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璞[公元1910年-1939年,革命烈士]+像 贵州遵义绥阳县人物 彭镇璞,贵州省绥阳县人。小学毕业后考入崇武学校习武,毕业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 彭镇璞作为贵州遵义绥阳县的革命烈士,在短暂而光辉的人生中,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投身革命事业。以下从其成长背景、革命历程、英勇牺牲等方面,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早年成长与思想启蒙 1910年,彭镇璞出生在贵州遵义绥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少年时期的彭镇璞勤奋好学,在绥阳县的学校里,他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展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这样的社会现实让彭镇璞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接触到进步书籍和思想,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如春风般吹遍中国大地,也悄然影响着彭镇璞。在学校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国家前途,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渐萌生了改变社会、拯救国家的理想,这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投身革命,坚定信念 1927年,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危险的环境下,彭镇璞坚定地选择了革命道路。他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彭镇璞开始积极参与地下革命活动,秘密联络进步青年,宣传革命思想。他常常利用夜晚,在隐蔽的地点组织小型集会,向群众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压迫。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1930年左右,彭镇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后,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工作也更加积极主动。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他时刻保持警惕,不畏艰难险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工作,包括组织工人罢工、农民运动等,旨在唤起广大群众的革命意识,动摇反动统治的根基。 开展地下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彭镇璞在绥阳县及周边地区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建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这些联络点成为传递情报、组织活动的重要枢纽。他巧妙地伪装自己,以商人、教师等身份为掩护,穿梭于各个联络点之间,将党的指示准确传达,同时收集敌人的情报。 然而,地下工作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不断加强对地下党组织的破坏和镇压。彭镇璞多次面临被捕的危险,但凭借着机智和勇敢,他一次次化险为夷。有一次,敌人得到情报,包围了他所在的联络点。千钧一发之际,彭镇璞冷静应对,他迅速将重要文件销毁,然后乔装成普通百姓,混在人群中成功逃脱。 尽管环境恶劣,彭镇璞始终没有放弃。他不断发展新的革命力量,培养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地下工作者。他注重对同志们的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和斗争能力,使绥阳县的地下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英勇就义,浩气长存 1939年,由于叛徒出卖,彭镇璞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得知他是重要的地下党员后,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组织的机密信息,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敌人动用了各种酷刑,如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彭镇璞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任何关于党组织的秘密。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彭镇璞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气节。他怒斥敌人的暴行,大声说道:“你们这些反动派,作恶多端,人民迟早会将你们打倒!我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绝不向你们屈服!”敌人见硬的不行,又试图用高官厚禄诱惑他,许诺只要他交代党组织的情况,就给他荣华富贵。但彭镇璞不为所动,对敌人的利诱嗤之以鼻。 1939年的一个寒冷日子,敌人见无法从彭镇璞口中得到任何信息,决定将他杀害。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彭镇璞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声音响彻云霄。他的英勇无畏让围观的群众深受感动,许多人偷偷落泪。最终,彭镇璞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9岁。 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彭镇璞牺牲后,他的事迹在绥阳县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激励着无数人投身革命事业。当地党组织和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秘密将他安葬,并铭记他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彭镇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政府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宣传,在绥阳县建立了相关的纪念馆和纪念碑,以纪念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每年都有许多人前往纪念场所,缅怀彭镇璞的丰功伟绩,学习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彭镇璞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成为贵州遵义绥阳县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