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谭千秋

最美奋斗者、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谭千秋

谭千秋[公元1957年-2008年,地震来临,撑起自己的臂膀]+像 湖南衡阳市祁东县人物
谭千秋(1957年9月27日-2008年5月12日), 男,汉族,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1978年3月,谭千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谭千秋毕业后,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保护4名学生不幸遇难。2008年7月2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谭千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现一座由湖南援建、以谭千秋名字命名的中学在地震灾区德阳旌阳区拔地而起,校园里的谭千秋雕塑令人肃然起敬,“千秋精神”仍在继续传承。
谭千秋:用生命诠释师者担当的脊梁
在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废墟之上,有一个身影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 他张开双臂,如雄鹰展翅般护住身下的四名学生,自己却被坍塌的楼板无情吞噬。这个用生命践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人,便是湖南衡阳市祁东县人谭千秋。他生于 1957 年,卒于 2008 年,48 年的人生旅途里,他将大部分时光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用平凡的日常书写着师者的责任,用最后的壮举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 “最美教师” 的代名词。
早年岁月:祁东沃土孕育的赤子之心
1957 年 8 月,谭千秋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岩前村群山环绕,民风淳朴,父母都是勤劳本分的庄稼人,虽没读过多少书,却深知 “读书改变命运” 的道理,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谭千秋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和父亲偶尔做木工活的收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童年的谭千秋,早早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放学后,别的孩子在田间嬉戏时,他常常要帮着父母放牛、割草、拾柴火,农忙时节还要下地插秧、收割。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村里的小学条件简陋,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课桌椅大多是村民凑钱打的简易木凳。但谭千秋从未抱怨,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沿着蜿蜒的山路徒步几公里去上学,放学回家后,又在煤油灯下借着微弱的光完成作业。
在老师眼中,谭千秋是个 “认死理” 的孩子。他上课总是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追着老师问个不停,直到完全弄懂才肯罢休。一次,数学老师讲完 “鸡兔同笼” 的应用题,班里很多同学都似懂非懂,谭千秋却在课后反复琢磨,还自己编了几道类似的题目练习,直到能熟练解答。老师得知后,在班上表扬他:“谭千秋这股钻研劲儿,将来一定有出息!”
除了学习刻苦,谭千秋还格外懂事。他知道父母供几个孩子读书不容易,从不主动要零花钱,衣服破了就让母亲缝补后继续穿。看到弟弟妹妹年纪小,他常常主动帮着辅导功课,家里有好吃的也总是让给弟妹。有一年冬天,母亲给每个孩子做了一双新布鞋,谭千秋看到妹妹的鞋子有点磨脚,便把自己的新鞋换给了妹妹,自己穿着旧鞋过冬。父亲看在眼里,欣慰地说:“千秋这孩子,心善,有担当。”
1975 年,谭千秋高中毕业后,恰逢村里需要一名代课老师。当时村里的小学因师资短缺,好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课。村支书找到谭千秋的父亲,希望谭千秋能暂时接替教学工作。谭千秋得知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尽管代课老师的报酬微薄,每月只有几斤口粮和少量补贴,但他却十分珍惜这个机会。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孩子教好,让他们多学知识,走出大山。”
在村小代课的两年里,谭千秋既是老师,又是 “保姆”。他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利用课余时间教他们唱歌、画画,给他们讲山外的世界。冬天教室里冷,他会提前到学校生好火炉;有孩子生病缺课,他就下班后背着书包上门补课。村民们都说:“千秋老师比孩子的爹娘还上心。” 这段代课经历,让谭千秋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为他日后走上专业教育之路奠定了基础。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谭千秋激动得几夜没睡。他知道,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捷径。为了备战高考,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躲在柴房里,借着煤油灯的光复习功课。父亲心疼他,特意给他做了一张小书桌,母亲则每天晚上给他煮一个鸡蛋补充营养。经过半年的刻苦努力,谭千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全村人都来道贺,父亲握着他的手说:“千秋,你是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以后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老师,教更多的学生。”
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四年里,谭千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不仅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还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他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引导学生成长。大学期间,他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评为 “三好学生”。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很多同学都希望留在长沙等大城市工作,谭千秋却主动申请到偏远地区任教。他说:“我来自农村,知道偏远地区的孩子更需要老师,我想回到基层,为教育事业做一点实事。”
教学生涯:三尺讲台书写的坚守与热爱
1982 年,谭千秋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祁东县第一中学任教,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祁东一中是当地的重点中学,学生多、任务重,但谭千秋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初登高中讲台,谭千秋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高中语文知识点多、难度大,而且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不好管理。为了尽快适应教学节奏,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还会主动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他还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整理成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谭千秋注重创新。他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于是,他尝试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讲故事、组织辩论赛、开展文学社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鲁迅的《孔乙己》时,他不仅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还组织学生讨论 “孔乙己的悲剧对当代人的启示”,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会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很多原本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逐渐爱上了语文学习。
除了教学,谭千秋对学生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他经常说:“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上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家庭条件困难,性格十分内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谭千秋得知后,经常找这个学生谈心,鼓励他树立信心,还自掏腰包给他买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在他的关心下,这个学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时,这个学生给谭千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谭老师,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您就像我的父亲一样,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在祁东一中任教的 17 年里,谭千秋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很多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 “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但谭千秋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希望能接触更多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1999 年,他得知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正在招聘优秀教师,便主动申请调往该校。很多同事和朋友都不理解,劝他说:“你在祁东一中已经做得很好了,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重新开始?” 谭千秋笑着说:“教育是不分地域的,哪里需要老师,我就去哪里。而且,换一个环境,能学到更多新的东西,对教学有好处。”
来到东汽中学后,谭千秋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东汽中学是一所企业子弟学校,学生大多是东方汽轮机厂职工的子女,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谭千秋继续秉持着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他担任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不仅自己认真备课、上课,还积极带领组里的年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东汽中学的语文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多次在德阳市的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
谭千秋对工作极其负责,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他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晚上则是最后一个离开。妻子张关容常常抱怨他:“你心里只有学生,家里的事从来不管。” 谭千秋总是愧疚地说:“对不起,学生马上要考试了,等忙完这阵子,我一定好好陪你们。” 可这样的 “忙完这阵子”,却一次次被新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问题所打断。尽管如此,张关容心里明白,谭千秋是真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他的学生,所以也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在东汽中学,谭千秋还有一个 “特殊” 的身份 —— 很多学生的 “心理辅导员”。他发现,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迷茫等情绪。于是,他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有一个学生因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谭千秋得知后,连续一周每天放学后都找这个学生聊天,给他讲自己当年备战高考的经历,鼓励他不要放弃。他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不算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终点。” 在他的开导下,这个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最终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汶川地震:生命最后时刻的伟大抉择
2008 年 5 月 12 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下午 2 点 28 分,谭千秋正在东汽中学高一(7)班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语文课。他刚刚讲解完杜甫的《登高》,正准备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内涵,突然,教室开始剧烈摇晃,桌椅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天花板上的吊灯疯狂摆动,墙壁上的瓷砖纷纷掉落。
“地震了!” 谭千秋几乎是瞬间反应过来,他大声喊道:“同学们,不要慌,快躲到桌子底下!” 学生们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尖叫,有的哭泣,乱作一团。谭千秋一边安抚学生的情绪,一边快速巡视教室,确保每个学生都躲到了桌子底下。
几秒钟后,摇晃越来越剧烈,教室的墙壁开始开裂,屋顶的预制板不断掉落,发出 “轰隆轰隆” 的巨响。谭千秋知道,教室随时可能坍塌,必须尽快让学生撤离。他大喊:“同学们,跟着我,往门口跑!” 然而,此时教室的门已经被变形的门框卡住,无法打开,窗户也因为震动而破碎,外面的楼梯也在摇晃中变得十分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看到教室后排还有四名学生因为恐惧而蜷缩在桌子底下,没有来得及撤离。而此时,一块巨大的预制板正从屋顶朝着这四名学生的方向坠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谭千秋没有丝毫犹豫,他一个箭步冲过去,张开双臂,紧紧护住了这四名学生,将他们压在自己的身下。
“轰隆!” 一声巨响,预制板重重地砸在了谭千秋的背上。他发出一声闷哼,鲜血瞬间从嘴角流出,但他依然死死地护住身下的学生,没有松开双臂。紧接着,更多的楼板和墙体坍塌下来,将谭千秋和四名学生掩埋在废墟之中。
地震发生后,东汽中学的师生和家长们迅速展开救援。当救援人员赶到高一(7)班的废墟前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泪流满面:谭千秋趴在课桌上,双臂张开,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他的背部被砸得血肉模糊,骨头断裂,但他的双臂依然保持着护住学生的姿势,在他身下,四名学生安然无恙,只是受到了惊吓。
救援人员试图将谭千秋的双臂分开,却发现他的手臂已经僵硬,无法动弹。一名救援人员哽咽着说:“这位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学生啊!” 经过努力,四名学生被成功救出,而谭千秋却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年仅 48 岁。
被救的四名学生分别是邓清清、刘虹利、田刚和余建,他们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无不泪流满面。邓清清说:“谭老师冲过来抱住我们的时候,我感觉到他的身体很温暖,他还轻声说‘别怕,老师在’。如果不是谭老师,我们肯定活不下来了。” 刘虹利则说:“谭老师平时就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没想到在关键时刻,他竟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谭老师,永远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
谭千秋牺牲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时,全村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村民们自发来到谭千秋的家中,安慰他的父母和家人。曾经教过谭千秋的小学老师老泪纵横地说:“千秋这孩子,从小就善良、有担当,没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我们,他是好样的,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
精神永存:师者丰碑照亮前行之路
谭千秋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 “抗震救灾英雄教师”“最美教师”。2008 年 6 月,教育部追授谭千秋 “全国优秀教师” 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追授他 “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模范” 称号。同年 9 月,他被评为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之一。
在 “感动中国” 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谭千秋的颁奖词是:“那是一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撑起了爱的港湾,挡住了死神的脚步。他用生命诠释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为了纪念谭千秋,他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设立了 “谭千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也修建了 “谭千秋纪念亭”,亭内立着谭千秋的雕像,雕像上刻着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旁边的石碑上写着 “师魂永驻” 四个大字。每年的 5 月 12 日,东汽中学的师生都会来到纪念亭前,敬献花圈,缅怀谭千秋老师。
谭千秋的家人也传承着他的精神。他的妻子张关容,在谭千秋牺牲后,主动提出将政府发放的抚恤金捐给贫困学生。她说:“千秋一生都在为学生着想,他走了,我要替他完成未了的心愿,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想。” 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原本在湖南一所大学读书,父亲牺牲后,她毅然决定转学到师范专业,她说:“父亲用生命告诉了我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我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毕业后,谭君子回到祁东县,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在教学中始终以父亲为榜样,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在谭千秋的家乡祁东县,他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祁东县教育局将谭千秋的事迹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组织学生学习他的英雄事迹,开展 “学习谭千秋,做新时代好少年” 活动。祁东县第一中学还设立了 “谭千秋班”,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传承谭千秋的精神。很多学生表示,要以谭千秋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除了国内,谭千秋的事迹还感动了海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媒体也报道了他的事迹,称他为 “伟大的教师”“真正的英雄”。很多海外华人纷纷发来唁电,表达对谭千秋的敬意和缅怀。一位海外华人教师在信中写道:“谭千秋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神圣职责,他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骄傲,也是全世界教师的榜样。他的精神,跨越了国界,照亮了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灵。”
如今,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年,谭千秋的事迹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人。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里,老师们以谭千秋为榜样,坚守三尺讲台,关爱学生成长;学生们以谭千秋为偶像,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社会各界也以谭千秋的精神为指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
谭千秋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彰显了师者的本色;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最后的时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他用双臂护住的不仅是四名学生的生命,更是一代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如人们所说:“谭千秋老师走了,但他留下的‘师魂’永远不会消失,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事业的前行之路,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永远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9-21 11:41
上一篇:罗芳珪下一篇:彭明治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导演,一级演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四任行政长官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委原书记
辽宁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少将
当代诗人、剧作家
抚松县文联原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委员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襄汾县人物
原中共中央委员
浙江省委原书记
广东省革命烈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国民革命军将领、陆军中将
旅美华人音乐家
《三罗日报》筹办人
粤东三子,清代官员
革命烈士
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
清代官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美奋斗者、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清朝兵部尚书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