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清][公元1619年-1692年,明末三大儒,清初五大师]+像 湖南衡阳市衡阳县人物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 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 “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与衡阳先贤 王夫之(公元 1619 年-1692 年),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夕堂、梼杌外史等,湖南衡阳县曲兰镇(今属衡阳岣嵝乡)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 “明末三大儒”,又与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朱舜水同列 “清初五大师”。他深耕儒学,融通百家,批判继承宋明理学,构建起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其思想不仅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衡阳这片土地走出的思想巨匠,王夫之的一生,始终与家国命运、学术革新紧密相连,留下了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的人生绝唱。 一、早年成长:衡岳灵秀育英才,少年壮志怀天下 1. 家世渊源与故土浸润 1619 年,王夫之出生于衡阳县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其先祖可追溯至唐代太原王氏,历经数代迁徙定居衡阳,至王夫之祖父王惟敬时,家族虽已不复鼎盛,却仍保持着 “以儒传家” 的传统。父亲王朝聘是当地有名的学者,潜心程朱理学,虽未入仕,却以学识和品行闻名乡里;叔父王廷聘、王廷傅均为秀才,家中藏书颇丰,为少年王夫之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衡阳地处湘南,南接南岭,北望洞庭,湘江穿境而过,衡山雄峙其间,既有山水之灵秀,又因地处楚地边缘,兼具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特质。这种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王夫之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思维品格。他自幼便对家乡的山水人文充满兴趣,常随父辈登临衡山,在自然景观中感悟天地之道,这种对 “自然之理” 的早期感知,日后成为他哲学思想中 “气本论” 的重要源头。 2. 寒窗苦读与科举之路 王夫之天资聪颖,4 岁随兄长王介之入私塾读书,6 岁便能熟读《论语》《孟子》,10 岁时已通读 “五经”,并开始接触朱熹、陆九渊的理学著作。14 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秀才,进入衡阳府学深造。在府学期间,他不仅精读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史学、文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尤其对《左传》《史记》等史书痴迷,常常彻夜研读,形成了 “经史互证” 的学习方法。 当时的明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东北的后金(后改国号为清)虎视眈眈,西北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身处衡阳的王夫之,虽年少却已感受到时代的危机,他在与同窗探讨学问时,常将经史中的治国之道与现实问题结合,立志 “以学术济天下”。24 岁时,王夫之赴武昌参加湖广乡试,以《春秋》策论脱颖而出,考取举人,排名第五。此次中举,不仅让他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更让他结识了当时湖广地区的一批有识之士,如章旷、蔡道宪等,这些人后来成为他抗清斗争中的重要盟友。 然而,就在王夫之准备赴北京参加会试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1644 年)。突如其来的国变,彻底打乱了他的仕途计划,也让这位初露锋芒的青年学子,不得不直面家国破碎的残酷现实。 二、乱世浮沉:抗清报国志未酬,颠沛流离守气节 1. 投身抗清:以文弱之躯赴国难 明朝灭亡后,清军迅速入关,随即挥师南下,短短两年间便占领了江南大部。1646 年,清军逼近湖南,衡阳沦陷,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不愿剃发降清,绝食而亡,临终前叮嘱王夫之兄弟 “勿为异族之臣”。父亲的殉国,让王夫之悲痛欲绝,也坚定了他 “抗清复明” 的决心。 同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好友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抗清。由于缺乏粮饷和正规训练,这支由文人、乡绅和农民组成的义军,很快便被清军击溃。兵败后,王夫之并未屈服,他辗转前往广东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被授予 “行人司行人” 之职(负责传旨、册封等事务)。在永历政权中,王夫之目睹了朝臣的派系倾轧、宦官专权,深感南明小朝廷的腐朽与无力。当时,权臣王化澄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王夫之不顾自身安危,三次上书弹劾王化澄,结果反被诬陷下狱。幸得友人营救,他才得以脱险,被迫离开永历政权。 2. 颠沛流离:八载流亡坚守初心 离开永历政权后,王夫之的抗清之路更加艰难。他先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辗转,曾隐姓埋名,以教书、行医为生,也曾暗中联络各地抗清义军,传递情报、筹措粮饷。1652 年,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率军反攻湖南,攻克衡阳,王夫之闻讯后,立即前往投奔,为李定国出谋划策,提出 “联合农民军、团结地方乡绅、安抚百姓” 的抗清策略。然而,由于南明内部的猜忌与掣肘,李定国的反攻最终功败垂成,衡阳再次被清军占领。 此后,清军在湖南推行 “剃发令”“圈地令”,对反抗者进行残酷镇压。为躲避清军追捕,王夫之不得不躲进衡山深处的石船山,过着 “穴居野处” 的生活。他曾在《勘破窗纸》一诗中写道:“经岁寒林霜雪侵,破窗不碍月来寻。纸穿自识乾坤眼,莫遣风烟蔽寸心。” 诗句既描绘了他流亡生活的艰辛,也展现了他坚守民族气节、不向强权屈服的决心。在流亡的八年间,王夫之走遍了湘南的山山水水,不仅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也深入了解了民间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百态,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 3. 归隐石船山:以著述延续 “文化抗清” 1658 年,随着南明永历政权逃往缅甸,抗清斗争陷入低潮,王夫之意识到,武力复明已难实现,但 “文化复明” 仍可为。于是,他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衡阳曲兰镇,在石船山下筑 “湘西草堂” 定居,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隐居著述生涯。 石船山因山顶有一块酷似船形的巨石而得名,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远离尘世的纷扰,却也条件艰苦。王夫之在草堂旁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蔬菜,自给自足,平日里粗茶淡饭,布衣素食,却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曾在草堂的墙壁上题字:“吾生有事,未敢息肩”,以此激励自己珍惜时光,潜心学问。在隐居期间,他拒绝了清廷的多次征召,即使面对地方官员的威逼利诱,也始终坚守 “不剃发、不做官、不与清廷合作” 的原则,以 “遗民” 的身份,用笔墨延续着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民族文化的守护。 三、学术深耕:融贯百家开新境,构建哲学思想体系 1. 批判继承:破宋明理学之弊 王夫之的学术研究,始于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派,前者强调 “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后者主张 “心即理”“知行合一”,到了明末,两派均陷入僵化,要么空谈义理、脱离现实,要么过度强调主观心性、忽视客观规律。王夫之认为,宋明理学的根本弊端在于 “离器言道”,即把 “理”(规律、本质)与 “器”(事物、现象)割裂开来,导致学问沦为空洞的道德说教,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基于此,王夫之提出 “气本论”,主张 “理在气中”“气外无理”。他认为,“气” 是宇宙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 “理” 则是 “气” 运动变化的规律,不能脱离 “气” 而独立存在。这一观点,不仅批判了程朱理学 “理在气先” 的唯心主义倾向,也修正了陆王心学 “心外无物” 的主观唯心主义缺陷,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人性论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的观点,提出 “性日生而日成”。他认为,人性并非先天注定,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人欲” 并非全是恶的,只要符合 “理” 的规范,便是合理的需求。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2. 经史互证:以史学阐发治国之道 作为一位史学家,王夫之尤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他耗费十余年时间,编撰了《读通鉴论》《宋论》两部史学巨著,通过对《资治通鉴》《宋史》等史书的批注与评论,阐发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在《读通鉴论》中,他提出 “理势合一” 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既有其客观规律(理),也受现实形势(势)的影响,统治者必须 “顺势而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百姓的意愿,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他还特别强调 “民本” 思想,在评论历代王朝兴衰时,多次指出 “天下非一姓之私”,君主的统治必须以 “利民”“富民” 为根本,若一味追求个人享乐与专制集权,必然会导致王朝的灭亡。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 “民为邦本” 理念的继承,也融入了他对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对后世的民主思想萌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融通百家:汇通儒释道,兼采西学 王夫之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他不仅深耕儒学,还广泛吸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甚至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所涉猎。在哲学上,他借鉴道家 “道法自然” 的思想,丰富自己的 “气本论”,提出 “天地之化日新” 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种辩证的运动观,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局限。 在方法论上,他吸收法家 “经世致用” 的理念,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学问必须服务于现实。他曾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 “知行合一”,但与王阳明不同的是,他认为 “行” 是 “知” 的基础,“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突出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利用西方传入的 “地圆说”,修正了中国传统的 “天圆地方” 观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 4. 著作等身:三十余年铸就思想丰碑 从 1658 年隐居石船山,到 1692 年逝世,王夫之在三十余年间,写下了近四百万字的著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政治、伦理、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堪称 “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其代表作除《读通鉴论》《宋论》外,还有哲学著作《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经学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经稗疏》,文学著作《姜斋诗话》《楚辞通释》等。 这些著作,不仅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与政治主张,还包含了他对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例如,在《黄书》中,他提出 “民族本位” 思想,强调 “夷夏之辨” 并非单纯的种族差异,而是文化优劣的区别,主张通过弘扬华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姜斋诗话》中,他提出 “情景交融” 的文学创作理念,强调文学作品必须 “以意为主”“缘情而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思想遗产与历史影响:从 “船山遗老” 到 “民族精神符号” 1. 生前寂寥与死后荣光 王夫之的一生,始终坚守 “遗民” 气节,拒绝与清廷合作,其著作在他生前大多未能刊印,仅在少数亲友和弟子间流传,影响力十分有限。1692 年,王夫之在湘西草堂逝世,享年 74 岁,临终前,他嘱咐弟子:“吾书未成,死后当葬于石船山麓,勿封勿树,以遂吾志。” 弟子们遵照其遗愿,将他安葬在石船山下,墓碑上仅刻 “明遗臣王夫之之墓”,彰显了他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王夫之逝世后,其著作逐渐被后人重视。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收录了他的部分经学著作,虽对其 “夷夏之辨” 的思想有所删减,但也使其学术地位得到初步认可。到了晚清,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王夫之的 “民族本位” 思想与 “经世致用” 理念,成为维新派与革命派宣传救国图存的思想武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组织人力整理刊印《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泛传播;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将王夫之的思想视为 “开启民智” 的钥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以王夫之的 “反清复明” 思想为精神旗帜,激励着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帝制。 2. 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深远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他的 “气本论” 与辩证法思想,为近代中国的唯物主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深入研读《船山遗书》,王夫之的 “知行观” 对他后来提出 “实践论” 有着一定的启发;在政治领域,王夫之的 “民本” 思想与 “反对专制” 的主张,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先驱,他提出的 “天下非一姓之私”,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展为 “天下为公” 的民主理念;在文化领域,他强调 “华夏文化正统” 的思想,在近代民族危机中,成为凝聚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精神力量。 3. 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在当代,王夫之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与当今社会倡导的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创新” 高度契合;他提出的 “天地之化日新” 的发展观,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改革创新提供了哲学启示;他的 “民本” 思想,与现代社会的 “以人为本” 理念一脉相承,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王夫之的思想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汉学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重要对象。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学者,纷纷对王夫之的 “气本论”“辩证法”“历史观” 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矛盾等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 4. 衡阳故土的精神丰碑 对于王夫之的故乡衡阳而言,他早已超越了 “历史名人” 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与文化名片。如今,位于衡阳县曲兰镇的湘西草堂,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数万中外游客前来瞻仰;石船山麓的王夫之墓,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始终完好保存,成为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气节的重要场所。衡阳市还先后成立了 “船山学会”“王夫之思想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当地的中小学,也以王夫之的名言警句为校训,将 “船山精神” 融入校园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衡阳人传承先贤遗志,砥砺奋进。 结语:一代儒宗的精神传承 王夫之的一生,是乱世中坚守气节的一生,是学术上开拓创新的一生,是用笔墨守护民族文化的一生。他生于衡阳,长于衡阳,最终归隐于衡阳的石船山下,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智慧,都倾注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从 “少年壮志赴国难” 到 “隐居著述传薪火”,他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学术担当,“七尺从天乞活埋” 的民族气节,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博大精深的思想 |