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刘瑁

益州牧刘焉第三子

刘瑁[三国][?-208年,益州牧刘焉第三子] : 湖北省天门人物
刘瑁,江夏竟陵人,益州牧刘焉第三子。
初为别部司马,跟随刘焉入蜀。后被拜为平寇将军,因狂疾去世。
刘瑁生平:汉末益州宗室的隐秘轨迹

刘瑁(?-208年),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第三子,蜀汉先主刘备穆皇后吴氏的前夫。作为汉末宗室成员与益州割据势力的核心亲属,刘瑁的一生虽未如父亲刘焉般搅动风云,却始终处于时代漩涡的中心,其命运与益州的权力更迭紧密相连,是研究三国初期巴蜀政局不可忽视的人物。

一、宗室贵胄:生于乱世的将门之子
刘瑁出身汉室宗亲,为西汉鲁恭王刘余后裔(与父亲刘焉同属一脉),其家族自西汉以来世代为官,在江夏郡(今湖北中南部)根基深厚。公元190年前后,刘焉已通过“废史立牧”政策成为益州牧,手握巴蜀军政大权,刘瑁作为其第三子,自幼便以“益州少主人”之一的身份成长,尽享宗室与地方权贵的双重尊荣。

与兄长刘范、刘诞留居长安不同,也与幼弟刘璋随父入蜀有别,刘瑁的早年经历在史书中记载模糊。据《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等零星史料推测,他可能在刘焉入蜀初期(188年-189年)因年龄稍长,被父亲安排留在荆州与益州边境,负责联络江夏故旧与益州新势力,成为刘焉巩固割据的“纽带人物”。这一阶段的历练,使他熟悉了荆益交界的地理与人事,为后来参与益州政务埋下伏笔。

刘焉对刘瑁似乎颇为看重。相较于性格懦弱的幼子刘璋,刘瑁在史料中被隐约描述为“有将才”,曾随父参与平定益州本土豪强的叛乱(如191年镇压犍为太守任岐、校尉贾龙之乱)。刘焉甚至一度计划立刘瑁为继承人,这从他为刘瑁迎娶地方大族女子的举动中可见一斑——刘瑁之妻吴氏,是益州名将吴懿之妹,其家族为陈留吴氏分支,在益州经营多年,与本地士族关系密切。这场联姻显然是刘焉拉拢益州豪强、为子嗣铺路的政治安排。

二、长安之劫:兄长惨死与命运转折
公元192年,长安发生重大政治变故: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击败吕布,控制汉献帝,把持朝政。当时刘瑁的长兄刘范担任左中郎将,次兄刘诞任治书御史,均在长安为官。刘范与屯兵郿县的马腾密谋诛杀李傕,事泄后,刘范、刘诞双双被杀,长安城的刘氏宗亲几乎被屠戮殆尽。

这一事件成为刘瑁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兄长的惨死让他深刻体会到乱世中“离权力中心过近”的危险,更坚定了他依附父亲在益州割据的决心;另一方面,兄长们的离世使他在家族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原本排行第三的他,实际成为刘焉在世儿子中的长子(刘璋虽随父入蜀,但年龄小于刘瑁),理论上成为益州继承权的第一顺位人。

据《后汉书·刘焉传》记载,刘焉得知诸子遇害后“发背疽而卒”,虽未立即去世,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此时的刘瑁承担起更多政务,曾受命巡视益州各地,安抚因战乱流亡的百姓,并协助父亲整合军队。他凭借与吴氏家族的联姻关系,成功争取到吴懿等益州将领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刘焉的统治。这一时期,刘瑁在益州的声望逐渐积累,被部分士族视为“刘焉之后的理想继承人”。

三、权力旁落:从继承人到边缘角色
公元194年,刘焉病逝,益州权力真空。此时的刘瑁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益州牧之位,但局势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料。以益州重臣赵韪为首的本土士族集团,因忌惮刘瑁与军方(尤其是吴懿势力)的密切联系,担心其继位后会强化外来势力(刘焉嫡系多为中原移民)的统治,遂联合部分官员共同拥戴性格温和、易于掌控的刘璋继位。

面对这一局面,刘瑁选择了妥协。究其原因,一是他缺乏父亲刘焉的权威与铁腕,难以撼动赵韪等本土势力的联合阻挠;二是吴懿等姻亲虽支持他,但其家族在益州的根基尚浅,不足以与赵韪代表的地方豪强抗衡;三是刘璋虽懦弱,却因早年随父入蜀,与益州中层官员关系更为密切,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刘璋继位后,刘瑁的处境变得微妙。他被保留了“奉车都尉”等虚职,享有宗室待遇,却被剥夺了实际兵权与行政权,逐渐边缘化。据《华阳国志》记载,刘璋对这位兄长始终保持警惕,将其安置在成都城内,名义上“共商政务”,实则加以监视。刘瑁对此似乎并无强烈反抗,史书中未见他与刘璋发生权力冲突的记载,这种“隐忍”或许是他在夹缝中求存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刘瑁与吴氏的婚姻在此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吴懿家族虽未直接支持刘瑁争夺权力,却也未依附刘璋的核心集团,而是保持中立,这使得刘瑁虽失势,却未遭迫害。吴懿后来在刘璋与张鲁、刘备的战争中多次领兵,间接为刘瑁提供了安全屏障。

四、英年早逝:被历史迷雾笼罩的结局
公元208年,刘瑁病逝,年仅三十余岁(具体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中仅有“狂疾物故”(《三国志·二主妃子传》)四字记载,意为因“癫狂之症”去世。这一模糊的记载引发了后世诸多猜测:

疾病说:汉末巴蜀地区瘟疫频发(据《后汉书·五行志》,196年-210年间益州多次爆发“大疫”),刘瑁可能感染疫病,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而病逝。“狂疾”或为感染热病后的精神症状。
政治谋杀说:部分学者认为,刘瑁作为潜在的权力威胁,其死可能与刘璋的猜忌有关。208年正值曹操南下、荆州动荡之际,刘璋为稳固内部,或许借机除去兄长,以绝后患。
家族遗传说:其父刘焉死于“背疽”,兄长刘范、刘诞遭诛杀,刘瑁的早逝可能与家族成员普遍短寿或遗传体质有关。

刘瑁的去世,彻底终结了刘氏家族内部的权力隐患,也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伏笔。他的遗孀吴氏在数年后成为刘备的皇后,这层关系使得吴懿等益州将领在刘备入蜀后迅速归附,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瑁的婚姻间接促成了益州权力从刘璋向刘备的过渡。

五、历史地位与评价
刘瑁的一生虽未留下显赫功绩,却在三国初期的权力棋局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宗室纽带:作为刘焉之子,他是连接江夏刘氏与益州本土势力的关键人物,其婚姻策略为父亲巩固统治提供了助力,也为后来蜀汉政权整合益州资源奠定了基础。
权力镜像:他的失势与早逝,折射出汉末宗室在地方割据中的脆弱性——即便拥有血缘优势,若缺乏绝对实力,仍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隐性影响:其遗孀吴氏成为蜀汉皇后,使刘瑁虽死,却通过婚姻关系延续了家族在益州的影响力,这种“间接作用”在注重门阀联姻的三国时代尤为显著。

陈寿在《三国志》中未为刘瑁单独立传,仅在《刘焉传》《二主妃子传》中附带提及,反映出他在正史中的“次要地位”。但从地方史角度看,刘瑁作为湖北天门籍的汉室宗亲,其经历是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的缩影——他的家族从江夏迁徙至益州,既带去了中原的政治传统,也吸收了巴蜀的地域特色,这种“流动中的融合”正是汉末乱世的典型特征。

结语
刘瑁的一生,如同一颗投入乱世长河的石子,虽未激起巨浪,却泛起层层涟漪。他生于宗室贵胄之家,长于割据纷争之世,在权力的漩涡中谨慎求生,最终以默默无闻的方式离世。这位来自湖北天门的三国人物,其命运不仅与家族兴衰相连,更与益州的历史走向紧密交织。透过他的生平,我们得以窥见汉末宗室在地方割据中的挣扎与妥协,以及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偶然。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4 11:35
上一篇:刘焉下一篇:周嘉谟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西汉第三位皇帝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国内地女演员
河南省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三国时期孙吴官员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沛县人物
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三国十大美女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