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充[宋][?-1141年,宋朝宰相]+像 河南安阳市北关区人物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之际大臣、南宋初年宰相、叛臣。 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被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未几,金兵渡江,遂降。绍兴七年,任金朝燕京三司使。绍兴九年,迁燕京行台右丞相。《绍兴和议》签订时死去。 杜充生平详考(?-1141年) 杜充,字公美,北宋末南宋初大臣,籍贯为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活跃于宋徽宗、宋钦宗至宋高宗时期,官至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其生平跨越两宋交替的乱世,行为充满争议,既是北宋末年抵御金军的将领,亦是最终降金的叛臣,在宋史中留下复杂的一笔。 一、早年仕途与北宋末年的崛起 杜充的生年不详,出身于相州(今安阳)的士人家庭。据《宋史》零星记载,他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官职,以“性残忍好杀”“治政严苛”著称。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外有金军威胁,内有农民起义(如方腊、宋江等),杜充因铁腕手段得到权臣赏识,逐步跻身中枢。 地方政绩与升迁:杜充早年曾任沧州知州。当时,河北地区因金军南侵动荡不安,大量流民涌入沧州。他担心流民中混杂金军奸细,竟下令将境内所有燕人(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后裔)全部诛杀,手段之酷烈震惊朝野。这一行为虽遭非议,却被宰相李纲等人视为“果断”,认为其能稳定地方,故被提拔为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留守。 靖康之变前后的角色: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攻开封,杜充在大名府组织防御,表面上积极抗金,实则畏惧金军实力,多次拒绝朝廷出兵救援的命令。次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徽、钦二帝(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此时,杜充因手握河北兵权,成为南宋建立初期的重要军事力量之一。 二、南宋初年的抗金与割据 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是为建炎元年。杜充因在河北的兵力基础,被高宗任命为户部尚书,后改任开封尹、东京留守,负责守卫故都开封。此时,他与名将宗泽形成鲜明对比——宗泽以忠义感召军民,积极联络义军,试图收复失地;而杜充则猜忌将领,排斥异己,导致开封防务逐渐废弛。 与岳飞的合作与冲突:建炎年间,岳飞曾隶属杜充麾下。杜充镇守开封时,岳飞多次请求主动出击金军,均被拒绝。1128年,宗泽病逝,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后,立即废除宗泽的抗金部署,解散义军,导致河北、河南一带的抗金力量瓦解。1129年,金军再次南侵,杜充放弃开封,率军南逃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被高宗任命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负责长江防线。 长江防线的溃败:1129年秋,金军完颜宗弼(金兀术)部南渡长江,杜充坐镇建康,却“闭门不出,终日宴饮”,对前线战事漠不关心。部将岳飞、刘光世等多次请战,他均以“防守为重”为由拒绝。金军突破长江防线后,杜充竟率部南逃至真州(今江苏仪征),沿途烧杀抢掠,与溃兵无异。 割据心态的暴露:南逃途中,杜充逐渐显露割据野心。他坐拥数万兵力,却不服从朝廷调遣,甚至截留赋税,擅自任命官员,形同地方军阀。宋高宗为笼络他,于1129年年底任命其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宰相),仍兼江淮宣抚使,试图以高位安抚其心。 三、降金叛宋与晚年结局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军追击宋高宗至江南,杜充在江州(今江西九江)拥兵观望,既不救援高宗,也不组织抵抗。次年,金军进攻江州,杜充率部不战而逃,最终在真州被金军包围。此时,他选择了一条彻底改变其人生轨迹的道路——降金。 降金的过程与动机:据《金史》记载,金军主帅完颜宗弼派人劝降杜充,许以高官厚禄。杜充权衡利弊:一方面,他深知自己南逃后已失南宋朝廷信任,回归必遭清算;另一方面,他素来贪慕权势,认为降金可保富贵。于是,他率部向金军投降,成为南宋初年地位最高的降金官员之一。 在金朝的仕途:降金后,杜充被金熙宗任命为行台尚书右丞相,参与金朝对河南、山东地区的治理。他在金朝的统治中延续了严苛的风格,压制汉人反抗,却也因缺乏政治手腕,逐渐失去金朝信任。1137年,金朝废除伪齐政权(刘豫),直接统治中原,杜充被调往燕京(今北京),任闲职。 病逝与历史评价:1141年(金皇统元年),杜充在燕京病逝。《宋史》将其列入《叛臣传》,评价他“性残忍,好杀立威,而短于谋略”;《金史》虽承认其降金后的“功绩”,却也暗讽其“反复无常”。后世学者多认为,杜充的悲剧源于其个人野心与时代动荡的交织——他既无宗泽的忠义,也无岳飞的军事才能,却在乱世中身居高位,最终沦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四、历史影响与争议 杜充的生平折射出南宋初年的政治困境:一方面,朝廷需要依赖军事将领抵御金军;另一方面,将领拥兵自重、叛降不定的现象频发。他的降金不仅削弱了南宋的抗金力量,更引发了士大夫阶层对“忠义”价值观的反思。 对岳飞的影响:岳飞早年受杜充节制,目睹其猜忌与怯懦,逐渐形成“尽忠报国”的信念,成为与杜充截然相反的抗金典范。 对宋金对峙格局的作用:杜充降金后,金朝得以利用其影响力招降南宋官员,加剧了南宋内部的分裂;而南宋则通过批判杜充的“叛节”,强化了君臣伦理与民族意识,为后续的抗金斗争凝聚人心。 后世评价的分歧:近代以来,部分学者认为杜充的降金有一定“时代因素”——北宋灭亡后,士大夫对“正统”的认同模糊,南北政权的界限尚未清晰,降金在当时并非完全不可接受。但主流观点仍强调,其行为违背了儒家“忠君爱国”的核心伦理,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均属不可原谅的“叛节”。 杜充的一生,是两宋交替时期无数士大夫命运的缩影:在王朝更迭的洪流中,有人坚守气节,有人随波逐流,而他的选择,最终使其成为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从相州士人到南宋宰相,再到金朝降臣,他的轨迹既见证了乱世的残酷,也警示着权力与道德的永恒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