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柏宪章

革命烈士

柏宪章

柏宪章[公元1902年-1938年,革命烈士]+像 贵州遵义播州区人物
柏宪章,字鉴臣,贵州遵义老城琵琶桥人。1922年于遵义中学堂毕业后,考入贵州崇武学堂。毕业后入黔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5年,中央军入黔,整编黔军,黔军第二师易名陆军一〇二师,柏宪章任干部大队中校大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〇二师开赴抗日前线,柏宪章改任师兵站站长,负责军需供应。1938年4月,柏宪章亲押军需开往战区途中,遭数架敌机轮番轰炸,于奋力指挥抢救军需物资时中弹牺牲,时年35岁。1988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柏宪章:播州热土上的革命星火

一、黔北少年的觉醒之路(1902-1922)  
柏宪章,1902年出生于贵州遵义播州区(原遵义县)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黔北大地,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封建势力与军阀割据交织,底层民众生活困苦。柏家虽以农耕为生,但父亲深知“耕读传家”的道理,省吃俭用将他送入当地私塾。少年柏宪章天资聪颖,在《四书五经》的诵读中,却常常对书中“大同社会”的描绘心生向往,对现实中地主豪强的欺压充满愤懑。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遵义,县城学界掀起反日浪潮。13岁的柏宪章随师生走上街头,高呼“还我河山”,这是他首次目睹民众力量的觉醒。此后,他开始偷偷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陈独秀、李大钊笔下“民主”“科学”的思想如晨曦般照进他闭塞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遵义虽地处偏远,却也响应罢课、罢工,柏宪章在遵义县立高等小学担任学生代表,组织同学宣讲反帝反封建思想,甚至带头剪掉象征封建束缚的长辫,成为当地“新潮学生”的代表。  

1922年,柏宪章以优异成绩考入遵义县立中学。此时的遵义中学,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校内秘密传阅着《共产党宣言》节译本和进步小说。柏宪章常与同窗胡畏(后同为革命烈士)等人在湘江河畔、老城文庙旁讨论时局,他在日记中写道:“黔中闭塞如铁屋,非烈火不能破!吾辈当为燃火之人。”少年的热血与对真理的渴求,已在他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  


二、沪上求学与信仰确立(1923-1927)  
1923年,柏宪章不顾家庭反对,变卖部分田产作为盘缠,与同乡青年结伴前往上海求学。他考入上海南方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文学系,这座被称为“十里洋场”的城市,既有租界的灯红酒绿,也有工厂区劳工的血泪控诉。初到上海的柏宪章震惊于贫富悬殊,更目睹了帝国主义巡捕对工人的残暴镇压。在进步教授引导下,他加入“上海学生联合会”,参与组织街头演讲、工人夜校授课。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的浪潮席卷全国。柏宪章在上海接触到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中国才有出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英国巡捕枪杀上海工人顾正红,激起全国反帝怒潮。柏宪章作为学生领袖,带领南方大学学生上街游行,在南京路与租界巡捕发生冲突,他头部受伤仍坚持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响彻街头。此次事件后,他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同年经同学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柏宪章接受组织安排,深入上海杨树浦纱厂开展工人运动。他化名“张柏生”,住在工人棚屋,白天在车间做工,夜晚组织工人学习。他用贵州方言编唱革命歌谣:“纱锭转呀转,血汗淌呀淌,团结起来一把火,烧掉吃人的‘阎王账’!”这些通俗易懂的宣传,让工人阶级的觉悟迅速提高。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柏宪章参与组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负责传递情报、运送武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他接到组织密令转移,临行前在工人工会墙上写下:“血债终须血来偿,红旗终将插遍中华!”  


三、巴蜀大地的革命火种(1928-1932)  
从上海脱险后,柏宪章根据中央指示,前往四川开展地下工作。1928年,他抵达重庆,先后在合川、铜梁等地以小学教师、账房先生为掩护,建立党组织联络点。彼时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等混战不断,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柏宪章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抗粮抗税。他创造性地将遵义地区的“薅秧歌”改编为革命小调,在田间地头传唱:“田是穷人开,粮是穷人栽,军阀老财吸人血,拿起锄头跟我来!”  

1930年,四川党组织计划在涪陵发动武装起义,柏宪章负责后勤保障。他假扮商人,往返于重庆与涪陵之间,将筹集的枪支、药品藏在运货的竹筐底部,巧妙避开军阀关卡。起义虽因叛徒出卖失败,但他组织的运输线却保存下来,成为后来川东游击队的重要补给通道。同年,他调任中共江巴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主办地下刊物《巴渝星火》,用犀利的笔触揭露军阀与地主的罪行,文章常以“黔北客”为笔名,暗含对家乡的思念与革命的决心。  

在四川工作期间,柏宪章始终牵挂着贵州的革命形势。1931年,他秘密返回遵义,与当地党员胡畏等人接头,在老城杨柳街、团溪等地建立地下交通站,将上海、四川的革命经验引入黔北。他指导遵义学生成立“反帝大同盟”,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在农村试点“抗租减息”,播下了黔北土地革命的早期火种。  


四、黔东烽火与壮烈牺牲(1933-1938)  
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进入黔东,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柏宪章奉党组织之命,从四川辗转来到黔东,担任红三军某部政治指导员。他发挥熟悉贵州地形和方言的优势,深入苗族、土家族村寨,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协助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沿河、德江等地,他组织群众成立农会、赤卫队,带领战士将地主的土地、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当地百姓称他为“柏青天”。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柏宪章奉命返回遵义配合红军行动。他参与筹备遵义会议的后勤工作,带领地下党员为红军筹集粮食、药品,秘密绘制遵义周边军事地图。红军离开遵义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柏宪章转入地下,在播州区(原遵义县)鸭溪、枫香一带组织“敌后武工队”,开展游击斗争。他们破坏敌人交通线,袭击小股敌军,曾在娄山关附近伏击国民党军运输队,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千余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再次合作,但国民党顽固派仍暗中“剿共”。柏宪章奉命将武工队改编为“抗日游击队”,在遵义周边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警惕国民党的破坏。1938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柏宪章在遵义县尚嵇镇开展工作时被捕。敌人将他关押在遵义老城监狱,动用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逼他交代党组织名单和游击队下落。他始终坚贞不屈,怒斥敌人:“你们可以打断我的骨头,却打不断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38年7月,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敌人将遍体鳞伤的柏宪章押至遵义城郊桑木垭刑场。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枪声响起,年仅36岁的柏宪章倒在血泊中,雨水冲刷着他的鲜血,汇入脚下的土地。当地百姓冒雨收敛他的遗体时,发现他贴身的衬衣上用鲜血写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五、精神长存与后世缅怀  
柏宪章牺牲后,他的革命事迹在遵义民间秘密流传。1949年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追授他“革命烈士”称号,并在播州区修建烈士陵园,将他的遗骸迁入安葬。如今,在播州区党史陈列馆中,仍保存着柏宪章当年使用过的钢笔、笔记本残页,以及《巴渝星火》刊物的复制件,上面依稀可见他遒劲的字迹:“吾辈生逢乱世,当以血肉之躯筑救国之墙,虽死无憾。”  

柏宪章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家乡后人。他的同乡胡畏(抗日英烈)、同学刘眉生(抗战牺牲将领)等,都在不同时期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播州大地的英雄群像。遵义市播州区将柏宪章的事迹编入中小学地方教材,每年清明,师生们都会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在纪念碑前聆听他的故事。正如一位参观者留言:“柏宪章烈士用生命点燃的革命火种,早已在黔北大地燎原,化作今日遵义‘转折之城’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黔北农家走出的少年,到血洒桑木垭的烈士,柏宪章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划破旧中国的黑暗。他用信仰与热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播州的革命史册上,成为遵义红色基因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4 11:22
上一篇:胡畏下一篇:王俊臣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民国四大才女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国务院原副总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阜宁人物
孙中山妹夫,孙秋绮丈夫
革命烈士
中国近代军事、政治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新四军战士
灌云县人物
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中国十大人物
抗日英烈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