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唐[公元1929年-199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人物 王景唐(1929年3月2日—1992年11月24日),河南安阳人,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王景唐1952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 [34];1956年9月—1960年8月在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进修学习,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61年—1969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2年—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63岁。 王景唐(1929年3月2日-1992年11月24日),字希尧,是河南安阳人,中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童年与求学经历 1929年3月,王景唐出生于河南省临漳县(现安阳县)。他6岁进入镇北小学,学习成绩优异,在班里名列前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难以维持,他随后转入姚长青主办的私塾就读。姚长青文才出众,对勤奋好学、天资聪慧的王景唐十分赏识,悉心培养。王景唐家乡距岳飞故里不远,父母从小给他讲述岳飞的故事,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1年,王景唐进入建勋初中学习。1943年,河南遭遇大灾荒,他亲眼目睹了饥民逃荒、饿死冻死的悲惨景象,还听闻父亲讲述汉口火车站旁农民被日本侵略军杀害的事情,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中国的贫弱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 1944年,王景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初中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他考入开封高中,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出力。当时时局动乱,物价飞涨,他在外读书生活艰苦,常以柿子饼充饥。1948年,王景唐先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半年,暑期便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随后前往上海求学。 ### 投身科研事业 1949年12月,王景唐在交大化学系读书时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带头并组织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虽未被批准,但他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 1952年,王景唐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52-1954年,他在金属研究所派驻抚顺钢厂工作组,从事钢质量及炉渣组成改进的研究。1954-1956年,又在金属所派驻大连钢厂工作组,开展氧气炼钢和强化(缩短)还原期的试验研究,为中国的电炉氧气炼钢及强化还原技术的创立和推广作出了贡献。 1956年,王景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8月,他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俄语班学习。之后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前往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所作研究生,从事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及真空脱碳的研究。1960年,他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 ### 攻克核燃料铀元件技术难题 回国时,正值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面临严重困难,金属所的研究方向也转向发展高、精、尖技术,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王景唐参与到铀冶金工作中,承担起研制“08”核燃料铀元件的重任。 当时,这项实验属于国家保密项目,没有现成资料可查,实验设备也不先进,工作环境艰苦,而且铀是放射性极强的金属,缺少必要的防护条件和措施。但王景唐怀着自力更生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研究。 他和同事们研究分析金属铀及其合金在真空冶炼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杂质去除规律,建立了精炼铀的真空感应炉和液态金属表面张力测定仪及黏度计,开创了中国金属铀的真空冶炼新领域。作为课题组长,王景唐负责技术攻关,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08”核燃料铀元件生产工艺技术关键,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 由金属所提供生产工艺生产的铀元件,通过了钱三强亲自主持的技术鉴定。这项成果受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表扬,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也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专项特等奖“原子弹及氢弹的突破和武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科研领域的持续探索 1969年底至1972年5月,王景唐到农村插队。1972年5月,他回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电渣熔铸火炮身管、导弹壳体用超高强度钢、航空用调压器T10A弹簧钢带的研究,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贡献。 1980年起,王景唐专注于液态金属、非晶态金属、纳米晶和超微粉的研究。他提出液态与非晶态相关性研究,得到液态与非晶态合金粘度的数学表达式;率先研究105 -108 K/S急冷速度的测量及其对非晶合金膨胀、比热及磁各向异性的影响等,取得重要进展。他还发现非晶硒的玻璃转变可逆新现象,指出其转变实质是一个以双粒子反应为特征的可逆转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此外,王景唐提出非晶合金的晶化新机制,提出控制晶化的晶粒尺寸以廉价地制备超细合金粉的新途径,发现纳米晶合金的硬度与晶粒度呈Hall - Petch反常效应,突破前人提出的机械合金化判据ΔH<0的限制,并可通过添加不同元素以加速晶化或非晶化过程。 ###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人才培养 1991年11月,王景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称当年在艰苦环境下攻关,大家都是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尽力,荣誉属于大家,属于金属所。 王景唐在勤恳科研的同时,还竭尽全力培养青年人,堪称师表。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在10多年里培养了26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的学生卢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卢柯提出了非晶态合金晶化过程微观机制新理论,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制备纳米晶体新技术,该法成为世界上纳米晶体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王景唐对祖国充满热爱,对科研事业无比执着。1983年,他体检时发现肝部有阴影,怀疑是恶性肿瘤,术前给研究所党委写长信,表达了“取之于人民甚多,付之于人民甚微”的不安,还表示若手术成功将竭尽余生献身祖国。术后证实是良性血管瘤,他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工作。 他生活俭朴,出国省下的钱都用来为所里买实验仪器,剩余的全部上交。他家中最多、最值钱的就是书和资料。他常对学生说,事业在祖国,要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祖国富强、科技进步勇于献身的青年一代。 ### 社会任职与贡献 王景唐还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冶金学科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学会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等,积极为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中国材料科技事业的进步付出了全部心血。 1992年11月24日,王景唐因病逝世,但他的科研成果和高尚品格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为中国材料科学和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