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珪[公元1907年-1938年,抗日英烈] 湖南衡阳市衡东县人物 罗芳珪(1907年12月20日—1938年04月06日),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东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抗日名将、民族复兴英雄。1907年12月20日生于衡阳市衡东县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考入岳云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1937年,平津沦陷后,日军转移兵力向南口进攻。奉命率部扼守阵地,纵横十余里,从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余人抵御数万之敌。当时所部已陷日军重围,仍率部顽强突围出去。南口一战,大震军威,被中外赞誉为英勇抗战的中国“四大名团”之一。1938年4月6日,台儿庄战役阵亡。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国民政府为表彰罗芳珪的功绩,追谥为陆军少将,入祀衡阳南岳忠烈祠。198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罗芳珪:台儿庄血铸的抗日英烈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着家国大义。罗芳珪,这位来自湖南衡东的抗日将领,便是其中令人动容的一位。他生于 1907 年,卒于 1938 年,短短 31 年的人生,始终与民族救亡的洪流紧密相连。从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到驰骋疆场抗击日寇,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台儿庄战役等诸多关键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血洒疆场,用生命践行了 “保家卫国” 的铮铮誓言,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英雄丰碑。 早年岁月:壮志少年的报国初心 1907 年,罗芳珪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新塘镇杨泗桥(今属衡东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罗仲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以教书为业,为人正直,深受乡邻敬重;母亲勤劳善良,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严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罗芳珪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论语》《孟子》等经典,同时也从父亲讲述的历史故事中,知晓了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一颗爱国的种子早早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衡东虽地处内陆,却也难逃时局动荡的影响。罗芳珪亲眼目睹过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听过商人讲述列强在沿海地区的霸道行径,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他年幼的心。他常与同窗好友感慨:“国家不强,百姓难安,我辈岂能坐视不理!” 1919 年,“五四运动” 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年仅 12 岁的罗芳珪,在学校组织的爱国宣传活动中,积极走上街头,向乡亲们宣讲救国道理。他声音洪亮,言辞恳切,虽年少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唤醒民众、凝聚力量,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922 年,罗芳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县立中学。在中学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同时,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义” 思想,逐渐形成了 “武力救国” 的信念。他认为,在当时的乱世,只有拿起武器,才能推翻反动势力,抵御外来侵略。 1925 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招生的消息传到衡阳。得知这一消息后,罗芳珪兴奋不已,他深知这是实现 “武力救国” 理想的绝佳机会。尽管父母不舍,希望他继续完成学业后回乡教书,但罗芳珪耐心说服家人:“如今国难当头,教书育人固然重要,但若国家灭亡,何谈教书育人?我若能习得军事本领,为国效力,才是对家国最大的负责!” 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罗芳珪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他顺利通过考核,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的学员。在军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战术指挥、武器操作等知识,训练中更是一丝不苟,从不叫苦。教官评价他 “天资聪颖,刻苦勤勉,有勇有谋,将来必成栋梁”。同时,军校中 “亲爱精诚” 的校训,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前辈的教诲,让他的爱国情怀愈发坚定,也让他对 “军人” 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不仅要练就过硬本领,更要坚守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初心。 投身军旅:从北伐战场到抗日前线 1926 年,罗芳珪从黄埔军校毕业,恰逢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全面打响。他主动请缨,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担任排长一职。第八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参与了攻打长沙、武汉等重要战役。罗芳珪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凭借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多次带领士兵突破敌军防线。 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凭借城墙坚固,负隅顽抗。罗芳珪所在的连队担任攻城先锋,面对敌军密集的炮火,他毫无惧色,亲自带领士兵架设云梯攻城。在攀爬云梯时,他腿部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裤腿,却坚持不下火线,高喊着 “为了北伐胜利,冲啊!” 的口号,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他的鼓舞下,连队成功登上城墙,为后续部队打开了缺口。战后,罗芳珪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连长。 北伐战争胜利后,罗芳珪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驻防,期间多次参与平息地方叛乱、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他治军严明,对士兵关怀备至,不仅注重军事训练,还经常组织士兵学习文化知识,教育他们 “军人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爱国”。他所带领的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深受百姓爱戴。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消息传来,罗芳珪悲愤交加,他向部队请缨,要求北上抗日,却因当时国民党政府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而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放弃抗日的决心,在部队中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训练士兵适应对日作战的战术,时刻准备着奔赴抗日前线。 1933 年,日军进攻长城沿线,长城抗战爆发。罗芳珪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河北遵化,参与喜峰口战役。喜峰口地势险要,是日军进攻华北的重要门户。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守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罗芳珪带领全连士兵,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工事,顽强抵抗。在一次夜间突袭中,他亲自带领敢死队,手持大刀,潜入日军营地,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他刀法精湛,身先士卒,斩杀数名日军,极大地挫伤了日军的锐气。喜峰口战役虽最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告终,但罗芳珪率领部队奋勇杀敌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被晋升为营长。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日军迅速向华北、华东地区推进,妄图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罗芳珪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他率领部队先后参与了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等重要战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在南口战役中,罗芳珪团奉命驻守南口西侧的龙虎台阵地。龙虎台是南口的重要屏障,地势开阔,无险可守,极易受到日军攻击。日军凭借飞机、坦克、大炮的优势,对龙虎台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和炮击。罗芳珪沉着指挥,带领士兵们躲进掩体,待日军步兵冲锋时,再奋力反击。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阵地多次易手,士兵伤亡过半,但罗芳珪始终坚守阵地,从未退缩。他对士兵们说:“龙虎台是我们的国门,丢了龙虎台,就丢了华北的门户,我们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能让小鬼子前进一步!” 最终,在友军的支援下,罗芳珪团成功守住了龙虎台阵地,为南口战役的整体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称赞罗芳珪:“罗团长勇冠三军,五二九团是抗日的铁军!” 台儿庄会战:血洒疆场的壮烈悲歌 1938 年春,日军为打通南北战线,调集重兵进攻徐州,台儿庄会战就此拉开序幕。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是徐州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军队调集 60 万兵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罗芳珪率领的五二九团,作为第十三军的精锐部队,奉命开赴台儿庄以北的滕县、临城一带,阻击日军南下,为台儿庄主力部队的部署争取时间。 3 月中旬,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向滕县、临城发起猛烈进攻。罗芳珪团驻守在临城以北的官桥阵地,这里是日军进攻临城的必经之路。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对官桥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阵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轰炸过后,日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冲锋。罗芳珪深知,官桥阵地一旦失守,临城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台儿庄的防线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他亲自坐镇前线指挥,命令部队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在战斗中,罗芳珪身先士卒,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日军集中兵力进攻阵地东侧的一个碉堡,碉堡内的士兵伤亡惨重,眼看就要被日军攻破。罗芳珪见状,立即带领警卫排冲了过去。他手持冲锋枪,一边扫射日军,一边指挥士兵增援碉堡。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还修复了碉堡的防御工事。 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罗芳珪团已经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也所剩无几,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便改变战术,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绕到官桥阵地后方,对五二九团实施包围。罗芳珪察觉后,立即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分三路突围,向临城方向靠拢。 3 月 24 日,罗芳珪率领突围部队行至临城东南的甘谷山一带时,遭到日军伏击。日军在甘谷山的山坡上设置了埋伏,轻重机枪从四面八方扫射,突围部队瞬间陷入混乱。罗芳珪临危不乱,大声喊道:“兄弟们,不要慌,跟我冲出去!” 他亲自带领部队向日军的包围圈发起冲击,先后突破了日军的两道防线。 就在部队即将冲出包围圈时,罗芳珪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士兵们见状,纷纷围过来想要将他抬下战场,他却推开士兵们的手,吃力地说道:“我没事,你们继续冲,一定要把消息传到临城,告诉部队,日军的主力已经南下,让他们做好准备……” 话音未落,他又中一弹,倒在血泊中。 临终前,罗芳珪挣扎着从怀中掏出一面残破的国旗,紧紧握在手中,眼中满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对胜利的渴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身边的副官说:“替我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我罗芳珪,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说完,便壮烈牺牲,年仅 31 岁。 罗芳珪牺牲后,突围部队在副官的带领下,继续奋勇作战,最终有一部分士兵成功冲出包围圈,将日军的部署情况传递给了临城的守军。五二九团在甘谷山的阻击战,为台儿庄主力部队的集结和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名永存: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罗芳珪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台儿庄前线后,全体将士悲痛不已,纷纷表示要 “为罗团长报仇,将小鬼子赶出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得知后,亲自为罗芳珪撰写祭文,称赞他 “忠勇绝伦,为国捐躯,乃民族之脊梁”。国民政府为表彰罗芳珪的英勇事迹,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并追授 “抗日英烈” 称号。 1938 年 4 月,罗芳珪的灵柩被送回故乡衡东。当灵柩抵达新塘镇时,当地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手持白花,含泪迎接英雄的归来。葬礼当天,上万名群众前来吊唁,衡东县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在追悼大会上,衡东县县长动情地说:“罗芳珪将军用生命践行了爱国誓言,他是衡东人民的骄傲,是全体中国人的榜样!” 为了纪念罗芳珪,衡东县政府在他的家乡杨泗桥修建了 “罗芳珪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 “抗日英烈罗芳珪将军之墓”,旁边还矗立着一座他骑马作战的雕像,再现了他当年驰骋疆场的英勇形象。每年清明节,当地的政府官员、学生、群众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学习罗芳珪的英雄事迹,让青少年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罗芳珪的家人也始终以他为骄傲。他的妻子周秀莲,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却依然坚强地抚养着年幼的子女。她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罗芳珪的英雄事迹,教育他们要像父亲一样,热爱祖国,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罗芳珪的儿子罗继祖,长大后投身军旅,继承父亲的遗志,在部队中表现优异,多次立功受奖;女儿罗继红,成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将爱国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罗芳珪的英雄事迹被收录进《抗日英烈传》《中国抗日战争史》等书籍,他的名字也被刻在北京卢沟桥畔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的英烈墙上,成为全国人民缅怀的抗日英雄。2014 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罗芳珪位列其中,他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在新时代,罗芳珪的爱国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衡东县以罗芳珪的英雄事迹为依托,打造了 “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传承和弘扬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许多企业也以罗芳珪的 “忠勇担当” 为企业文化,激励员工爱岗敬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罗芳珪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征程。他用生命诠释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用热血铸就了 “宁死不屈,保家卫国” 的民族气节。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罗芳珪等抗日英烈的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永远铭记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以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