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百川[公元1918年-1945年,革命烈士] 河南安阳市安阳县人物 常百川,1918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永和乡沿村台一地主家庭。常家三兄弟就常百川一个男孩,自然是掌上名珠,希望他将来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传宗接代。1933年,望子成龙的伯父把常百川转到安阳县第一完小读书。15岁的他在求学期间,在训育主任何高民(共青团员)的帮助下,看了不少进步书籍和刊物,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 常百川生平:铁血丹心照太行 常百川(1918—1945),原名常文魁,河南安阳市安阳县磊口乡泉门村人,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太行山区的著名革命烈士。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家国,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革命,历任八路军地方武装指挥员、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区长等职,以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1945年,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 一、少年壮志:烽火中的觉醒 1918年,常百川出生于安阳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的豫北地区,军阀混战频繁,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常百川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庄稼汉,虽无力供子女读书,却常以“精忠报国”的故事教导子女。受家庭影响,常百川自幼便养成了正直刚毅、不畏强权的性格。 10岁时,常百川因家境稍有好转,得以进入本村私塾读书。他聪慧刻苦,尤其喜爱读历史书籍,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烂熟于心,常常对同伴说:“若遇国难,我必学岳武穆,战死沙场亦不悔!”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紧张,家乡屡遭兵匪劫掠,私塾被迫关闭,13岁的常百川辍学务农,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南侵,同年11月安阳沦陷。日军在安阳烧杀抢掠,仅在磊口乡一带就制造了多起惨案,泉门村附近的数个村庄被夷为平地。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常百川悲痛欲绝,他在自家墙上写下“杀尽倭寇,还我河山”八个大字,决心投身抗日斗争。此时,中共安阳地方党组织正在西部山区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常百川通过同村进步青年接触到党的思想,逐渐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二、投身革命:太行山下的火种 1938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派部队进入豫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常百川得知消息后,瞒着家人长途跋涉找到八路军驻地,坚决要求参军。部队首长见他年纪虽轻却意志坚定,便将他编入安阳抗日自卫队,负责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在自卫队中,常百川作战勇敢,屡次完成艰险任务。一次,他奉命将一批药品送往被日军围困的根据地,途中遭遇伪军巡逻队。他沉着应对,将药品藏在粪车底部,自己装作赶车人,用当地方言与伪军周旋,最终顺利通过关卡。因其机智果敢,1939年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调任安阳县独立营通讯员。 1940年,常百川被派往太行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在军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政治常识和群众工作方法,思想觉悟和军事技能显著提升。结业后,他回到安阳独立营任排长,参与了多次反“扫荡”战斗。在1941年的“漳南反扫荡”中,他带领全排战士坚守阵地,击退日军三次进攻,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因功被评为“战斗模范”。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1942年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常百川调任第三区(今属殷都区)区长兼区武工队队长。三区地处日伪据点夹缝之中,斗争环境极为复杂。他到任后,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建立抗日联防体系,同时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改善百姓生活,使三区成为安阳西部最稳固的根据地之一。当地群众称赞他:“常区长,真能干,带领咱们把身翻;打鬼子,保家乡,太行山下好儿郎!” 三、智勇抗敌:敌后斗争的传奇 在三区任职期间,常百川创造性地开展敌后游击战,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他熟悉当地地形,善用“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等战术,令日伪军闻风丧胆。 1943年夏,日军为打通安阳至林县的公路,在三区境内修建炮楼,强征民夫。常百川得知后,一方面组织群众以“消极怠工”拖延工期,另一方面派武工队夜袭工地,炸毁日军的建材仓库。日军恼羞成怒,出动一个小队报复,常百川将计就计,在日军必经的山谷设伏,利用滚石和手榴弹歼敌3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迫使日军暂停修路计划。 同年秋,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三区被列为重点目标。常百川将区政府机关和群众转移到深山,自己带领武工队牵制敌人。他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策略,白天隐蔽在山洞中,夜晚则袭击日军哨兵、破坏通讯线路。一次,他带领3名队员潜入日军据点,趁夜杀死哨兵,炸毁炮楼,全身而退,被当地百姓称为“飞将军”。 除了军事斗争,常百川还注重瓦解敌伪势力。他针对伪军士兵多为本地人的特点,开展“政治攻势”,通过亲友传话、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抗日政策,号召伪军“弃暗投明”。在他的争取下,先后有50余名伪军反正,加入抗日队伍。其中,伪军中队长张某率部起义时,还携带了机枪1挺、步枪30余支,极大增强了三区的武装力量。 四、壮烈牺牲:青春定格的最后一战 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为作最后挣扎,对太行根据地发动疯狂反扑。4月,驻安阳日军纠集伪军共千余人,分三路“扫荡”三区根据地,企图摧毁抗日政权。 常百川接到情报后,立即组织群众转移,并率区武工队和部分八路军主力设伏。4月15日,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常百川一声令下,枪炮齐发,敌人猝不及防,死伤惨重。然而,日军很快组织反扑,凭借兵力和装备优势包围了武工队阵地。激战中,常百川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腿部,鲜血直流。 战士们劝他撤退,他却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区长,决不能先走!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守住阵地!”他强忍剧痛,用绑腿包扎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战至傍晚,武工队弹药耗尽,敌人发起总攻。常百川命令队员突围,自己留下掩护。他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毁敌人的机枪阵地,随后举枪与敌人对峙,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被日军乱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常百川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泉门村后的山坡上。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将其事迹镌刻在“太行抗日烈士纪念碑”上,并将三区命名为“百川区”,以资纪念。 五、精神长存:永不磨灭的丰碑 常百川的一生虽短暂却光辉,他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坚守信念,与群众同甘共苦,被当地百姓称为“贴心人”;他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多次立下战功,展现了革命战士的铁血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常百川的事迹被收入《安阳县革命烈士传》,其家乡泉门村修建了“常百川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使用过的步枪、公文包等遗物,以及记载其事迹的文献资料。每年清明,当地干部群众和学生都会前往祭扫,缅怀他的英雄事迹。 常百川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安阳人。他用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勇敢、担当”的内涵,正如太行山脉一样,巍峨挺拔,永不磨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民族的解放离不开无数像他这样的英雄儿女,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当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