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泽汇[公元1910年-1991年,抗日名将]+像 云南昭通昭阳区人物 龙泽汇,云南省昭通炎山乡松乐村彝族,爱国军人、历任滇军排、连、营长、中央军校第五期昆明分校区队长、第93军师长、军长等职。 为云南和平起义做出了突出贡献。龙泽汇出生于彝族书香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龙泽汇:从抗日战场到新中国建设的滇军将领 一、出身滇地望族,求学从军之路 龙泽汇,1910年出生于云南昭通昭阳区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龙云是近代云南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持云南军政事务多年;其叔卢汉亦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后任云南省政府主席。显赫的家族背景并未让龙泽汇耽于安逸,反而在家庭“尚武重教”的氛围中,自幼便立下报国之志。 少年时期,龙泽汇在昭通接受基础教育,后随家族迁居昆明,就读于昆华中学。1927年,云南政局变动,其父龙云成为云南实际统治者,家庭环境的变化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军事力量对国家与地方的重要性。1929年,在家族支持下,龙泽汇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主修步兵科。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刻苦训练体能,尤其在战术指挥课程中表现突出,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3年,龙泽汇从军校毕业,出于对家乡军队的认同,他放弃了留在中央军的机会,返回云南加入滇军。初入滇军时,他从基层军官做起,历任排长、连长,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家族背景带来的关注,逐步在滇军中崭露头角。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他已升任滇军第60军183师542旅营长,驻守云南境内,时刻准备投身抗日战场。 二、浴血抗日战场:从淞沪到湘赣的铁血征程 (一)淞沪会战:初尝血火考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热潮,滇军第60军奉命开赴前线。龙泽汇随部队从云南出发,经贵州、湖南长途跋涉,于1938年4月抵达淞沪战场。此时淞沪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凭借装备优势疯狂进攻,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在著名的禹王庙、南桥一线防御战中,龙泽汇所在的542旅奉命接防阵地。面对日军飞机、坦克的立体进攻,他身先士卒,带领全营官兵依托简易工事顽强抵抗。某次战斗中,日军突破前沿阵地,龙泽汇亲自率队发起反冲锋,用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最终夺回阵地。此役中,他因指挥果断、作战勇猛,被提升为542旅副旅长。淞沪会战虽以中国军队战略撤退告终,但滇军的英勇表现让全国见识了“云南子弟兵”的血性,龙泽汇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指挥官。 (二)武汉会战与赣北抗战:坚守阵地的滇军脊梁 1938年秋,龙泽汇随第60军参加武汉会战,负责在湖北阳新、大冶一线阻击日军南下。他指挥部队利用山地地形构建防御工事,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为武汉外围防御争取了时间。武汉会战后,滇军调往湘赣地区,编入第九战区序列,龙泽汇升任183师副师长。 1939年,南昌会战爆发,龙泽汇率部在赣北奉新、靖安一带与日军展开拉锯战。他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破坏其补给线。在一次伏击战中,他准确判断日军动向,提前设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受到战区司令部通令嘉奖。此后数年,他随部在湘赣边界坚持抗战,参与了多次对日军的防御作战,始终坚守阵地,成为滇军在正面战场的重要将领之一。 (三)远征军时期:滇西大反攻的先锋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龙泽汇因熟悉云南地形和滇军情况,被调回云南参与滇西防御。1944年,滇西大反攻开始,此时龙泽汇已升任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奉命率部从云南西部向日军盘踞的龙陵、腾冲发起进攻。 在龙陵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逐山逐村的争夺。面对日军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他采取“炮火覆盖与步兵突击结合”的战术,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先后攻克多个日军据点。其中在攻打某高地时,日军凭借碉堡死守,部队伤亡较大,龙泽汇果断调遣炮兵精准摧毁碉堡,趁势发起冲锋,最终拿下阵地。滇西反攻的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龙泽汇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解放战争时期:从内战边缘到和平起义 (一)内战初期的矛盾与观望 抗日战争胜利后,龙泽汇随滇军第60军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此时他对国共内战深感厌倦,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内心逐渐产生反战情绪。1946年,他任第60军184师师长,驻守辽宁海城。在此期间,他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始接触,了解到共产党的和平主张,思想上逐渐向进步方向转变。 1947年,184师在海城战役中被解放军包围,龙泽汇在中共地下党的争取下,与师长潘朔端共同率部起义,成为东北战场上第一支起义的国民党正规军。起义后,184师被改编为东北民主同盟军第1军,龙泽汇任副军长。此次起义对瓦解国民党军士气、推动东北战局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促成云南和平解放的关键角色 1949年,龙泽汇随卢汉回到云南,任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此时全国解放大势已定,龙泽汇积极支持卢汉的和平起义计划,利用自己在滇军中的影响力,秘密联络各级军官,做好起义的军事准备。 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龙泽汇负责指挥昆明城内的军事行动,迅速控制了国民党军在昆明的据点和重要设施。起义后,他任昆明警备司令部司令,率部击退了国民党军李弥、余程万部对昆明的进攻,稳定了昆明局势,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从军队到地方的转型 (一)人民军队中的建设者 云南和平解放后,龙泽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暂编第12军军长,后改编为第14军,他任副军长。在军队改编过程中,他积极配合解放军军事干部,完成了对原滇军部队的改造,确保了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1950年,他率部参加了云南境内的剿匪作战,深入山区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贡献。 1955年,龙泽汇转业到地方工作,离开军队时,他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军衔降为大校,体现了淡泊名利的态度。此后,他历任云南省体委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致力于云南的体育事业和政协工作。 (二)投身地方建设与民族团结 在云南省体委工作期间,龙泽汇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他主持修建了昆明拓东体育场等体育设施,推动了云南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他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团结。 作为政协领导,他广泛联系各界人士,尤其是原滇军将领和少数民族代表,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建言献策。他始终关注家乡昭通的发展,多次回乡调研,推动了当地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991年,龙泽汇在昆明病逝,享年81岁。他的一生,从抗日战场的铁血将领到和平起义的功臣,再到新中国的建设者,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代爱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五、历史评价与纪念 龙泽汇的军事生涯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在历史转折关头选择正义,体现了鲜明的爱国情怀。作为滇军重要将领,他既继承了滇军的优良传统,又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了思想的进步,成为连接云南历史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人物。 如今,在云南的抗战纪念馆和地方史资料中,龙泽汇的事迹被多次记载,他的故居在昭通昭阳区也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之一。他的一生,是近代云南历史的一个缩影,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民族大义与个人选择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