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公元1884年-1962年,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像 云南昭通昭阳区人物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彝名纳吉岬岬,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云南恩安(今云南昭通)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 1914年,龙云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侍从副官。1922年被唐委为第五军军长。1927年发动政变,逼唐下台,独掌云南军政大权,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 1949年8月13日,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2年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北京去世。 龙云主政云南期间,保持了云南相对稳定的局势,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云南实力增强,被称为“云南王”。 龙云:从“云南王”到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人生 一、边疆崛起:寒门武夫的军旅之路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字志舟,原名龙登云,云南昭通昭阳区炎山乡人,彝族纳苏支系。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彝族土司家庭,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因家境贫寒,龙云未受过系统教育,却练就了强悍的体魄与果敢的性格,少年时便以勇猛好斗闻名乡里。 1904年,20岁的龙云与同乡卢汉结伴前往四川宜宾谋生,后经人引荐加入反清秘密组织“哥老会”。1906年,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兵科,与日后执掌云南军政的胡瑛、卢汉等人成为同窗。在讲武堂期间,龙云凭借优异的军事成绩和彝族身份带来的号召力,逐渐崭露头角。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蔡锷领导的“重九起义”参与昆明光复,因作战勇猛升任排长,开启了军旅生涯的上升通道。 1914年,龙云在一次滇军内部的比武中,因徒手击败法国拳师而声名大噪,被时任云南都督唐继尧赏识,调任侍卫队副官。此后,他在滇军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从营长、团长一路升至第五军军长。1927年,龙云联合胡瑛、张汝骥等将领发动“二六政变”,推翻唐继尧统治,次年正式就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开始了对云南长达18年的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二、主政云南:边疆省份的近代化实践 1、整顿军政:巩固统治根基 龙云上台后,首要任务是结束云南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 裁军整编:将滇军从20多个旅缩编为6个旅,淘汰老弱,提拔卢汉、宋哲元等年轻将领,建立起以彝族军官为核心的军事体系; 统一财政:改革税收制度,禁绝鸦片贸易(1935年后逐步推行),设立富滇新银行,稳定金融秩序,使云南财政从入不敷出转为盈余; 整肃吏治:严惩贪腐,推行“考绩制”,提拔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如任命经济学家缪云台为财政厅长。 2、实业与教育:开启云南现代化 交通建设:1935年,龙云力主修建滇缅公路,动员20万民工用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959公里的国际通道,该路在抗战中成为中国获取外援的“生命线”;同时修建滇越铁路支线、个碧石铁路,打破云南交通闭塞的局面; 工业布局:引进外资与技术,在昆明设立中央电工器材厂、炼铜厂、兵工厂,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重要的军工基地; 教育兴滇:创办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聘请熊庆来、费孝通等学者任教,将其升格为国立大学;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增设乡村小学千余所,彝族子弟入学率显著提高。 3、民族政策:“化夷为夏”与地方自治 龙云推行“汉化”与“自治”结合的政策:一方面强制彝族等少数民族剪辫易服,学习汉语;另一方面承认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任命彝族上层担任地方官员,缓解民族矛盾。1930年代,他主持编纂《云南通志》,系统整理边疆民族史料,为民族研究奠定基础。 三、抗战风云:从地方军阀到爱国将领 1、滇军出征:血染淞沪与滇西 1937年七七事变后,龙云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云南愿出兵20万,以尽抗战之责!”同年8月,他将滇军整编为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开赴淞沪战场。1938年4月,60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坚守禹王山阵地,伤亡1.8万余人,打出了滇军“国之劲旅”的威名。此后,滇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第1方面军,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累计出兵40余万人次,占云南总人口的1/10。 1942年,日军攻占缅甸,企图从滇西入侵中国。龙云紧急调派滇军第58军、新编第3军布防怒江防线,配合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松山。在整个抗战期间,云南作为大后方,承担了全国15%的军粮供应,昆明巫家坝机场成为驼峰航线的重要中转站,龙云则以“抗战后方基地”建设为己任,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 2、与中央的博弈:半独立状态下的抗日合作 龙云与蒋介石的关系始终微妙:他既接受国民政府的番号,又抵制中央军入滇。1941年,蒋介石试图派中央军进驻云南,龙云以“滇军足以御敌”为由婉拒;1943年,中美在昆明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龙云被迫让渡部分军事指挥权,但仍通过控制省保安团维持对云南的实际统治。这种“半独立”状态,使云南在抗战中保持了相对的政治自主性,也为后来的和平起义埋下伏笔。 四、战后抉择:从“云南王”到民主斗士 1、反对内战:暗中支持民主运动 抗战胜利后,龙云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日益不满。1945年10月,蒋介石趁龙云赴重庆开会之机,派杜聿明发动“十·三政变”,解除滇军武装,将龙云软禁于南京。此举激起滇军将领的愤慨,卢汉等遂暗中与中共接触。龙云在软禁期间,通过秘密渠道资助民主同盟,多次发表反内战演说,1948年12月,他冒险从南京逃往香港,公开声明“反对独裁,拥护和谈”。 2、促成云南起义:迎接解放 1949年8月,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号召云南军政人员“弃暗投明”。同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和平解放。龙云虽未直接参与起义,但他前期对滇军的影响及在香港的舆论声援,为起义奠定了基础。1950年,龙云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投身新中国建设。 五、晚年岁月:赤诚爱国的民主人士 1950年代,龙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尤其关注少数民族问题。他多次回到云南视察,建议中央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提出“民族平等不是同化,而是各展所长”的主张。1957年,他因直言批评干部作风问题被错划为“右派”,但仍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1962年6月27日,龙云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1978年,党中央为其平反,肯定了他“反帝爱国、支持民主运动、促成云南起义”的历史功绩。 六、历史评价:复杂多维的“云南王” 龙云的一生充满矛盾与传奇: 军阀与改革者:他以武力夺取政权,却推行了云南最彻底的近代化改革,使边疆省份在抗战中焕发生机; 地方主义与爱国主义:他长期维护云南的半独立地位,却在民族危亡时刻率滇军浴血抗战,成为“抗战爱国将领”; 传统土司与民主人士:作为彝族上层,他既保留了旧时代的统治手段,又在晚年选择拥抱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从“云南王”到爱国民主人士的蜕变。 正如历史学家评价:“龙云统治云南的18年,是云南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他的功过或许难以简单定论,但他对云南近代化的推动、对抗战的贡献,以及最终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抉择,无疑值得铭记。”如今,昆明翠湖畔的“卢汉公馆”(龙云时期的省政府旧址)已成为历史纪念馆,无声诉说着这位“云南王”跌宕起伏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