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浚泉[公元1899年-1979年] 云南昭通昭阳区人物 卢浚泉(1899年—1979年9月20日),云南昭通人,彝族,1922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1924年入黄埔军校轮训班,后留校任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入伍生第一团第三营连长、营长。抗战爆发后,在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中著有战绩,1944年升任中将军长。1948年于锦州被俘,1959年被特赦。1978年被特邀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9月20日在昆明逝世。 卢浚泉(1899—1979),云南省昭通县(今昭通昭阳区)人,彝族。他的一生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在军事、政治等领域有着较为复杂的经历,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求学与军事起步 卢浚泉出生于一个大奴隶主家庭,家中奴隶众多,即便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他却并未安于享受,而是心怀壮志,渴望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1922年,他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云南陆军讲武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院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卢浚泉在此系统学习军事知识,为其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卢浚泉前往广州,进入黄埔军校轮训班。由于在云南讲武堂已有一定军事基础,他在黄埔军校表现出色,深得蒋介石赏识,毕业后留校担任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后又升任入伍生第一团第三营连长、营长。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管理经验,也进一步加深了与蒋介石的联系。 滇军生涯与职务晋升 1927年,卢浚泉返回云南,此时云南局势复杂,龙云等势力在争夺云南统治权。卢浚泉作为龙云的亲戚,回到云南后即受到重用,出任第九十八师中校参谋,后又担任第十路军总指挥部军官候补生队大队长,负责组训军事干部,为龙云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1930年,卢浚泉调任第九十八师第三旅第六团营长,并参加了对广西的作战,在战场上积累了实战经验。1931年,他升任第十路军卫士大队大队长,负责保卫龙云等重要人物的安全,可见龙云对他的信任。1933年,卢浚泉担任云南补充大队大队长,1935年所部改编为近卫第一团,他出任团长。 1936年,卢浚泉奉命参加防堵红军作战,这是他在国共内战前期的一次军事行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龙云以近卫第一团为基础,扩编为近卫第一旅,卢浚泉升任旅长。他率部守备滇南前线,滇南地区与越南接壤,是抗战时期中国西南的重要防线之一,卢浚泉在此期间积极布防,抵御日军可能的入侵,为保卫云南后方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 抗日战争中的表现 1941年,近卫第一旅改编为陆军暂编第十八师,卢浚泉任少将师长。1943年,他升任第一集团军第一路军指挥官,指挥暂编第十八、二十、二十二师三个师,负责滇南地区的军事防务,此时他已成为滇军系统中的重要将领之一。 1944年,第一路军编为陆军第九十三军,卢浚泉升任中将军长。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没有明确史料表明卢浚泉直接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等大规模会战,但他所部在滇南地区长期坚守,牵制了日军兵力,保障了西南大后方的稳定,为全国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滇军部分部队曾出省参加抗战,卢浚泉作为滇军高级将领,在军事指挥和部队训练等方面也间接为抗战出力。 抗战胜利后,卢浚泉率部随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进驻越南北方,接受日寇投降。他还兼任越南首府河内的警备司令,这是中国军队在海外执行警备任务的一次重要经历,卢浚泉在任期间,维持了河内地区的秩序,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形象。 解放战争中的经历 蒋介石为解决龙云在云南的势力,用武装改组云南省政府,龙云被迫离开云南。随后,卢浚泉奉命率第九十三军开赴东北作战。1946年6月,第九十三军抵达东北,驻防锦州及其附近地区,归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 1947年6月,解放军向四平街进攻,卢浚泉奉杜聿明之命率部增援,当第九十三军到达四平街时,解放军主动撤走。1948年3月,新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进驻锦州,卢浚泉兼任锦州警备司令,负责锦州地区的军事警备和防务工作。 1948年6月,卢浚泉晋升为第六兵团司令官,成为指挥十万大军的高级将领。然而,此时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已岌岌可危。1948年9月中旬,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两个纵队截断了锦州、义县间的交通,并占领了锦州东北面的一些据点,第九十三军所部暂编第二十二师被迫退守阵地。 10月4日,解放军向锦州发动总攻击。至14日上午,解放军从南面、东面攻入市区,锦州城内战况激烈,守军防线逐渐崩溃。范汉杰、卢浚泉等人决定率领暂编第十八师突围,但因该师主力已被调往前线,他们只能率领不到两个营的兵力向南突围。15日下午,卢浚泉在突围时被解放军俘虏,锦州宣告解放。 改造与晚年生活 卢浚泉被俘后,受到东北军区司令员林彪的接见,他曾给第六十军曾泽生军长发电报,告知锦州守军已被全歼,希望不要再抵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促使第六十军起义起到了作用。之后,他先后在东北、北京等地的战犯改造所接受学习改造。 在改造期间,卢浚泉深刻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积极改造,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卢浚泉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释放。特赦后,他被安排为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秘书处专员,回到云南老家,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晚年的卢浚泉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协相关工作。1978年,他被特邀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继续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卢浚泉还撰写了《锦州蒋军被歼回忆》《防守红军过普渡河的回忆》等文章,为后人研究相关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79年9月20日,卢浚泉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终年80岁。他的一生跨越了多个历史阶段,从旧时代的滇军将领到成为战犯接受改造,再到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其经历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