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华(1919年—1985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河北省唐县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唐县人民武装总队长、游击大队大队长、抗日武装委员会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七区队参谋长、第二团营长、第四十二团参谋长、第四十二团副团长、第四十二团团长,冀晋军区教导旅第二团团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三十二团团长、十一旅参谋长,华北军区四纵十二旅副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一九二师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志愿军64军参谋长、第一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等职。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8月24日,马卫华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66岁。
马卫华:铁血丹心铸军魂
1919 年,马卫华出生在河北保定市唐县坛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当地百姓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坚韧不拔、敢于抗争的性格特质。马卫华自幼饱受生活磨难,家中土地稀少,父母终年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在他年幼时,便开始帮助家里放牛、砍柴,分担生活的重担。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仅锤炼了他强健的体魄,更塑造了他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入华北,河北大地陷入一片战火之中。日军在唐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百姓家破人亡。马卫华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同年 10 月,八路军 115 师一部来到唐县,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马卫华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初入部队,马卫华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成为一名普通战士。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训练时刻苦认真,虚心向老兵学习军事技能,很快便掌握了射击、投弹、拼刺刀等基本军事本领。
在战斗中,马卫华表现得十分英勇,每次都冲锋在前。1938 年,在一次反 “扫荡” 战斗中,马卫华所在部队与日军遭遇。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敌人,他毫不畏惧,端起步枪就向敌人射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的子弹打光了,便拿起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接连刺倒了几名日军,为部队打开了突破口。战后,马卫华因表现突出,受到了部队的嘉奖,并被提升为班长。此后,他在一系列战斗中屡立战功,职务也不断得到提升,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
1941 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秋季大 “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主力。马卫华带领连队在唐县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的战斗中,他率领连队在一个山头上与日军展开激战。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多次冲锋,马卫华沉着冷静,指挥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抵抗。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他和战士们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成功掩护了数千名群众安全转移。但连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战友壮烈牺牲。这次战斗后,马卫华深刻认识到,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不仅需要勇敢,更需要灵活的战术和过硬的军事素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军事知识,研究各种战术战法,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43 年,马卫华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游击支队支队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带领游击支队在敌后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他们时而袭击日军的据点,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让日军疲于奔命。在他的指挥下,游击支队多次以少胜多,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1944 年,马卫华指挥游击支队在唐县附近的一个村庄设伏,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极大地充实了部队的装备。此次战斗的胜利,不仅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也让马卫华的名声在晋察冀根据地内广为传颂。
解放战争时期,马卫华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旅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务。在清风店战役中,马卫华率部参加了对国民党军第三军的围歼战斗。他指挥部队迅速穿插,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将敌人包围在清风店地区。在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经过激烈战斗,我军全歼国民党军第三军主力,活捉了军长罗历戎,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重大胜利。此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石家庄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华北战场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石家庄战役中,马卫华参与指挥部队对石家庄的攻坚作战。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城防坚固,敌人防守严密。马卫华深入研究地形和敌情,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战斗打响后,他指挥部队采用爆破、云梯登城等战术,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攻入城内。在巷战中,他灵活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争夺,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我军成功解放了石家庄。石家庄的解放,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夺取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卫华在战役中表现出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1949 年,马卫华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副军长。他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在战役中,他指挥部队迅速包围并歼灭了驻守在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切断了敌人西逃的道路,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又率部参加了进军大西北的作战行动。在解放兰州的战斗中,马卫华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面对敌人在兰州城外设置的坚固防线,他精心部署,组织部队发起多次冲锋。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经过艰苦奋战,我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解放了兰州。此后,他又率部参加了解放宁夏等战役,为西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马卫华继续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1950 年,他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华北地区的国防建设和军事训练工作。他积极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955 年,马卫华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党和人民对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1957 年,马卫华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在任期间,他积极参与军区的军事战略规划和作战指挥工作,为保卫首都和华北地区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战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部队检查指导,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解决部队在训练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还积极推动军事学术研究,组织编写了多部军事教材和作战条例,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1969 年,马卫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他积极参与军区的各项工作,协助司令员抓好部队的建设和管理。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军区部队在军事训练、国防施工、抢险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防施工中,他亲自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确保国防工程的建设符合标准。在抢险救灾工作中,他指挥部队迅速奔赴灾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文化大革命” 期间,马卫华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党和人民最终会还他一个清白。他身处逆境,依然关心部队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为部队的稳定和发展建言献策。1977 年,马卫华恢复工作后,继续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5 年 8 月 19 日,马卫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66 岁。马卫华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