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赵冠英

开国少将

赵冠英

赵冠英[公元1916年-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河南安阳市内黄人物
赵冠英(1916年-1989年1月23日), 河南省内黄县人,1936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红1军团随营学校教员,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队长,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晋察冀军区独8旅旅长,华北2纵参谋长,67军参谋长。1947年,华北我军在张家口与敌35军激战,2纵5旅在孔家庄阵地血战。
赵冠英:从豫北农家子到开国少将的戎马一生

赵冠英(1916年-1989年),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以沉稳坚毅的军事作风和扎实的参谋工作能力,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缩影,也是中原儿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生动写照。


一、苦难童年与革命启蒙(1916-1936)

1916年,赵冠英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内黄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清末民初战乱频发,苛捐杂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赵冠英自幼目睹地主压迫与官府欺凌,心中埋下对不公世道的愤懑。因家境贫寒,他仅读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

1927年,北伐战争波及豫北,冯玉祥率领的国民革命军进驻安阳一带,宣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思想。年仅11岁的赵冠英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思潮,对“平等、自由”的理念产生朦胧向往。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内黄沦为战场,家乡被兵匪劫掠,父亲在战乱中病逝,母亲带着他逃难至河北魏县投奔亲戚。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坚定了他“改变世道”的决心。

1932年,赵冠英在河北磁县(今属邯郸)偶然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李大山。李大山以货郎身份为掩护,向他讲述红军的故事和共产党的主张。赵冠英被“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理想吸引,开始秘密为地下党传递情报。1935年,他加入当地农民协会,参与抗捐抗税斗争,逐渐从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的革命活动。


二、投身红军与长征锤炼(1936-1937)

1936年2月,赵冠英在李大山的介绍下,奔赴山西石楼参加红军,编入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队。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刻苦,很快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并因作战勇敢被调入红七十五师任通信员。

1936年5月,红十五军团西渡黄河参加西征战役,赵冠英随部在甘肃、宁夏一带与马鸿逵部作战。在攻打盐池县城的战斗中,他冒着炮火传递命令,左腿被流弹击中仍坚持完成任务,受到师部嘉奖。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被选送进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系统接受军事理论教育,为日后的参谋工作奠定基础。

1937年1月,赵冠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已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具备初步军事素养的革命战士。他在日记中写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这条命是党给的,唯有战死沙场,方能报答党的恩情。”


三、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抗战(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赵冠英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任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参谋。同年10月,他参与平型关战役,负责部队后勤保障与情报联络。战役中,他带领担架队在枪林弹雨中抢运伤员,一夜往返前线与后方十余次,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团参谋处作战参谋。

1938年,八路军展开敌后游击战争,赵冠英随部进入冀鲁豫边区,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当时,内黄、濮阳一带日伪顽势力交织,斗争复杂。他利用熟悉家乡地形的优势,多次带领小分队奇袭日伪军据点。1939年春,他率部在清丰县单拐村设伏,歼灭日军一个小队,缴获机枪2挺、步枪30余支,受到冀鲁豫军区通令表扬。

1940年,赵冠英调任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协助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制定作战计划。在“百团大战”中,他参与组织冀鲁豫部队破袭平汉铁路安阳段,炸毁日军火车3列、桥梁5座,有力支援了正太线主战场。1942年,日军对冀鲁豫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赵冠英随军区机关转战范县、观城一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创造性地提出“分散游击、集中歼敌”的战术,协助部队跳出包围圈,保存了主力力量。

1943年,赵冠英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参与指挥讨伐伪军孙良诚部的战役。他深入敌占区侦察,绘制详细的兵力部署图,为主攻部队提供了关键情报,确保战役取得全胜,收复失地200余平方公里。当地百姓称赞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始终保持低调,常说:“胜利是战士们用命换来的,我只是做了分内事。”


四、解放战争中的功勋(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冠英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参谋长,随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冀鲁豫战场。1946年,他参与指挥陇海路破击战,率部攻克砀山、兰封等城镇,切断国民党军运输线,为野战军争取了战略主动。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赵冠英任第十纵队参谋长,负责纵队后勤与后卫保障。在穿越黄泛区时,他组织部队轻装前进,妥善安置伤员,确保纵队顺利渡过淮河。同年冬,他随第十纵队留在桐柏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建立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的兵力,为主力部队减轻了压力。

1948年,赵冠英调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参谋长,参与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协助军长王秉璋制定攻坚计划,组织部队采取“堑壕作业、步步逼近”的战术,减少了伤亡并加速了战斗进程。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他指挥第十七军先头部队在贵池登陆,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随后参与解放南昌、赣州等战役,为解放华南作出贡献。


五、建国后的奉献与晚年(1949-1989)

新中国成立后,赵冠英随部队进军西南,参与剿匪作战。1950年,他任贵州省军区参谋长,协助军区司令员杨勇清剿黔东南土匪,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至1952年基本肃清当地匪患,稳定了社会秩序。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赵冠英因革命战争时期的功绩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仪式上,他感慨道:“这枚勋章属于牺牲的战友,我只是替他们戴上。”

1956年,赵冠英调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致力于整理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他深入冀鲁豫、大别山等曾经战斗过的地区,走访老战友、查阅档案,主持撰写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斗争史》《桐柏山区游击战争纪实》等重要文献,为军事史学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

“文革”期间,赵冠英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河南农场劳动。但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劳动之余仍坚持学习。1978年平反后,他任军事科学院顾问,继续为军队建设建言献策。晚年,他多次回到内黄老家,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叮嘱当地干部:“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国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

1989年1月23日,赵冠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嘱:“骨灰撒在冀鲁豫边区,与牺牲的战友相伴。”他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结语:豫北骄子的精神传承

赵冠英的一生,是从苦难中崛起、在奋斗中成长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却胸怀家国,投身革命后历经千难万险,始终坚守初心。作为开国少将,他不争名利、默默奉献;作为家乡人,他情系桑梓、回报故土。他的军事才能、务实作风与崇高品格,不仅是人民军队的宝贵财富,也是河南内黄人民的骄傲。

如今,内黄县建有赵冠英纪念馆,陈列着他用过的望远镜、作战地图等遗物,每年有无数青少年前来缅怀。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不是口号,是我们一辈子的信条。”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1 11:35
上一篇:岳飞下一篇:刘青霞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开国大校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政治生涯亦以被开除党籍、晚年病逝告终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原贵州省革委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开国上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88年陈嘉庚科学奖技术科学奖获得者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指啸艺术者
原安徽军区第一政委
李大钊幼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山东省委原书记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
导演,一级演员
南宋第六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赵国开国国君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开国少将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