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胡畏

抗日英烈

胡畏

胡畏[公元1911年-1943年,抗日英烈]+像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人物
胡畏:播州赤子的抗日笔魂——贵州遵义播州区英烈生平详传  


一、黔北星火:书香门第育志者  
胡畏,原名胡世钟,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南白镇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胡泽敷是当地私塾先生,学识渊博且思想开明,常向子女讲述明末清初遵义名士郑珍、莫友芝的爱国故事,家中藏书亦不乏《史记》《正气歌》等典籍。胡畏自幼在父亲教诲下诵读经史,10岁入南白镇小学时,已能熟背《岳阳楼记》,尤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年少时便显露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1923年,胡畏考入遵义县立中学。彼时遵义虽处西南边陲,却因红军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而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重镇。中学时期,他接触到鲁迅、巴金的作品,被《呐喊》《家》中揭露的社会黑暗与追求光明的精神深深触动。1927年,北伐战争的浪潮波及贵州,胡畏与同学组织“读书会”,秘密传阅《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9年,胡畏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贵阳师范学校。在贵阳,他参与创办校刊《晨光》,发表《论青年之责任》等文章,抨击军阀统治下的社会乱象,呼吁青年“以笔为枪,醒世救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带领同学在街头演讲:“东北沦丧,国土日蹙,吾辈岂能坐视?”因其激进言行,遭到校方警告,父亲亦劝他“安分守己”,但胡畏回信写道:“国难当头,若求‘安分’,便是麻木;若图‘守己’,便是自私。”  


二、沪上笔战:左翼文坛燃星火  
1932年,胡畏辗转来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此时的上海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他迅速投身进步文化圈,化名“胡畏”(取“不畏强权”之意)发表杂文。1933年,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夏衍、阿英指导下,为《申报·自由谈》《太白》等刊物撰稿,以尖锐笔触揭露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与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胡畏的文章擅长以历史典故影射现实,如《谈“城下之盟”》借宋朝屈辱求和暗讽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商女不知亡国恨”说开去》痛斥汉奸文人的麻木。他的文字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鲁迅曾在日记中提及“胡畏君文有锋芒,似可留意”。1934年,他与左翼作家林淡秋、周文等创办《新认识》杂志,系统介绍唯物史观与国际反法西斯动态,发行量一度达到万余册,成为上海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精神读物。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胡畏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起草《文化界抗日救国宣言》。他深入工厂、学校演讲,将笔锋转向动员民众:“抗日不是少数人的事,是四万万同胞的生死存亡之战!”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安排下,以《大美晚报》副刊编辑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宣传工作。他巧妙利用租界报纸的言论空间,翻译苏联反法西斯文学作品,转载陕北红军的抗日主张,成为连接上海与延安的文化桥梁。  


三、苏皖浴血:敌后办报铸铁脊  
1937年“七七”事变后,胡畏主动请缨赴抗日前线。11月,上海沦陷,他随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转移至南京,后奉党中央命令前往苏南敌后根据地。1938年5月,他抵达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陈毅司令员接见时笑称:“久闻胡畏先生大名,我们这儿缺的就是‘笔杆子’,你来得正好!”  

在新四军中,胡畏先后担任《抗敌报》主编、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根据地物资匮乏,办报条件极为艰苦:没有铅字,就用木头刻字;没有纸张,就收购土纸印刷;没有电台,就靠交通员传递消息。胡畏带领编辑团队白天躲避日军“扫荡”,夜晚在油灯下编稿,常说:“我们的报纸就是敌后的‘喇叭’,要让老百姓听见共产党的声音,听见抗战必胜的信念。”  

他创新办报形式,在《抗敌报》开设“战地速写”“百姓心声”专栏,刊登战士日记、群众来信,甚至收录民谣山歌,让报纸更接地气。1940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胡畏在报纸上发表《论团结抗战的必要性》,以确凿证据揭露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同时刊登叶挺军长“抗战到底”的题词,稳定了根据地军民的情绪。  

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胡畏调任《江淮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他提出“报纸就是武器,编辑就是战士”的口号,带领报社人员一边行军一边办报,曾在3个月内转移20余次,仍坚持每日出报。在一次反“扫荡”中,为保护油印机和文稿,他率领战士与日军小股部队周旋,手臂中弹仍不肯丢弃稿件,事后笑道:“笔墨比枪支更重要,丢了稿子,比丢了命还可惜。”  


四、血染盐阜:笔耕不辍献此生  
1943年,日军对苏北盐阜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新四军军部决定分散突围。此时胡畏因长期劳累患上肺结核,组织安排他随后勤机关转移,但他坚持留在《江淮日报》编辑部,说:“越是危难时刻,越需要报纸鼓舞士气。”  

3月18日,胡畏率报社人员转移至阜宁县芦堡村,凌晨突遭日伪军包围。他立即命令战士销毁机密文件,自己则抱着一摞未发出的社论稿冲向村口,试图吸引敌人注意力。在与日军的短促交火中,他腹部中弹,倒在麦田里。日军逼近时,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稿件撕碎吞入口中,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2岁。  

胡畏牺牲后,战友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一张残破的纸条,上面用钢笔写着:“若有来生,仍为笔卒,扫尽魑魅,还我山河。”这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同年7月,新四军政治部在《抗敌》杂志发表纪念文章,称他“以笔为枪,战至最后一刻,是文化战线上的钢铁战士”。  


五、播州追思:文魂永驻照后人  
胡畏的死讯辗转传到遵义,家人悲痛欲绝。其父胡泽敷将儿子的遗物——一叠泛黄的剪报和几支残缺的钢笔——珍藏在木箱中,逢人便说:“我儿是为国家死的,死得其所。”1949年后,遵义县人民政府将胡畏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堂屋悬挂着他青年时期的照片,眼神中透着坚毅与赤诚。  

198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胡畏为革命烈士。播州区党史办工作人员走访多地,收集到他在上海、苏南等地的文稿复印件,整理成《胡畏文集》内部发行。书中《论知识分子的工农化》《敌后办报的实践与思考》等文章,至今仍被研究抗战文化史的学者引用。  

在播州区南白中学(胡畏母校),“胡畏班”已延续30余年,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参观校史陈列馆中的胡畏事迹展。学生们临摹他的文章手稿,排演以他为原型的话剧《笔战》,将“不畏强暴、以文报国”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2021年,播州区修建“抗战文化广场”,胡畏的青铜雕像矗立其中,底座刻着他生前最爱的诗句:“愿将热血化春雨,润得人间草木新。”  

从黔北播州走出的胡畏,用生命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的笔,是刺向敌人的匕首;他的文,是凝聚民心的旗帜。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这位播州赤子以文字为武器,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誓言,其精神如遵义城头的星火,永远照亮后人的爱国之路。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4 11:21
上一篇:刘眉生下一篇:柏宪章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长征女红军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开国少将
开国中将
音乐家
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江苏籍烈士
抗日英雄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福建三大高僧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民国初期教育家
河北籍抗日英烈
抗日英烈
民国十大汉奸之一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山西省委原书记
越南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坚定的革命志士
经济学家
中国女子蹦床队运动员
抗日英烈
中共中央原总书记
甘肃省委书记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中国十大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