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如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如松

王如松[公元1947年-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湖南省衡阳市人物
王如松(1947年9月12日-2014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城市生态与生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如松:生态科学领域的卓越开拓者
在生态科学的漫漫征途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留下了深刻且光辉的足迹,他就是王如松院士。王如松 1947 年 9 月 12 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湖南省衡阳市。他的一生,是为生态科学事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一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科学发展及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4 年 11 月 28 日 0 时 5 分,王如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67 岁,但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永远被铭记。
求学历程:奠定学术根基
王如松的求学历程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1962 年 7 月,他考入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在这里开启了他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涯。中学时期的王如松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为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1965 年 7 月,高中毕业的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皖南大学(1972 年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在数学系的学习过程中,他沉浸于数学的奇妙世界,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理论知识,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他日后在生态科学领域进行复杂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推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0 年 7 月,王如松顺利本科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 。
然而,王如松并未停止对知识探索的脚步。1978 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这一重大举措为众多渴望深造的学子带来了新的机遇,王如松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系统生态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他接触到了生态学这一新兴且充满魅力的学科领域,从此开启了与生态科学的不解之缘。在系统生态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生态科学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1981 年 10 月,硕士毕业后的王如松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开始在实践中积累科研经验。
1982 年 3 月,王如松再次踏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门,攻读城市生态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 10 月,作为访问学者的他前往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学习。在意大利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生态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这对他后续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985 年 12 月,王如松凭借在城市生态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出色的学术成果,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至此,他完成了从数学专业到生态科学专业的华丽转身,扎实的数学功底与丰富的生态科学知识相结合,为他在生态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根基。
科研生涯:勇攀生态科学高峰
博士毕业后,王如松继续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1986 年 - 1990 年)、研究员(1990 年 - )。在研究中心,他全身心投入到生态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开启了一段辉煌的科研生涯。1986 年 6 月,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至 1996 年 5 月),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环境、经济与社会耦合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规律,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1988 年 9 月,王如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IIASA)学习。在奥地利的学习经历,让他进一步了解了国际上应用系统分析在生态科学领域的应用情况,也为他回国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991 年 2 月,他又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 1992 年 6 月)。在与美国科研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在国际生态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1996 年 5 月,王如松出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至 2006 年 6 月)。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学术指导和科研项目评审工作,为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把握和科研成果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 年 1 月,他出任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第一副主席(至 2009 年 12 月),这一任职让他在国际生态科学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生态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全球生态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协作。
2006 年 6 月,王如松出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至 2014 年 11 月),继续为我国生态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9 年 1 月,他担任东亚地区生态学会联合会(EAFES)主席(至 2010 年 12 月),在东亚地区生态科学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在生态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学术成就:推动生态科学发展
王如松在生态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是我国城市生态学领域的奠基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建者之一。他主要从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1984 年,王如松与马世骏共同发表的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一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生态学仅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局限,将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纳入到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强调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全面理解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1988 年,他出版的《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专著,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生态调控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论著。此后,他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和动力学机制,为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应用研究方面,王如松主持完成了多项城市生态领域的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要国际合作项目。他以海南、扬州、大丰等地为实证,创建了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模式。在大丰生态县建设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当地的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通过推动产业生态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大丰县在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生态县建设的典范 。在扬州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他针对扬州市的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策略。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措施,扬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海南生态省建设项目中,他充分考虑海南省的热带生态环境特色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了全面的生态省建设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到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为海南省的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
此外,王如松还开发了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社会复合等产业生态转型和生态工程集成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我国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工业企业中,通过应用横向耦合技术,实现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通过纵向闭合技术,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在学术成果产出方面,王如松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360 多篇,论著 20 多部。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生态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培养硕士、博士 60 余人,这些优秀的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生态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精神 。
社会贡献: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王如松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斐然,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先后担任了众多社会职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咨询工作。他是第九届、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北京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他关注北京市的城市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绿化、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等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为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如松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多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议案和建议。他呼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他还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活动,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声音,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影响力 。
此外,王如松还担任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和十四届中央委员、国际人类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及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执委、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科学顾问、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命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生态学报》主编、《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环境与资源经济》,《应用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等众多职务。在这些职务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为培养生态科学人才、促进生态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王如松对故乡淮北也充满了深厚的情感。淮北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锐减的困境。为帮助淮北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王如松的积极推动下,淮北成功举办 “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6 月,他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淮北项目。在淮北工作的 281 天里,他不辞辛劳,积极奔走在淮北大地,跋寒涉夏,形成了《淮北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文本》等 8 篇文本报告,对淮北市的生态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淮北市建设 “山水生态城市” 留下了宝贵财富 。
荣誉与评价:实至名归的生态科学巨匠
由于王如松在系统生态、城市生态、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次、省部级科技奖 8 次。获得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授予 “国际人类生态学突出贡献奖”、国务院颁发的 “在科学技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等 10 余项国际与国家级荣誉称号 。
王如松院士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了我国生态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鞠躬尽瘁,贡献卓著。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勇于创新、治学严谨,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国生态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界学习的楷模。他的逝世,是我国城市生态与生态工程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生态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 。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9-21 11:33
上一篇:蔡伦下一篇:陈大受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湖南省委书记
开国少将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原湖南省委书记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工党政治家
文学巨匠
经济学家,教育家
甘肃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委员
佛冈县人物
香港乐坛当之无愧的殿堂级歌手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学创作的深耕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中央政法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肃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