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平楷

原中共云南省委常委

刘平楷

刘平楷[公元1902年-1930年]+像 云南昭通彝良县人物
刘平楷,云南省彝良县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绍猷,化名陈伯言、一飞、朱铨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学于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期间受李大钊、邓中夏等的革命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信阳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等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26年,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后,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历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闸北区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书记兼军委书记,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工作。1929年底调到云南,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30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抓捕,7月,在昆明就义,年仅28岁。
刘平楷:云南早期革命先驱的热血人生  

一、求学求索:从乌蒙山走向革命洪流  
刘平楷,原名刘藻,字履端,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一个职员家庭。父亲刘耀廷曾在四川等地做幕僚,家境虽非殷实,却重视子女教育。刘平楷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12岁进入彝良县立高等小学堂,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昭通联合中学。在昭通求学期间,他深受进步教师影响,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刘平楷在昭通组织学生罢课、街头演讲,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成为当地青年运动的骨干。1920年,他因不满旧教育制度的束缚,毅然辍学,随父亲前往四川成都,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成都,他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四川学生潮》,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逐渐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2年,刘平楷经同学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为寻求更深层次的革命理论,他离开成都,辗转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基地,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等共产党人在此授课。刘平楷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于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校期间,他化名“刘少猷”,深入工厂、码头,发动工人罢工,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二、投身工运:在上海与武汉的革命实践  
1924年,刘平楷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开展工人运动。他以电厂职员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工人成立“进德会”,创办工人夜校,向工人传播革命思想。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参与领导上海工人总罢工,组织群众集会游行,声讨帝国主义暴行。同年6月,他奉命前往南京,协助建立中共南京地方组织,担任中共南京支部书记,领导南京地区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推动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爆发,刘平楷奉调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他深入汉阳兵工厂、汉口码头等工人集中地,发动工人支援北伐军。10月,武汉工人为配合北伐军攻克武昌,举行大规模罢工,刘平楷参与组织指挥,率领工人破坏敌军交通、通讯设施,为武昌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1927年春,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他担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科科长,负责全省工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领导工人开展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斗争,推动湖北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刘平楷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7月,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中共湖北省委转入地下,他奉命转移至上海,在党中央机关担任交通员,负责传递机密文件和联络各地党组织。他以商人、教师等身份为掩护,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在险恶环境中出色完成任务,展现了卓越的革命智慧和应变能力。  


三、领导云南革命:从地下斗争到武装暴动  
1928年秋,中共中央为加强云南党组织的领导,派刘平楷回滇工作。他化名“王麻子”,经香港、越南进入云南,先后担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等职。当时云南党组织因屡遭破坏,力量薄弱,刘平楷深入昆明、昭通、个旧等地,恢复和重建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建立工会、农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  

1929年1月,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刘平楷当选为省委常委,负责组织工作。他注重发动少数民族群众,深入滇东、滇南农村,宣传土地革命思想,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在他的推动下,云南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党员人数从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革命火种在云岭大地逐渐燎原。  

1930年初,云南省委决定在陆良县发动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刘平楷作为省委代表,前往陆良主持暴动准备工作。他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徐文烈、熊从周等秘密策划,联络农民、士兵和进步青年,组建“云南工农红军第三十八军”,制定暴动计划。3月,由于叛徒告密,暴动计划泄露,国民党当局调动军队围剿陆良。刘平楷临危不乱,果断决定提前暴动,率部在陆良县城周边袭击地主武装,开仓放粮,号召农民起来革命。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暴动最终失败,他被迫转移至昆明隐蔽。  


四、狱中坚守: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  
1930年5月,刘平楷在昆明开展地下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国民党云南省高等法院看守所。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企图从他口中获取云南党组织的秘密。他始终坚贞不屈,面对酷刑,只字不吐党的机密,还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鼓励难友坚持斗争。  

在狱中,刘平楷写下遗书,向家人表明心迹:“儿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望大人勿以为悲。”他在给战友的信中写道:“我生为革命,死为革命,虽死犹生,革命精神永不灭!”同年7月26日,刘平楷被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要犯”的罪名判处死刑,押解至昆明地台寺刑场。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从容就义,年仅28岁。  

刘平楷牺牲后,遗体被亲友安葬于昆明北郊。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4年,彝良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修建“刘平楷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平楷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精神永垂不朽!”  


五、精神传承:照亮云岭的革命火种  
刘平楷是云南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云南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云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领导的陆良武装暴动,是云南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斗争,虽遭失败,却唤醒了广大群众的革命意识,为后来云南的革命斗争积累了经验。  

如今,刘平楷烈士的故乡彝良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事迹被载入《云南革命烈士传》《昭通地区革命烈士志》等文献,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用生命践行的革命信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云岭大地的革命征程,也为新时代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从乌蒙山深处走出的青年,最终将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刘平楷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闪耀,在云南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1:13
上一篇:罗占云下一篇:代付文
革命烈士
晚香居士
革命烈士
陈独秀的元配夫人
惇勤亲王奕誴第四子
清末民国教育家
福建省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先驱“王氏三杰”
重庆市烈士
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东源人物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民国四大才女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国务院原副总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云南省委常委
中国抗疫工作中牺牲的村医
共和国36位军事家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