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罗芳珪

抗日名将、烈士

罗芳珪

罗芳珪[公元1907年-1938年,抗日英烈] 湖南衡阳市衡东县人物
罗芳珪(1907年12月20日—1938年04月06日),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东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抗日名将、民族复兴英雄。1907年12月20日生于衡阳市衡东县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考入岳云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1937年,平津沦陷后,日军转移兵力向南口进攻。奉命率部扼守阵地,纵横十余里,从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余人抵御数万之敌。当时所部已陷日军重围,仍率部顽强突围出去。南口一战,大震军威,被中外赞誉为英勇抗战的中国“四大名团”之一。1938年4月6日,台儿庄战役阵亡。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国民政府为表彰罗芳珪的功绩,追谥为陆军少将,入祀衡阳南岳忠烈祠。198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罗芳珪:台儿庄血铸的抗日英烈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着家国大义。罗芳珪,这位来自湖南衡东的抗日将领,便是其中令人动容的一位。他生于 1907 年,卒于 1938 年,短短 31 年的人生,始终与民族救亡的洪流紧密相连。从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到驰骋疆场抗击日寇,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台儿庄战役等诸多关键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血洒疆场,用生命践行了 “保家卫国” 的铮铮誓言,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英雄丰碑。
早年岁月:壮志少年的报国初心
1907 年,罗芳珪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新塘镇杨泗桥(今属衡东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罗仲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以教书为业,为人正直,深受乡邻敬重;母亲勤劳善良,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严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罗芳珪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论语》《孟子》等经典,同时也从父亲讲述的历史故事中,知晓了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一颗爱国的种子早早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瓜分势力范围,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衡东虽地处内陆,却也难逃时局动荡的影响。罗芳珪亲眼目睹过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听过商人讲述列强在沿海地区的霸道行径,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他年幼的心。他常与同窗好友感慨:“国家不强,百姓难安,我辈岂能坐视不理!”
1919 年,“五四运动” 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年仅 12 岁的罗芳珪,在学校组织的爱国宣传活动中,积极走上街头,向乡亲们宣讲救国道理。他声音洪亮,言辞恳切,虽年少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唤醒民众、凝聚力量,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922 年,罗芳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县立中学。在中学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同时,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义” 思想,逐渐形成了 “武力救国” 的信念。他认为,在当时的乱世,只有拿起武器,才能推翻反动势力,抵御外来侵略。
1925 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招生的消息传到衡阳。得知这一消息后,罗芳珪兴奋不已,他深知这是实现 “武力救国” 理想的绝佳机会。尽管父母不舍,希望他继续完成学业后回乡教书,但罗芳珪耐心说服家人:“如今国难当头,教书育人固然重要,但若国家灭亡,何谈教书育人?我若能习得军事本领,为国效力,才是对家国最大的负责!”
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罗芳珪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他顺利通过考核,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的学员。在军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战术指挥、武器操作等知识,训练中更是一丝不苟,从不叫苦。教官评价他 “天资聪颖,刻苦勤勉,有勇有谋,将来必成栋梁”。同时,军校中 “亲爱精诚” 的校训,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前辈的教诲,让他的爱国情怀愈发坚定,也让他对 “军人” 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不仅要练就过硬本领,更要坚守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初心。
投身军旅:从北伐战场到抗日前线
1926 年,罗芳珪从黄埔军校毕业,恰逢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全面打响。他主动请缨,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担任排长一职。第八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参与了攻打长沙、武汉等重要战役。罗芳珪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凭借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多次带领士兵突破敌军防线。
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凭借城墙坚固,负隅顽抗。罗芳珪所在的连队担任攻城先锋,面对敌军密集的炮火,他毫无惧色,亲自带领士兵架设云梯攻城。在攀爬云梯时,他腿部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裤腿,却坚持不下火线,高喊着 “为了北伐胜利,冲啊!” 的口号,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他的鼓舞下,连队成功登上城墙,为后续部队打开了缺口。战后,罗芳珪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连长。
北伐战争胜利后,罗芳珪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驻防,期间多次参与平息地方叛乱、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他治军严明,对士兵关怀备至,不仅注重军事训练,还经常组织士兵学习文化知识,教育他们 “军人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爱国”。他所带领的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深受百姓爱戴。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消息传来,罗芳珪悲愤交加,他向部队请缨,要求北上抗日,却因当时国民党政府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而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放弃抗日的决心,在部队中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训练士兵适应对日作战的战术,时刻准备着奔赴抗日前线。
1933 年,日军进攻长城沿线,长城抗战爆发。罗芳珪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河北遵化,参与喜峰口战役。喜峰口地势险要,是日军进攻华北的重要门户。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守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罗芳珪带领全连士兵,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工事,顽强抵抗。在一次夜间突袭中,他亲自带领敢死队,手持大刀,潜入日军营地,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他刀法精湛,身先士卒,斩杀数名日军,极大地挫伤了日军的锐气。喜峰口战役虽最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告终,但罗芳珪率领部队奋勇杀敌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被晋升为营长。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日军迅速向华北、华东地区推进,妄图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罗芳珪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他率领部队先后参与了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等重要战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在南口战役中,罗芳珪团奉命驻守南口西侧的龙虎台阵地。龙虎台是南口的重要屏障,地势开阔,无险可守,极易受到日军攻击。日军凭借飞机、坦克、大炮的优势,对龙虎台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和炮击。罗芳珪沉着指挥,带领士兵们躲进掩体,待日军步兵冲锋时,再奋力反击。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阵地多次易手,士兵伤亡过半,但罗芳珪始终坚守阵地,从未退缩。他对士兵们说:“龙虎台是我们的国门,丢了龙虎台,就丢了华北的门户,我们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能让小鬼子前进一步!” 最终,在友军的支援下,罗芳珪团成功守住了龙虎台阵地,为南口战役的整体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称赞罗芳珪:“罗团长勇冠三军,五二九团是抗日的铁军!”
台儿庄会战:血洒疆场的壮烈悲歌
1938 年春,日军为打通南北战线,调集重兵进攻徐州,台儿庄会战就此拉开序幕。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是徐州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军队调集 60 万兵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罗芳珪率领的五二九团,作为第十三军的精锐部队,奉命开赴台儿庄以北的滕县、临城一带,阻击日军南下,为台儿庄主力部队的部署争取时间。
3 月中旬,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向滕县、临城发起猛烈进攻。罗芳珪团驻守在临城以北的官桥阵地,这里是日军进攻临城的必经之路。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对官桥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阵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轰炸过后,日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冲锋。罗芳珪深知,官桥阵地一旦失守,临城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台儿庄的防线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他亲自坐镇前线指挥,命令部队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在战斗中,罗芳珪身先士卒,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日军集中兵力进攻阵地东侧的一个碉堡,碉堡内的士兵伤亡惨重,眼看就要被日军攻破。罗芳珪见状,立即带领警卫排冲了过去。他手持冲锋枪,一边扫射日军,一边指挥士兵增援碉堡。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还修复了碉堡的防御工事。
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罗芳珪团已经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也所剩无几,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便改变战术,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绕到官桥阵地后方,对五二九团实施包围。罗芳珪察觉后,立即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分三路突围,向临城方向靠拢。
3 月 24 日,罗芳珪率领突围部队行至临城东南的甘谷山一带时,遭到日军伏击。日军在甘谷山的山坡上设置了埋伏,轻重机枪从四面八方扫射,突围部队瞬间陷入混乱。罗芳珪临危不乱,大声喊道:“兄弟们,不要慌,跟我冲出去!” 他亲自带领部队向日军的包围圈发起冲击,先后突破了日军的两道防线。
就在部队即将冲出包围圈时,罗芳珪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士兵们见状,纷纷围过来想要将他抬下战场,他却推开士兵们的手,吃力地说道:“我没事,你们继续冲,一定要把消息传到临城,告诉部队,日军的主力已经南下,让他们做好准备……” 话音未落,他又中一弹,倒在血泊中。
临终前,罗芳珪挣扎着从怀中掏出一面残破的国旗,紧紧握在手中,眼中满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对胜利的渴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身边的副官说:“替我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我罗芳珪,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说完,便壮烈牺牲,年仅 31 岁。
罗芳珪牺牲后,突围部队在副官的带领下,继续奋勇作战,最终有一部分士兵成功冲出包围圈,将日军的部署情况传递给了临城的守军。五二九团在甘谷山的阻击战,为台儿庄主力部队的集结和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名永存: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罗芳珪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台儿庄前线后,全体将士悲痛不已,纷纷表示要 “为罗团长报仇,将小鬼子赶出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得知后,亲自为罗芳珪撰写祭文,称赞他 “忠勇绝伦,为国捐躯,乃民族之脊梁”。国民政府为表彰罗芳珪的英勇事迹,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并追授 “抗日英烈” 称号。
1938 年 4 月,罗芳珪的灵柩被送回故乡衡东。当灵柩抵达新塘镇时,当地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手持白花,含泪迎接英雄的归来。葬礼当天,上万名群众前来吊唁,衡东县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在追悼大会上,衡东县县长动情地说:“罗芳珪将军用生命践行了爱国誓言,他是衡东人民的骄傲,是全体中国人的榜样!”
为了纪念罗芳珪,衡东县政府在他的家乡杨泗桥修建了 “罗芳珪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 “抗日英烈罗芳珪将军之墓”,旁边还矗立着一座他骑马作战的雕像,再现了他当年驰骋疆场的英勇形象。每年清明节,当地的政府官员、学生、群众都会来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学习罗芳珪的英雄事迹,让青少年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罗芳珪的家人也始终以他为骄傲。他的妻子周秀莲,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却依然坚强地抚养着年幼的子女。她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罗芳珪的英雄事迹,教育他们要像父亲一样,热爱祖国,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罗芳珪的儿子罗继祖,长大后投身军旅,继承父亲的遗志,在部队中表现优异,多次立功受奖;女儿罗继红,成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将爱国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罗芳珪的英雄事迹被收录进《抗日英烈传》《中国抗日战争史》等书籍,他的名字也被刻在北京卢沟桥畔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的英烈墙上,成为全国人民缅怀的抗日英雄。2014 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罗芳珪位列其中,他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在新时代,罗芳珪的爱国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衡东县以罗芳珪的英雄事迹为依托,打造了 “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传承和弘扬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许多企业也以罗芳珪的 “忠勇担当” 为企业文化,激励员工爱岗敬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罗芳珪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征程。他用生命诠释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用热血铸就了 “宁死不屈,保家卫国” 的民族气节。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罗芳珪等抗日英烈的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永远铭记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以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9-21 11:38
上一篇:刘阳生下一篇:谭千秋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天津市委书记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菲律宾1955年前总统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军统第一杀手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革命烈士
原甘肃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创新引领者
唐代道士、著名道仙
落马官员
湖北省委原书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明清小说四大家]
萍乡市上栗县籍烈士
革命烈士
民国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开国少将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孙中山妹夫,孙秋绮丈夫
革命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阜宁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近代军事、政治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周宁县籍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著名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烈士
抗日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