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龙云

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

龙云

龙云[公元1884年-1962年,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像 云南昭通昭阳区人物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彝名纳吉岬岬,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云南恩安(今云南昭通)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 
1914年,龙云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侍从副官。1922年被唐委为第五军军长。1927年发动政变,逼唐下台,独掌云南军政大权,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
1949年8月13日,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2年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北京去世。
龙云主政云南期间,保持了云南相对稳定的局势,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云南实力增强,被称为“云南王”。
龙云:从“云南王”到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人生  

一、边疆崛起:寒门武夫的军旅之路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字志舟,原名龙登云,云南昭通昭阳区炎山乡人,彝族纳苏支系。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彝族土司家庭,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因家境贫寒,龙云未受过系统教育,却练就了强悍的体魄与果敢的性格,少年时便以勇猛好斗闻名乡里。  

1904年,20岁的龙云与同乡卢汉结伴前往四川宜宾谋生,后经人引荐加入反清秘密组织“哥老会”。1906年,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兵科,与日后执掌云南军政的胡瑛、卢汉等人成为同窗。在讲武堂期间,龙云凭借优异的军事成绩和彝族身份带来的号召力,逐渐崭露头角。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蔡锷领导的“重九起义”参与昆明光复,因作战勇猛升任排长,开启了军旅生涯的上升通道。  

1914年,龙云在一次滇军内部的比武中,因徒手击败法国拳师而声名大噪,被时任云南都督唐继尧赏识,调任侍卫队副官。此后,他在滇军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从营长、团长一路升至第五军军长。1927年,龙云联合胡瑛、张汝骥等将领发动“二六政变”,推翻唐继尧统治,次年正式就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开始了对云南长达18年的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二、主政云南:边疆省份的近代化实践  
1、整顿军政:巩固统治根基  
龙云上台后,首要任务是结束云南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
裁军整编:将滇军从20多个旅缩编为6个旅,淘汰老弱,提拔卢汉、宋哲元等年轻将领,建立起以彝族军官为核心的军事体系;  
统一财政:改革税收制度,禁绝鸦片贸易(1935年后逐步推行),设立富滇新银行,稳定金融秩序,使云南财政从入不敷出转为盈余;  
整肃吏治:严惩贪腐,推行“考绩制”,提拔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如任命经济学家缪云台为财政厅长。  

2、实业与教育:开启云南现代化  
交通建设:1935年,龙云力主修建滇缅公路,动员20万民工用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959公里的国际通道,该路在抗战中成为中国获取外援的“生命线”;同时修建滇越铁路支线、个碧石铁路,打破云南交通闭塞的局面;  
工业布局:引进外资与技术,在昆明设立中央电工器材厂、炼铜厂、兵工厂,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重要的军工基地;  
教育兴滇:创办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聘请熊庆来、费孝通等学者任教,将其升格为国立大学;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增设乡村小学千余所,彝族子弟入学率显著提高。  

3、民族政策:“化夷为夏”与地方自治  
龙云推行“汉化”与“自治”结合的政策:一方面强制彝族等少数民族剪辫易服,学习汉语;另一方面承认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任命彝族上层担任地方官员,缓解民族矛盾。1930年代,他主持编纂《云南通志》,系统整理边疆民族史料,为民族研究奠定基础。  


三、抗战风云:从地方军阀到爱国将领  
1、滇军出征:血染淞沪与滇西  
1937年七七事变后,龙云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云南愿出兵20万,以尽抗战之责!”同年8月,他将滇军整编为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开赴淞沪战场。1938年4月,60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坚守禹王山阵地,伤亡1.8万余人,打出了滇军“国之劲旅”的威名。此后,滇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第1方面军,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累计出兵40余万人次,占云南总人口的1/10。  

1942年,日军攻占缅甸,企图从滇西入侵中国。龙云紧急调派滇军第58军、新编第3军布防怒江防线,配合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松山。在整个抗战期间,云南作为大后方,承担了全国15%的军粮供应,昆明巫家坝机场成为驼峰航线的重要中转站,龙云则以“抗战后方基地”建设为己任,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  

2、与中央的博弈:半独立状态下的抗日合作  
龙云与蒋介石的关系始终微妙:他既接受国民政府的番号,又抵制中央军入滇。1941年,蒋介石试图派中央军进驻云南,龙云以“滇军足以御敌”为由婉拒;1943年,中美在昆明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龙云被迫让渡部分军事指挥权,但仍通过控制省保安团维持对云南的实际统治。这种“半独立”状态,使云南在抗战中保持了相对的政治自主性,也为后来的和平起义埋下伏笔。  


四、战后抉择:从“云南王”到民主斗士  
1、反对内战:暗中支持民主运动  
抗战胜利后,龙云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日益不满。1945年10月,蒋介石趁龙云赴重庆开会之机,派杜聿明发动“十·三政变”,解除滇军武装,将龙云软禁于南京。此举激起滇军将领的愤慨,卢汉等遂暗中与中共接触。龙云在软禁期间,通过秘密渠道资助民主同盟,多次发表反内战演说,1948年12月,他冒险从南京逃往香港,公开声明“反对独裁,拥护和谈”。  

2、促成云南起义:迎接解放  
1949年8月,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号召云南军政人员“弃暗投明”。同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和平解放。龙云虽未直接参与起义,但他前期对滇军的影响及在香港的舆论声援,为起义奠定了基础。1950年,龙云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投身新中国建设。  


五、晚年岁月:赤诚爱国的民主人士  
1950年代,龙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尤其关注少数民族问题。他多次回到云南视察,建议中央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提出“民族平等不是同化,而是各展所长”的主张。1957年,他因直言批评干部作风问题被错划为“右派”,但仍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1962年6月27日,龙云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1978年,党中央为其平反,肯定了他“反帝爱国、支持民主运动、促成云南起义”的历史功绩。  

六、历史评价:复杂多维的“云南王”  
龙云的一生充满矛盾与传奇:
军阀与改革者:他以武力夺取政权,却推行了云南最彻底的近代化改革,使边疆省份在抗战中焕发生机;  
地方主义与爱国主义:他长期维护云南的半独立地位,却在民族危亡时刻率滇军浴血抗战,成为“抗战爱国将领”;  
传统土司与民主人士:作为彝族上层,他既保留了旧时代的统治手段,又在晚年选择拥抱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从“云南王”到爱国民主人士的蜕变。  

正如历史学家评价:“龙云统治云南的18年,是云南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他的功过或许难以简单定论,但他对云南近代化的推动、对抗战的贡献,以及最终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抉择,无疑值得铭记。”如今,昆明翠湖畔的“卢汉公馆”(龙云时期的省政府旧址)已成为历史纪念馆,无声诉说着这位“云南王”跌宕起伏的一生。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项羽帐下五大将
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
鼎龙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
草原英雄小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战斗英雄
中国跳水运动员
松桃县原县长
著名宗教研究专家
革命烈士
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中国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李大钊烈士妻子
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
清末民初医家
辽宁桓仁籍烈士
珠山八友,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
民国十大汉奸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开国少将
福田区人物
国民军总司令
英勇无畏的民兵剿匪模范
原萧山县政协常委
著名古典文学和历史研究家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战斗英雄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吉林省东辽县籍烈士
爱国华人实业家
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
抗日名将
国民政府将领,原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原西南人民革命军尹武纵队司令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