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佩[公元1903年-1948年,革命烈士] 河南安阳市安阳县人物 程玉佩,小名九只,1903年9月9日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县城东20多公里的程奇村。家境较为富裕。1933年受共产党人李玉山影响,思想发生变化,开始看一些进步书籍,宣传革命思想。 程玉佩生平详考(1903年-1948年) 程玉佩,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今安阳市殷都区、龙安区一带)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烈士。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坚定的革命意志活跃于冀鲁豫边区,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最终在1948年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 一、早年经历与思想觉醒(1903年-1937年) 程玉佩的出生地安阳县,地处豫北平原,清末民初时饱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军阀混战之苦。他的家庭世代务农,父母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幼年时仅读过两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 苦难中的成长:青年时期的程玉佩,亲身经历了豫北地区的苛捐杂税、地主盘剥和兵匪横行。1920年代,河南军阀混战(如冯玉祥、吴佩孚等势力争夺),安阳县多次成为战场,农田被毁、百姓流离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对旧势力的仇恨。据当地史料记载,他曾因反抗地主强占耕地而被毒打,却始终未屈服,逐渐成为乡邻中敢于“出头”的年轻人。 接触革命思想:19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边区开始秘密活动,安阳地区(时属河北省委领导)的地下党员深入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程玉佩通过与地下党员的接触,第一次了解到“打土豪、分田地”“工农当家作主”的革命理念。他虽识字不多,却被这些朴素的平等思想深深吸引,开始主动协助地下党传递消息、掩护同志,成为革命队伍的外围力量。 隐蔽斗争的磨砺: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势力渗透豫北,安阳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程玉佩在地下党的指导下,利用农民身份作掩护,在安阳、林县(今林州)交界的山区组织“农民互助会”,表面上帮农民解决农具、种子问题,实则秘密发展抗日力量,为后续的武装斗争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他逐渐养成了沉稳、果敢的性格,学会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同志。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1937年-1945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安阳,豫北地区沦陷。程玉佩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毅然投身抗日洪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安阳地区抗日武装的骨干成员。 组建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在中共安阳县委领导下,程玉佩与其他同志一起,将“农民互助会”成员改编为“安阳抗日自卫队”,他任中队长。这支队伍初期仅有数十人,武器多为土枪、大刀,却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在安阳西部山区开展游击战: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小股日伪军、解救被抓壮丁。其中,1939年的“夜袭水冶镇”战斗尤为著名——他率队趁夜潜入日军据点,炸毁弹药库,缴获步枪12支,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 在冀鲁豫军区的成长:1940年,安阳抗日自卫队编入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后改为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程玉佩任独立营副营长。他虽无正规军事训练,却在实战中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多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1年,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程玉佩率独立营负责掩护群众转移,在激战中负伤,仍坚持指挥,最终成功将数百名群众护送至安全地带,因此获军区通令嘉奖。 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程玉佩不仅是军事指挥员,更是根据地建设的组织者。他借鉴“减租减息”政策,在安阳西部山区推行“合理负担”,减轻农民压力;同时建立“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发动全民族参与抗日。据当地老人回忆,他常说:“抗日不是军队的事,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人多了,鬼子就站不住脚。”这种群众路线的实践,使安阳西部根据地在日军的反复“扫荡”中得以巩固。 与日伪顽的周旋:除了对抗日军,程玉佩还需应对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在安阳南部制造摩擦,袭击抗日根据地。他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先以谈判争取中立,对执意挑衅者坚决反击,既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又保卫了根据地。同一时期,他还多次策反伪军,晓以民族大义,促使多名伪军携带武器反正。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牺牲(1945年-1948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程玉佩任中共安阳县委委员、县武装部长,负责肃清安阳地区的日伪残余势力。然而,国民党军队很快抢占安阳城,豫北地区成为国共内战的前线,他再次投身保卫解放区的斗争。 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冀鲁豫解放区,安阳县城被国民党军和地方还乡团占据。程玉佩率县大队在城郊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国民党军的补给线,保护翻身农民的利益。他提出“保田保家”的口号,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使县大队在一年内从300人扩充到800人,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小规模进攻。 土地改革与阶级斗争:1947年,安阳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程玉佩任县土改工作团副团长。他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却也因此成为还乡团的眼中钉。还乡团多次悬赏捉拿他,甚至烧毁了他的家乡房屋,杀害了他的亲属,但他始终坚持工作,说:“革命就是要牺牲,咱怕了,老百姓就没指望了。” 牺牲经过:1948年4月,为配合华北野战军发起的安阳战役(解放安阳的关键战役),程玉佩奉命率县大队一部插入安阳城南,牵制国民党军兵力。4月15日,部队在宝莲寺镇(今安阳文峰区宝莲寺镇)被国民党军主力包围。激战中,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突围,不幸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弥留之际,他仍嘱咐身边战士:“告诉同志们,一定要解放安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终壮烈牺牲,时年45岁。 四、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程玉佩牺牲后,中共安阳县委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太行军区追授他“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遗骸安葬于安阳县烈士陵园。 群众心中的“程队长”:在安阳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程玉佩的故事。他作战勇猛却体恤士兵,常把粮食让给伤员;他作风朴素,与农民同吃同住,被群众亲切称为“程队长”。当地史料记载,他牺牲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曾受他帮助的农民自发前往战场寻找遗体,哭声遍野。 对安阳解放的贡献:程玉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始终扎根安阳地区,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他组织的地方武装不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更在保卫群众、稳定后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1949年5月安阳最终解放奠定了基础。 精神遗产的传承:程玉佩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安阳县(今殷都区)将他的事迹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宝莲寺镇建有“程玉佩烈士纪念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扎根群众、勇于牺牲”的精神,至今仍是安阳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玉佩的一生,是中国农民革命者的典型缩影:从苦难中觉醒,在斗争中成长,最终为理想献出生命。他没有显赫的职位,却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的事迹或许未被载入全国性的正史,却在安阳这片土地上,被永远铭记。正如太行军区在嘉奖令中所写:“程玉佩同志是人民的好儿子,是革命战士的榜样,他的血不会白流,他的事业必将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