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仲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
王仲奇[公元1932年-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河北保定市唐县人物
王仲奇(1932年6月29日—2022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县,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56年,王仲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7年—1960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78年—1985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主任;1978年—1982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副主任;1985年—1998年,在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2022年12月25日逝世。
王仲奇是我国著名的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教育背景:王仲奇1932年出生于河北唐县。195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采煤系,后到北京矿业学院任教。1960年至1961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进修,这段海外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采矿技术和理念,为他日后在专业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业生涯
1、高校任教与科研:从波兰进修回国后,王仲奇继续在北京矿业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先后担任过采矿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融入教学内容,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
2、科研成就:王仲奇在采矿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科研成果。他长期从事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放顶煤开采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放顶煤开采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了放顶煤开采的矿压规律、顶煤破碎机理等关键问题,为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预注水软化顶煤技术”和“放顶煤开采支架 - 围岩关系理论”等,在我国煤炭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
3、工程实践与技术推广:王仲奇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丰硕,还积极投身于工程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参与了多个煤矿的放顶煤开采工程设计与技术指导,帮助煤矿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使放顶煤开采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降低了开采成本,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他指导的一些煤矿采用放顶煤开采技术后,工作面单产大幅提高,同时减少了巷道掘进量和设备投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学术贡献与行业影响:王仲奇在学术领域也有着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煤炭学报》编委会主任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撰写了多部专著,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放顶煤开采技术》等,这些著作成为了采矿工程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他还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副主席,积极推动我国采矿工程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荣誉与成就
1、院士称号:1995年,王仲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采矿工程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成为院士后,他更加致力于推动我国采矿工程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2、科技奖项:他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放顶煤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产高效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这些奖项充分体现了他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
3、其他荣誉:王仲奇还获得了许多其他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教师”“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为我国煤炭工业和教育事业辛勤付出的赞誉。

晚年生活与传承
1、关心行业发展:即使在晚年,王仲奇依然心系我国采矿工程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行业会议,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关注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2、培养后学:王仲奇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他指导了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采矿工程领域深入研究。他鼓励学生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我国采矿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继续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精神传承:王仲奇一生兢兢业业,为我国采矿工程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成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采矿工程领域,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2022年,王仲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的离世是我国采矿工程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上一篇:马卫华下一篇:王迎军
中国第二大姓氏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文化领域的开拓者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辽宁省委原书记
肃宁县人物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
原吉林省委书记
青海省委原书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校长
印度前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央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肃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任乌克兰总统
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肃宁县人物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指挥部政委
香港影视界泰斗、资深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