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谢国桢

著名的历史学家

谢国桢

谢国桢[公元1901年-1982年,著名的历史学家] 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人物
谢国桢(1901年5月27日—1982年9月4日),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祖籍江苏常州,河南安阳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
民国十七年(1928年),供职于北京图书馆,从事目录学和明清史研究工作。其间,曾因黑龙江通志局总纂张伯英之请,参与编纂《黑龙江通志》,纂修艺文志部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河南通志馆并入河南大学,应聘回河南编纂《河南通志》,负责艺文志部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执教于昆明云南大学、五华学院。后在范文澜的建议下,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949年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57年底调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国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7月被隔离停职反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谢国桢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资料整理和明清史研究工作。1982年9月4日病逝。 
谢国桢博览群书,长于明清史和目录学。著述颇多,有《晚明史籍考》《明末清初的学风》《明清笔记谈丛》《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江浙访书记》等30余种。
谢国桢(1901年5月28日-1982年9月4日),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是河南省安阳市人,我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金石学家。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童年与早期求学
1901年,谢国桢出生在河南安阳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矛盾,他未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所幸祖母朱氏疼爱他,常于夜灯下为他讲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故事,念诵《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古文,使他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父亲为他请了讲授四书五经的家庭塾师,进一步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

受嗜书成癖的祖父影响,谢国桢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19年春,18岁的他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就读于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在校期间,他还跟随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之子吴北江学习古文诗词,并兼做家庭教师,半教半读,以此维持学业与生活。

清华求学与学术起步
1925年,谢国桢以头名成绩考取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在那里,他得以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大师,专注于史学研究,尤其对明清史和目录学用力颇多。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他一生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华园期间,谢国桢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才华,他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明季奴变考》一文,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国学研究院结业,名列第一。

追随梁启超与北平图书馆工作时期
毕业后,谢国桢随梁启超到天津,在其“饮冰室”教授梁氏子女读书,如梁思达、梁思懿等。同时,他作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协助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并在梁启超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开始搜集明清之际的相关资料。在此期间,他得以饱览梁家丰富的藏书,还经梁启超介绍,遍览朱希祖、伦明、傅增湘等名家藏书,学术视野大为拓宽。

梁启超逝世后,谢国桢于1928年到北京图书馆担任编纂兼金石部收掌之事,这一工作持续了十余年之久。在图书馆任职期间,他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大量阅读书籍,还南下江浙,北上大连、沈阳,甚至东渡日本访求书籍,广泛搜集明清史料。1931年,他完成了80万字的《晚明史籍考》20卷。这部著作被誉为“研究明清史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柳亚子称赞其为研究南明史料的重要工具,谢国桢也因此在学术界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辗转各地任教与著述
1932年,谢国桢经胡适、傅斯年介绍,前往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担任讲师。教课之余,他写成了《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该书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问世,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谢国桢来到长沙,供职于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1938年春,应中华文化基金会之邀,他返回北平典守北平图书馆的金石图书。在此期间,他为中日庚款基金委员会所办的东方图书馆编写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后受周作人延聘,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谢国桢在北平临时大学任教。1947年,他前往上海,供职于大中银行,同时兼在开明书店编写书稿,校辑《鲒埼亭集校注》,并编著了《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1948年,经钱穆介绍,他到昆明云南大学文史系担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生涯
1949年,谢国桢遵范文澜之意,到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同年10月,他被推荐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在此期间,他更加勤奋地教书、著述,为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1957年底,谢国桢调到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1957年,他的旧著《顾亭林学谱》再版,同时推出新著《南明史略》和《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1960年,又出版了专门介绍明清笔记史料的《明清笔记谈丛》,该书对于明清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国桢受到残酷迫害,但他并未放弃学术研究。在艰难的条件下,他编成了《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初稿,还从汉代石刻画像中受到启发,完成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初稿。

晚年与学术遗产
晚年的谢国桢,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他曾回忆自己的学术人生时说:“我从25岁一直到年垂八十,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跌跟斗,头上跌了包,抚摩着伤痕,爬起来再往前走。”体现了他顽强的学术精神。

1982年9月4日,谢国桢在北京因病去世。他离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别设立“谢氏瓜蒂庵藏书室”,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谢国桢一生著述颇丰,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明末清初的学风》等多部作品,其著作涵盖了明清史研究、目录学、史料编纂等多个方面,成为众多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被誉为明清史研究的“钥匙”。他尤其重视野史佚集的搜集整理,所辑录的史料专集中,大多是野史笔记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谢国桢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著作上,还在于他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他一生的学术成就涉及史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凝聚其毕生心力的《谢国桢全集》,反映了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以释古为精髓的“清华学派”增添了有力例证。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学术贡献,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学者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1 11:21
上一篇:聂元梓下一篇:杜充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著名爱国将领
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贝勒载瀛第五子
国民党高官,平远县人物
翁源人物
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抗日英烈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开国上将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歌手,演员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孝勇双全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抗日英烈
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南宋文学家
五代十国高僧
苏联第四任最高领导人
金融界的杰出人物
原韶关北区善后委员
革命事业的无畏先驱
民国泳坛的璀璨之星
革命烈士,大学生英雄
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矿床学家
中国现代航运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历史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