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可运[公元1913年-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天门人物 邓可运,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邓可运(1913年-1978年),曾用名邓福三,是湖北省天门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邓可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8岁上私塾,读书至15岁。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对旧时代的黑暗有了深刻认识,渴望改变现状,寻求光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0年,邓可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他担任柴口乡苏维埃政府秘书,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历任红3军8师经理处处长、红2军团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等职。 邓可运长期负责部队的后勤供给工作,为保障部队物资供应付出了巨大努力。1932年12月下旬,他随红三军出巫山入巴东,转战鹤峰、巴东、建始等县,在恩施地区战斗了一年半时间,为部队筹集粮草等物资。1934年10月,红3军同红6军团于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邓可运继续在红2军团供给部任职。 1935年11月,邓可运随红2、6军团长征。长征途中,他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敌人的围追堵截,负责部队的粮食供应等工作难度极大。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想尽办法保障部队的基本物资需求。有一次,他奉师长汤慕禹和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运粮队,徒步300多里为前线部队运粮。途中,他以身作则,带领队员们守着粮食却以野菜充饥,最终因饥饿晕倒在地,被贺龙军长称赞为“好同志”。 1936年7月,邓可运任红二方面军教导大队第1队政治指导员,后又担任红二方面军师供给部长,继续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和政治工作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邓可运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7分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他在抗大期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抗日军政人才,将自己的革命经验和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为抗战一线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此后,邓可运前往抗日前线,历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政治处主任、第2区队政委,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8区队政委、第6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他参与了晋察冀地区的抗日斗争,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军侵略气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加强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部队能够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保持顽强的战斗意志。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邓可运历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第8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一旅政委,华北军区第六十九军二〇七师政委等职。 他参与了保北、石家庄、邯郸、平津等诸多战役。在战役中,他一方面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励官兵们奋勇杀敌,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军事主官,参与作战指挥和部署。1948年,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铁路,攻克霸县、雄县等城镇。之后又参加了护麦作战、保北战役等,为华北地区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邓可运任第69军二〇七师政委,后又担任华北军区直属第二〇九师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邓可运先后担任铁道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负责铁道公安部队的政治工作,为维护铁路运输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1955年5月,以铁道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正式组建海军旅顺基地,邓可运任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后升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他致力于海军旅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海军基地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78年7月8日,邓可运在大连逝世,终年65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革命精神也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