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冉闵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冉闵

冉闵[南北朝][公元322年-352年,中国古代十大勇将、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像 河南安阳市内黄人物
冉闵(?~352年6月1日),一作染闵 ,曾名石闵、李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后赵武帝石虎养孙,西华侯石瞻之子。
冉闵深受后赵皇帝石虎喜爱,石虎待他如同孙儿。他果断敏锐,屡立战功,以勇猛善战著称。历任建节将军、北中郎将、游击将军等职,封爵修成侯。建武年间,参与南征东晋的战役,大败晋军,杀死晋将蔡怀等人,后在镇压戍卒梁犊兵变时树立威信。太宁元年(349年),石虎驾崩,冉闵掌兵辅政,权重一时。他最初拥立石遵为帝,后杀石遵,改立石鉴,进位大将军、录尚书事,封爵武德王,后率部入宫,控制朝廷,又颁令诛胡,使大量羯人遭到屠戮。青龙元年(350年),冉闵弑杀石鉴,夺取帝位,建立冉魏,改元永兴,诛杀石虎子孙三十余人,屡次以少胜多,击溃后赵军队,又遣使结好东晋。后遭羌人姚襄、前燕悦绾及后赵石琨的联军击溃,伤亡十万人,自此元气大伤。冉魏与后赵、前燕交战频繁,致使中原人口荒芜,百姓民不聊生。永兴三年(352年),冉闵与前燕开战,最初十次击败慕容恪,后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遭擒,被燕王慕容儁送往龙城遏陉山斩首。前燕朝廷追谥他为武悼(一作悼武)天王。后代染华墓志则称其谥号为魏平帝。 
冉闵称帝后,欲消灭后赵的残余势力,恢复汉人统治。但他大肆杀胡的举动进一步激化了北方地区的胡汉矛盾,使其最终走向败亡。后人对冉闵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倾向,围绕他的争议也始终不绝。
冉闵生平详考:十六国时期的争议枭雄

一、乱世出身与早年经历
冉闵(公元322年-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祖籍魏郡内黄(今河南安阳内黄县),生于羯族政权后赵的权力核心。其家族背景复杂,祖父冉隆为西晋末期将领,在“永嘉之乱”中随乞活军辗转作战,父亲冉良(后被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自幼被羯族首领石勒俘虏,成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子,故冉闵自幼以“石闵”之名生活在后赵宫廷,兼具汉人与羯族的双重成长环境。

冉闵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晋书》载其“骁勇善战,多力善射”,深得石虎喜爱,被视为宗室子弟培养。少年时随石虎参与对鲜卑段部、前燕的征战,在昌黎之战中,后赵大军溃败,唯有冉闵所率部众保持完整,由此崭露头角。成年后,他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等职,多次参与平定后赵境内的叛乱,如镇压梁犊起义时,以“勇冠三军”闻名,逐渐成为后赵军事体系中的核心将领。

二、后赵内乱中的权力崛起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后,政权陷入激烈争夺。石虎以武力废黜石勒之子石弘,自立为帝,开启了后赵的血腥内斗时代。冉闵作为石虎养子,深度卷入权力漩涡:
石邃之乱:石虎长子石邃谋反被杀,冉闵因未参与其中且手握兵权,被石虎倚为心腹,受命监视其他皇子。
石宣与石韬之争:石虎晚年,太子石宣与弟石韬互相残杀,冉闵暗中支持石宣,后石宣失败被诛,冉闵虽受牵连,但因战功卓著免于处死,调任游击将军,外放镇守边疆。
石虎死后的混战: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幼子石世继位,彭城王石遵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冉闵被任命为前锋都督,率军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石遵曾许诺事成后立冉闵为太子,却食言立石衍为储,引发冉闵不满,为日后夺权埋下伏笔。

三、废赵建魏与“杀胡令”的争议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以石遵“背约杀储”为由,联合汉族将领李农发动政变,诛杀石遵,立石鉴为帝,自封大将军、武德王,掌控后赵实权。此后,羯族宗室多次策划诛杀冉闵,均被其挫败。公元350年,冉闵察觉石鉴仍欲除之,遂下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开启了对羯族势力的清洗,史称“杀胡令”。

关于“杀胡令”的具体内容,史料记载存在差异:
- 《晋书·载记第七》载其下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导致邺城单日斩杀羯族数万人,“胡羯无分贵贱老少,死者二十余万”。
- 现代史学研究认为,这一政策本质是针对后赵羯族统治集团的报复性清算,而非单纯的民族屠杀,因冉闵麾下仍有大量胡人将领(如羌人姚弋仲之子姚襄曾受其册封)。

公元350年正月,冉闵废黜石鉴,诛杀后赵宗室,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恢复汉姓“冉”,定都邺城,年号“永兴”,成为十六国时期少数由汉人建立的政权之一。

四、冉魏政权的短暂统治
冉魏建立后,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北方有前燕慕容儁,西方有前秦苻健,南方有东晋,内部则有后赵残余势力的反扑。冉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统治:
军事上:亲率大军平定襄国(今河北邢台)的石祗政权,在苍亭之战中击败后赵将领张贺度等联军,斩首三万余级,暂时稳定了河北局势。
政治上:试图联合东晋,遣使告知“逆胡乱华,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但东晋因冉闵称帝“僭越”而拒绝合作。
经济上:在邺城周边推行“均田”政策,吸引流民回归,短期内恢复了农业生产。

然而,冉闵的统治始终依赖军事高压,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他诛杀李农(曾与他共同掌权的汉族将领)及其党羽,导致内部离心;又因持续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使冉魏在建立仅两年后便陷入危机。

五、决战廉台与悲壮落幕
公元352年,前燕慕容儁派慕容恪率军十万进攻冉魏。冉闵亲率精锐出战,双方在廉台(今河北无极)展开决战。此战中,冉闵展现出惊人的勇武:
- 他骑着名马“朱龙”,单日斩杀燕军三百余人,连续十战皆胜,《十六国春秋》称其“勇烈绝伦,盖少敌也”。
- 慕容恪采用“连环马”战术,将冉闵团团围困。冉闵突围时马倒被擒,部下仍坚持巷战,直至邺城陷落。

被俘后,慕容儁斥责冉闵“汝奴仆之才,何敢称帝?”冉闵怒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晋书》)。同年六月,冉闵被斩于龙城(今辽宁朝阳)遏陉山,时年31岁。传说其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自五月至十二月不雨”,慕容儁遂追谥其为“武悼天王”以安抚民心。

六、历史评价与争议
冉闵的一生充满争议,历代评价两极分化:
正面评价:他被视为汉族的“救星”,其“杀胡令”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被认为是对羯族暴政的反击。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其“闵之攘羯,非忍也,势也”。
负面评价:现代史学界多批评其政策加剧了民族仇杀,如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认为“冉闵之性,本好杀戳”,其行为导致北方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加剧。
客观分析:冉闵的崛起是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与权力斗争的产物,他的政策既是对羯族压迫的反抗,也是个人野心的体现。其失败标志着汉人在北方重建统一政权的尝试暂时受挫,但也为后来北魏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历史镜鉴。

七、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尽管冉魏政权短暂,冉闵仍以“勇将”之名载入史册,与项羽、吕布等并称“中国古代十大勇将”。其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评书、戏曲的题材(如《五胡录》中的“棘奴破胡”故事)。在当代,他的形象常出现在历史小说与影视剧中,成为反映十六国乱世的标志性人物。

内黄县至今留有“冉闵故里”碑刻,当地民间仍有纪念他的习俗。作为安阳内黄走出的历史人物,冉闵的一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痛苦历程,其功过是非虽难定论,但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争议性枭雄。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1 11:27
上一篇:常百川下一篇:岳飞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北周宗室大臣
北周宗室大臣
南朝文字训诂学家
北周宗室权臣
铜山区人物
南朝梁高凉郡太守、冼夫人之夫
罗定人物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临川郡王、文学家
北周第二位皇帝
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
乐昌人物
清乾隆年间台湾首任知府
革命烈士
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军事战略家
红军将领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