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刘阳生

抗日将领

刘阳生[公元1904年-1938年,抗日将领] 湖南衡阳市衡东县人物
刘阳生(1904年03月01日-1938年08月08日),字茂林,湖南省衡东县人。曾任第十九师五十七旅一一四团团长。在抗日战争牺牲,战后被国民政府追谥为陆军少将。1988年1月2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又正式追认刘阳生为革命烈士。
刘阳生:血洒疆场的抗日忠魂
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壮阔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存续。刘阳生,这位生于湖南衡东的抗日将领,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辰。他生于 1904 年,卒于 1938 年,短暂的一生却始终燃烧着爱国的火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浴血奋战,最终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早年岁月:孕育爱国之志
1904 年,刘阳生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清末民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列强环伺、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衡东地处湘中腹地,虽远离沿海战火,但时局的动荡依然深刻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刘阳生的家庭以农耕为生,父母勤劳朴实,虽家境不算富裕,却始终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品德培养。
年少时的刘阳生,就展现出与同龄孩子不同的特质。他聪明好学,尽管当时乡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只能在私塾中接受传统启蒙教育,但他对书本中的家国大义有着格外深刻的感悟。私塾先生常常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每当此时,刘阳生总是听得格外认真,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他曾对同伴说:“若有朝一日国家蒙难,我必像英雄们一样,挺身而出,绝不退缩。”
除了读书,刘阳生还喜欢跟着村里的老猎户学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胆识。乡村中偶尔会有过往的军人途经,他们讲述的战场故事,让刘阳生对军旅生涯充满了向往。他深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保护家园、拯救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阳生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农田被毁坏、房屋被烧毁、流离失所的人们沿街乞讨,这一切都在他心中埋下了爱国救亡的种子,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军旅、保家卫国的决心。
20 世纪 20 年代,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各地有志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浪潮,寻求救国之路。1924 年,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旨在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的军事人才,这一消息传到衡东后,刘阳生毅然决定前往广州报考。当时,从衡东到广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凑足路费,告别父母,踏上了前往广州的征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却从未动摇过心中的信念。
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健的体魄,刘阳生顺利通过了黄埔军校的考核,成为第二期步兵科的一名学员。在黄埔军校,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战术指挥、武器使用等专业知识,同时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军校中 “亲爱精诚” 的校训,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前辈的教诲,让他的爱国情怀愈发强烈,军事素养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校期间,刘阳生训练刻苦,表现突出,多次在军事演练中获得表彰,深受教官和同学们的认可。他深知,自己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投身军旅:从北伐到御侮
1925 年,刘阳生从黄埔军校毕业,恰逢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战争。他主动请缨,加入北伐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一职。叶挺独立团是北伐军中战斗力极强的部队,素有 “铁军” 之称,在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刘阳生随部队转战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参与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关键战斗。
在汀泗桥战役中,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凭借天险固守,北伐军进攻受阻,伤亡惨重。刘阳生所在的连队担任主攻任务,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在战斗中,他手臂被流弹击中,鲜血直流,却坚持不下火线,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带领士兵从敌军防守薄弱的侧翼发起突袭,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他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连长。
北伐战争的胜利,让刘阳生看到了国家统一的希望,但好景不长,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再次陷入内战的漩涡。刘阳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深感愤慨,却又无力改变局势。他不愿参与内战,伤害同胞,便暂时离开了军队,回到家乡衡东。在家乡的这段时间,他一边调养身体,一边向乡亲们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抵御外侮。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消息传到衡东,刘阳生悲愤交加,他意识到,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他毅然告别家人,再次投身军旅,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十九路军是当时著名的抗日部队,官兵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主张抗日。
加入第十九路军后,刘阳生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快被任命为营长。1932 年,“一二八事变” 爆发,日军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正式打响。刘阳生率领全营官兵驻守在上海宝山路一带,这里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守军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飞机轰炸、炮火覆盖,阵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刘阳生沉着冷静,指挥官兵们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工事,顽强抵抗。
在一次日军的猛烈进攻中,阵地前沿的几个碉堡被日军炸毁,士兵伤亡惨重,日军趁机突破防线,涌入阵地。刘阳生手持大刀,高喊:“兄弟们,跟我上,把小鬼子赶出去!” 带领预备队冲向敌军,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他身强力壮,刀法精湛,在敌群中奋勇杀敌,先后斩杀数名日军士兵。在他的鼓舞下,官兵们士气大振,纷纷冲向敌军,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将日军赶出阵地,收复了失地。淞沪抗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刘阳生率领全营官兵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累计歼敌数百人,他自己也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却始终坚守在前线。尽管最终第十九路军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但他们的英勇抵抗,打破了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淞沪抗战结束后,刘阳生因战功被晋升为团长。此后几年,他先后在江西、福建等地驻防,一边整训部队,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一边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员群众支持抗日。他深知,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战争,只有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在部队中,他十分关心士兵的生活,经常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和拥护,他所带领的部队也成为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抗日劲旅。
血战疆场:以身殉国铸忠魂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日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等大片地区,随后兵分多路,向华中地区进攻,企图打通南北战线,灭亡中国。1938 年,日军调集重兵,进攻河南、湖北等地,目标直指武汉。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线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关乎着抗日战争的全局。刘阳生所在的部队被编入第五战区,奉命开赴河南商城一带,阻击日军,为武汉会战的部署争取时间。
商城地处大别山北麓,地势险要,是日军进攻武汉的重要通道。刘阳生率领全团官兵驻守在商城以南的富金山一带,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阻击日军的理想阵地。他根据富金山的地形特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命令部队在山上构筑多层防御工事,设置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并在关键位置部署重机枪、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1938 年 9 月,日军第十三师团向富金山发起了猛烈进攻。日军凭借飞机、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对刘阳生团的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和炮击。山上的工事被炸毁大半,树木被烧得焦黑,到处都是弹坑和碎石。轰炸过后,日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冲锋。刘阳生沉着指挥,命令部队待日军靠近后再开火。当日军进入有效射程后,他一声令下,轻重机枪、迫击炮同时开火,日军纷纷倒下,第一次进攻被击退。
此后,日军又接连发动了多次进攻,每次进攻都比上一次更加猛烈。刘阳生率领官兵们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在战斗中,他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岗位,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日军集中兵力进攻阵地左翼的一个山头,那里是防线的薄弱环节,防守的一个连伤亡过半,眼看就要失守。刘阳生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警卫排赶往支援。他到达山头时,日军已经冲上了阵地,士兵们正在与日军展开肉搏。刘阳生毫不犹豫地加入战斗,他手持步枪,连续击毙数名日军,同时鼓励士兵们坚持住。在他的指挥和带动下,士兵们重新组织防线,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守住了山头。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刘阳生团的官兵们已经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也所剩无几,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日军见久攻不下,便改变战术,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绕到阵地后方,企图对刘阳生团实施包围。刘阳生察觉后,立即调整部署,命令一个营的兵力前往后方阻击日军,同时加强正面防线的防守。然而,由于兵力有限,后方的阻击部队很快就被日军突破,刘阳生团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刘阳生召开紧急会议,对官兵们说:“兄弟们,我们已经被小鬼子包围了,但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死不当亡国奴!今天,我们就算战死在这里,也要让小鬼子付出代价!” 他决定组织部队突围,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突围开始后,刘阳生亲自率领尖刀连在前开路,向日军的包围圈发起冲击。日军在突围路线上设置了重重封锁,火力十分密集。刘阳生带领尖刀连奋勇冲锋,突破了日军的多道防线,但在冲过一道峡谷时,遭到了日军的伏击。
日军的机枪从峡谷两侧的山坡上疯狂扫射,尖刀连伤亡惨重。刘阳生身中数弹,倒在地上。士兵们见状,纷纷冲过去想要将他抬下来,他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不要管我,继续突围,告诉大部队,一定要守住武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说完,便壮烈牺牲,年仅 34 岁。
刘阳生牺牲后,他率领的部队在剩余官兵的带领下,继续突围,最终有一部分士兵成功冲出包围圈,将日军的部署情况传递给了上级部队,为武汉会战的整体部署提供了重要情报。刘阳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 “保家卫国” 的誓言,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第五战区,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抗日斗志。
英名永存:精神激励后人
刘阳生牺牲后,国民政府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并追授 “抗日英烈” 称号。他的灵柩被送回故乡衡东,家乡的百姓自发走上街头,迎接英雄的归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无数百姓痛哭流涕,缅怀这位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
为了纪念刘阳生,衡东县政府在他的家乡修建了纪念碑,碑上刻着 “抗日英烈刘阳生将军之墓”,旁边还矗立着一座雕像,再现了他当年奋勇杀敌的英勇形象。每年的清明节,当地的政府官员、学生、群众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传承他的爱国精神。
刘阳生的家人也始终以他为骄傲。他的妻子独自抚养着年幼的子女,将他的爱国事迹讲给孩子们听,教育他们要像父亲一样,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刘阳生的子女长大后,纷纷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父亲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阳生的事迹被收录进《抗日英烈传》,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新时代,刘阳生的爱国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坚守的信念。
刘阳生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青年,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抗日将领,始终坚守着爱国救亡的信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直至献出生命。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日赞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9-21 11:36
上一篇:陈大受下一篇:罗芳珪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中国内地女演员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开国中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著名的红军女将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广州市政协原委员
革命烈士
开国中将
翁源人物
开国少将、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孙中山妹夫,孙秋绮丈夫
革命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阜宁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近代军事、政治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周宁县籍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抗日英烈
抗日名将、烈士
抗日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