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贤[公元1900年-1935年,革命烈士] 云南昭通市盐津县人物 杨伟贤:盐津县庙坝人,在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历任连长至团副等职。 1932年底,参加了中共东川(会泽)中心县委领导的“云南反日义勇军”,任第四路军司令,在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组织农民武装同国民党反动军警和地霸豪绅进行斗争。 1934年8月,受中共四川省泸县中心县委委派,到合(江)赤(水)特区负责地下党工作。 1935年3月10日参与领导了石鼎山桂林园起义,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成立时任纵队长,指挥攻打贵州省赤水县大同区和合江县境内的四次战斗。 1935年4月初,在梨子塝战斗中英勇牺牲。 1985年4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杨伟贤为革命烈士。 杨伟贤,又名杨其生,化名何以弱,是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1900年5月,他出生于云南省盐津县庙坝乡牛场村(原属彝良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下是对他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 苦难童年与从军经历 杨伟贤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随母到继父杨完帮家生活。然而,两年后母亲病故,他只好又回到大哥杨天升家。生活的磨难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艰辛,为了生计,他曾外出帮人做工。 1920年,为摆脱贫困处境,杨伟贤弃农从军,到昭通入副镇守陈再光部当兵。后来,云南军阀混战,他随陈再光前往昆明参战,不幸的是,陈再光在碧鸡关阵亡。之后,杨伟贤随一姓汪的军官到了南京,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朱绍良部下任职。因他聪明机智、作战勇敢,从连长逐步升任至团副等职。 投身革命事业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奋起抗战。但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采取不抵抗政策,迫使第十九路军撤离上海并调到江西参加“剿共”。杨伟贤对蒋介石的卖国“剿共”政策极为不满,同时深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内心逐渐倾向革命。他因发表爱国言论,被人告密,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十九路军。 1932年底,杨伟贤回到云南,在东川(会泽)参加了中共东川中心县委书记蒋开榜领导的“云南反日义勇军”(又名救贫义勇军)。随后,他奉命返回家乡彝良,联合进步青年,发动劳苦大众,缴夺了周家沟团兵的枪,成功在川滇黔边境筹备组建起了“第四路救贫义勇军”,并自任司令。 杨伟贤治军纪律严明,以身作则。他率领部队在滇川黔三省接合部广大地区发动农民,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军警和地霸豪绅的斗争。他们打富济贫,严惩地霸,深受当地劳苦大众的欢迎和拥护,队伍也迅速扩大到1000多人,拥有800多条枪。 1933年,东川中心县委书记蒋开榜英勇就义,驻牛街的滇军头目唐鸿钧勾结区乡官绅,集中常备团兵力,对救贫义勇军进行多次围剿。救贫义勇军寡不敌众,只好分散隐蔽。杨伟贤改名杨其生,带领部分人员返回彝良、镇雄,在滇川交界地区秘密活动。 领导游击斗争 1934年8月,杨伟贤与中共四川省泸县中心县委接上组织关系,后被委派到合(江)赤(水)特区负责地下党的工作。 1935年,为迎接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决定在合江县石顶山组建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伺机举行武装起义,以牵制国民党川黔军队,配合红军北渡长江。泸县中心县委任命李清泉为游击纵队党代表兼政委,杨伟贤为游击纵队队长,余德章任游击队政治部主任。 3月10日夜,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正式成立,并发动了震惊川南的石顶山武装起义。杨伟贤带领队伍首先奇袭了贵州省赤水县大同区公署、四川省合江县通场乡公所,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成功武装了游击纵队。之后,游击队利用石顶山的复杂地形,与敌军巧妙周旋,伺机消灭敌人。在石顶山坚持斗争的20多天里,他们粉碎了敌军的数次围攻,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壮烈牺牲 1935年4月上旬,游击队转移到梨子磅后,遭到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面对强敌,杨伟贤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率领游击队英勇抵抗,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然而,终因孤军作战,寡不敌众,游击队陷入了困境。 在激烈的战斗中,杨伟贤腹部不幸中弹,但他依然坚守战场,吃力地摸出怀表交给战友,说道:“我不行了,不要管我,赶快收拢部队,保护政委从左边突围。”他坚决要求政委李清泉率部突围,自己则只身留下掩护。最终,游击队突出了敌军重围,但杨伟贤却被追上来的敌军杀害,年仅35岁。 杨伟贤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当地群众安葬在石顶山牛王坳。1955年5月,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政府将其遗骨迁葬到合江县烈士陵园。1985年2月12日,中共四川省合江县委追认杨伟贤为泸县早期的共产党员。同年4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杨伟贤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担当,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世无数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