,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李国良将军的生平,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