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焕颐[公元1930年-2007年]+像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人物 黎焕颐,贵州遵义人。1930年3月29日(农历二月三十)生,1949年参军,历任部队文化教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西北农林》杂志编辑,青海日报社记者、编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上海文学报社副刊主编,副编审。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 黎焕颐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创作风格的诗人,出生于贵州遵义,虽没有明确资料表明他是红花岗区人,但作为遵义人,他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光彩。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30年2月30日,黎焕颐出生在贵州遵义县沙滩村的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青少年时期,黎焕颐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变革,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深刻的思考,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投身革命与早期工作 1949年,黎焕颐参军,成为一名部队文化教员。在部队中,他积极传播文化知识,同时也开始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此后,他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西北农林》杂志的编辑。这段编辑工作经历,让他对文字的运用更加熟练,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遭遇坎坷 1957年,黎焕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随后被发配到青海劳改。这一去就是22年,在青海的艰苦环境中,他经历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然而,这些磨难并没有摧毁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反而让他的思想更加深刻,对人生有了更独特的感悟。在劳改期间,他坚持阅读和思考,默默积累着创作的力量,为日后的诗歌创作埋下了深沉的伏笔。 平反与重返文坛 1979年,黎焕颐终于迎来了平反,回到上海原单位上海少儿社任文学编辑。回到上海后,他仿佛重获新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工作中。1981年,他调至文学报社,长期主编该报副刊,直至退休。在担任编辑工作的同时,黎焕颐也开始重新拿起笔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作品逐渐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引起了文坛的关注。1984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队伍中的一员。 诗歌创作成就 作品风格:黎焕颐的诗风独特,既吸收了现代的意识和手法,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歌情感真挚,犹如骤雨、迅风、堵塞不住的地下喷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产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代表作品:他著有众多诗集,如《迟来的爱情》《春天的对话》《起飞》《午夜的风》《在历史的风雪线上》《爱在荒原》《秋夜·星空·祖国》《西出阳关》等。这些作品涵盖了爱情、人生、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阔的视野。此外,他还著有随笔散文《男子汉的情怀》《我爱·我恨·我歌》《流放与直言》《和你面对面》,沧桑反思录《从人到猿》(1957—1979)等。 创作影响:黎焕颐的诗歌创作在我国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了国外,为中国诗歌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文学贡献 主编副刊:在担任《文学报》副刊主编期间,黎焕颐积极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为众多青年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他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对有潜力的作者给予鼓励和指导,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许多知名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支持,他的伯乐之举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创办杂志:晚年的黎焕颐创办了《中国新诗》杂志,致力于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为了办好杂志,他动用一切关系,到处化缘募集资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最终因各种原因杂志只出了几期便停办,但他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对新诗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对促进新诗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晚年生活与逝世 黎焕颐晚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他继续创作诗歌,参加文学活动,与文学界的朋友交流互动。然而,长期的劳累和曾经的苦难经历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2007年8月30日凌晨3点50分,黎焕颐因病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享年78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众多优秀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黎焕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色彩。他从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最终在平反后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贡献,不仅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光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不断追求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