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乾[公元1933年-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衡阳市衡山县人物 黄润乾(1933年12月5日-2013年10月10日),湖南衡山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中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明治:铁血丹心铸将星,湘南骄子映山河 在湖南衡阳市常宁市的青山绿水间,孕育出无数心怀家国的英雄儿女,开国中将彭明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生于 1907 年,卒于 1993 年,86 载人生历程与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紧密交织。从旧军队的普通士兵到红军的钢铁指挥员,从抗日战场的 “铁军将领” 到解放战争的攻坚先锋,再到建国后守护家国的忠诚卫士,彭明治用一生的热血与忠诚,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湘南大地乃至全国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革命英雄。 一、寒微少年的觉醒之路:从学徒到革命战士 1907 年,彭明治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瑶塘乡青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初的湘南,军阀混战不断,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彭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家中子女众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8 岁时,为了给孩子寻一条生路,父母忍痛将彭明治送到当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学徒生涯的艰辛,远超一个孩童的承受极限。每天天不亮,彭明治就要起身挑水、扫地、整理货物,还要伺候店主一家的饮食起居,稍有疏忽便会遭到打骂。但这段日子里,往来顾客口中的故事,成为他认识世界的窗口 —— 有军阀部队劫掠百姓的暴行,有穷苦人颠沛流离的惨状,也有零星传来的 “革命党” 推翻帝制、拯救万民的消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心中埋下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点燃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1924 年,17 岁的彭明治再也无法忍受学徒生活的压抑。恰逢湖南陆军第二师招募士兵,他毅然告别家乡,报名参军,成为北洋军阀部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在旧军队里,他亲眼目睹了军官克扣军饷、欺压士兵的黑暗,也见证了部队下乡时对百姓的掠夺,心中充满失望。但这段经历并非毫无意义,队列训练、枪械操作等军事技能的学习,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基础。 1926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爆发,彭明治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 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部队中弥漫着浓厚的革命氛围。在这里,彭明治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听到了 “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工农谋解放” 的口号。共产党员官兵以身作则,关心士兵疾苦,组织政治学习,让备受压迫的彭明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希望。 他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部队的宣传活动,在北伐战场上更是冲锋在前。汀泗桥战役中,面对北洋军阀吴佩孚部的坚固防线,彭明治跟着老兵们冒着炮火攀墙冲锋,协助部队攻克阵地。战后,因作战英勇,他被提拔为班长。1927 年,经连队党支部批准,彭明治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曾经的农家学徒,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 二、红军岁月的淬火成钢:历经磨难的指挥员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彭明治所在的叶挺独立团,成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核心力量。同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彭明治作为骨干参与其中,带领全班战士负责攻占敌军弹药库。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突破防线,成功完成任务,为起义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在潮汕地区遭遇敌军重兵围攻,损失惨重。混乱中,彭明治与部队失去联系,身上多处负伤,被迫辗转于广东、湖南等地,化名 “彭明” 寻找党组织。这段 “失联” 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靠打零工、做短工糊口,多次险些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念。1930 年,历经三年辗转,彭明治终于在江西找到红军部队,重新回到革命队伍的怀抱。 回到红军后,彭明治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硬的军事素质,很快崭露头角。他被任命为红三军直属队排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 “围剿” 战斗中屡立战功。1931 年第一次反 “围剿” 战役中,他带领全排战士在龙冈地区伏击国民党军第十八师,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他利用地形优势沉着指挥,打退敌军多次冲锋,最终协助大部队全歼敌军,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战后被晋升为连长。 在红军队伍中,彭明治不仅是勇猛的战士,更是善于带兵的指挥员。他从不搞特殊化,行军时主动帮体力弱的战士扛枪、背行李;宿营时先安排好士兵食宿,自己才休息。他还注重对士兵的政治教育,常讲 “革命为了谁” 的道理,鼓舞部队士气。在他的带领下,连队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红三军中的 “劲旅”。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被迫开始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参谋长的彭明治,随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突破乌江天险时,他带领突击队趁夜偷渡,为大部队开辟通道;四渡赤水期间,他协助团长灵活机动地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转移;过草地时,部队缺衣少食,他患上严重胃病,却仍拄着拐杖走在队伍前列,把仅有的粮食分给伤病员,自己挖野菜、煮皮带充饥。一次遭遇国民党军骑兵袭击,他临危不乱,组织部队抢占制高点,用机枪和手榴弹打退进攻,保护了部队安全。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彭明治因长征中的突出表现,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此后,他又参与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为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立下功劳。历经土地革命的洗礼,彭明治已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具备战略眼光和实战经验的红军指挥员。 三、抗日烽火中的浴血奋战:冀中平原的 “铁军之魂”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明治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参谋长,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同年 9 月,平型关战役打响 —— 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伏击战,关乎全国抗日士气。 彭明治协助团长杨得志制定作战计划,负责指挥部队抢占老爷庙制高点。战斗中,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疯狂反扑,彭明治亲自操起重机枪扫射敌军,带领战士们依托地形与日军殊死搏斗。经过一天激战,八路军歼灭日军精锐第 5 师团第 21 旅团一部 1000 余人,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平型关大捷后,彭明治因战功受到师部表彰,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认可。 1938 年,为扩大抗日根据地,彭明治随部队挺进冀中平原。这里是日军重点控制区域,交通线密布,据点林立,抗日斗争形势复杂。同年 10 月,彭明治升任第六八五团团长,开始独立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争。他结合平原地形特点,灵活运用 “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等战术,多次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在一次袭击日军据点的战斗中,彭明治采用 “声东击西” 策略:先派小股兵力佯攻据点正面,吸引日军注意力;自己则带领主力趁夜从据点后方小河偷渡,架起云梯突然发起进攻。日军猝不及防,被歼灭 50 余人,八路军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这样的战斗在冀中平原屡见不鲜,彭明治带领部队神出鬼没,让日军疲于奔命。 除了军事打击,彭明治还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带领部队帮助群众建立抗日政权,组织农会、妇救会,发动群众参与支前;要求部队严格遵守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他的努力下,第六八五团与冀中百姓结下深厚情谊,群众主动为部队送情报、藏粮食、救伤员,形成 “军民一体” 的抗日局面。部队规模也从最初的千余人,发展到后来的数万人,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1940 年百团大战期间,彭明治奉命率领部队参加正太铁路破击战。正太铁路是日军运输物资和兵力的 “生命线”,沿线部署了大量兵力。彭明治与兄弟部队配合,带领战士们炸毁桥梁、拆除铁轨、烧毁车站,彻底切断日军运输线。战斗中,他亲自带领突击队攻克多个据点,为百团大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彭明治还先后担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等职,转战华北、华中多个抗日根据地,歼灭日伪军数万人。他的名字,在根据地军民中广为流传,被称为 “冀中抗日名将”。 四、解放战场上的驰骋纵横:攻坚拔寨的先锋猛将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国民党反动派很快撕毁 “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彭明治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开赴东北,参与解放东北的战斗 —— 这里成为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场。 1946 年,四平保卫战打响。四平是东北交通枢纽,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彭明治率领第七旅负责防守四平西南防线。战斗中,国民党军凭借美式装备优势,以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冲锋。彭明治沉着指挥,带领部队利用工事顽强抵抗,多次亲赴前沿阵地调整部署,组织反冲锋。当一个阵地被敌军突破、形势危急时,他带领预备队冲锋,高喊 “为了东北解放,跟我上”,战士们士气大振,与敌军展开肉搏,最终收复阵地。尽管四平保卫战最终因战略需要主动撤退,但为后续战斗赢得了宝贵时间,第七旅因表现英勇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 1947 年,彭明治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洪学智指挥部队。在夏季攻势中,他亲自勘察昌图地形,制定 “坑道爆破” 战术,指挥部队炸毁敌军城墙,成功攻克昌图,歼灭国民党军 8000 余人。此后,他又参与指挥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协助部队解放东北多个城市,为东北全境解放奠定基础。 1948 年 9 月,辽沈战役爆发,彭明治时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在锦州攻坚战中,他指挥部队突破外围防线,直抵锦州城下,与友邻部队配合攻克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辽西会战中,他带领部队追击廖耀湘兵团,在运动战中歼灭大量敌军,为辽沈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辽沈战役结束后,彭明治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平津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参与包围天津,协助攻克天津,迫使北平国民党军接受和平改编;渡江战役中,他带领部队突破长江防线,解放江南多个城镇。此后,他又率军进军中南,参与解放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为全国解放事业扫清障碍。 解放战争期间,彭明治从旅级指挥员成长为军级指挥员,他指挥的部队以 “作风顽强、善打硬仗” 著称,成为第四野战军中的王牌部队。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实战中得到充分展现 —— 既能打阵地战、攻坚战,又善于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是名副其实的 “多面手” 将领。 五、建国后的坚守与奉献:永葆本色的开国中将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彭明治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奔波。1950 年,他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当地剿匪和边防建设。 当时的广西,刚解放不久,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土匪相互勾结,盘踞山区骚扰百姓,破坏社会秩序。彭明治到任后,深入基层调研,制定 “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 的剿匪方针:对负隅顽抗的土匪坚决围剿,对投降的土匪则进行教育改造,引导他们回归社会。他亲自带领部队深入十万大山,历时两年多,歼灭土匪数十万,基本肃清广西匪患,为当地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彭明治因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仪式上,他看着胸前的勋章,感慨万千 —— 从常宁农村的贫苦孩子,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这条路,是党和人民铺就的,是无数战友用鲜血换来的。 此后,彭明治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武装力量监察部工作期间,他致力于军队纪律监察和作风建设,深入基层部队调研,解决官兵实际问题,维护军队的团结与战斗力;在济南军区任职时,他注重部队战备训练和国防工程建设,经常到训练场、施工现场指导工作,推动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提升,为巩固国防贡献力量。 生活中的彭明治,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简朴作风。他从不利用职权为家人谋私利,对子女要求严格,教育他们 “靠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事”。家中没有豪华家具,办公用品也都是最普通的,他常对身边人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忘了本。” 1982 年,彭明治从领导岗位离休,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和军队发展。他积极参与党史、军史编撰工作,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指挥经验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还经常到部队、学校作报告,讲述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教育年轻一代珍惜和平、传承革命精神。 六、精神永驻:湘南骄子的永恒丰碑 1993 年 5 月 10 日,彭明治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岁。党和人民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每年都有群众、官兵前来缅怀。 在彭明治的家乡常宁市,当地政府修建了 “彭明治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军装、望远镜、手稿等物品,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他从农家子弟到开国中将的一生。纪念馆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群众前来参观,聆听他的革命故事,传承他的精神。 彭明治的子女们,也继承了他的优良作风。儿子彭晓东参军入伍,在部队刻苦训练,多次立功;女儿彭晓华投身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将父亲的革命精神传递给学生。正如彭明治生前常说的:“革命精神不是一代人的事,要一代代传下去。” 从常宁农村的学徒,到开国中将,彭明治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坎坷却始终向上的奋斗史。他经历过旧军队的黑暗,却始终坚守对光明的追求;遭遇过与组织失联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党的忠诚;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他始终冲锋在前,用热血诠释 “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 只要心怀信念、坚守初心,普通个体也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彭明治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如同湘南大地上的青松,永远挺立;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